《雷雨》节选_探索《雷雨》的解读视角(节选)
仔细研究曹禺先生的《雷雨》可以发现,整部《雷雨》是一场冲突――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当梦想撞向现实,曹禺先生让它开出了或决绝、或绝望、或疯狂、或茫然的花朵。难怪曹禺先生在《雷雨》序中写道:“雷雨所表现的不是因果,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认为的天地间的‘残酷’。”《雷雨》中呈现的“天地间的残酷”在作品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得到了应验:樊沂就像“一匹倔强的马”(用曹禺的话说),她牵着周平的手,却不知道周平根本无法承受她那雷雨般的梦;周平想离开那栋“会引起无尽噩梦的老房子,去任何地方”。他抓住四凤,想要被新的灵魂洗涤,却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更可怕的罪行。周冲住在他梦想的城堡里。他渴望“像海燕一样轻的小帆船”...像鹰的翅膀斜靠在海面上,飞着,飞向地平线...我们坐在船头看前方,前方是我们的世界。”在现实的重锤下,他的梦想崩塌了;一心勾画幸福的四凤,单纯的性格和复杂的人生经历让她的梦想在雷雨中失控破碎;鲁世平,一个有着噩梦般过去的女人,30年后再次走进另一个噩梦。周朴园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双手打破自己的梦想。一个“梦”字在整个《雷雨》中出现了十五次,把人物的命运推向了不可逆转的相遇,让悲剧和残酷成为必然。基于此,作者从“梦”这个词入手,带领学生去探究和发现《雷雨》(节选)中的“天地间的残酷”,从而体验激烈的戏剧冲突,触摸复杂的人性,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
苏联版的《雷雨》摘录了周朴园和鲁世平30年后偶然相遇的一幕。曹禺先生在这个小小的情节发展中,让和经历了一段短暂而又温情脉脉的情感回忆,然后猛烈地撕裂了这两个人物最后的幻想,彻底打破了周和鲁的两个世界。“梦”这个词在这一节出现了两次。我们可以以这两个“梦”为切入点,通过戏剧化的语言,带领学生探索这两个“梦”背后发生在鲁世平身上的故事,从而把一个女人30年左右的经历连成一条线。这时,几个亮眼的词跳了出来,解释了一个女人的不幸和噩梦:“我有足够的恨和后悔,这是我30年来日复一日所遭受的。”同样,在剧本呈现的空白的三十年里,周朴园也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梦,而这个梦的美好,可以从他倔强的坚持和温柔的描写中看出。世界上所谓的美总是有一个不寻常的前提,但周朴园的梦想的前提是:一个淹死在水里的死石萍!周朴园宁愿一辈子咀嚼这个梦,但生活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石萍还活着!当梦想撞向现实时,鲁世平原本美好的梦想破灭了,于是她悲愤地哭了:“但愿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当梦撞向现实,看到那个看上去老得不认识他的石萍时,他立刻收起了所有的热情,冷冷地说:“陆家的人再也不会到周家来了。“30年后相遇的“残酷”,通过梦境与现实的碰撞,将人物推向了更深的悲剧。
从梦想与现实相遇的角度出发,可以开辟意义阐释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出发,构建文本的意义体系。例如,教科书的第25页:
鲁世平:朴元,你在找石萍吗?石萍来了。
鲁世平梦幻般的对话揭示了一个女人内心最柔软的期待。在这里,学生可以想象:鲁世平目前最期待的是什么?当学生们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最兴奋的时候,周朴园的回答被抛了回来,“(突然严厉地)你在这里做什么?”这句话可谓一锤惊醒梦中人。在这个巨大的反差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他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开始慢慢建立。另一个例子是教科书的第27页:
鲁世平:(叹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请不要说这些蠢话。
周朴园:那更好。那我们就可以说清楚了。
周朴园的回答非常果断。一个男人在「那更好」和「我们说清楚吧」背后有哪些情感秘密?男人停止“做梦”开始真正“清楚”面对女人的时候都在谈些什么?《雷雨》的妙处就在于把读者一步步推向一个不可逆转的境地,使你剥去覆盖人物外表的层层装饰。老师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在梦想与现实的不相容中触及人性的善恶。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学生们用自己的生命亲身参与到戏剧冲突的发展中,用心灵和感情去检验,从而进入一种高度清晰的心境,作品的意义也在这种体验的瞬间产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理解”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愿意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加深理解,共同提高。”因此,恰当的话题引导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理解汇聚成一股汹涌的意义之流,喷涌而出。我认为《当梦想与现实碰撞》不仅能让戏剧冲突高度聚焦,人性的复杂性充分暴露,人物的悲剧命运充分展现,还能点燃学生的兴奋和发言欲望。
当梦想变成现实时,周朴园...
当梦想变成现实时,鲁世平...
当梦想变成现实时,我发现...
学生有选择的表达和交流,不仅可以带来思想的碰撞,还可以超越文本,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
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言中写道:“雷雨对我是一种诱惑。《雷雨》伴随而来的情绪,是对宇宙中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难以言喻的向往。”“诱惑”和“渴望”构成了《雷雨》不朽的生命力,它不仅吸引着作者,也为读者的理解制造了一种张力,吸引我们不断探索那些人物背后的意义景观。《当梦想与现实碰撞》只是作者的一个解读视角。希望这种视角能引起学生探索《雷雨》的兴趣,把《雷雨》这样的经典作为自己阅读的“诱惑”,开启探索经典文本的奇妙之旅。
[作者佟炼:山西运城康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