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导入更有效

如何让数学课堂导入更有效?首先,界定主体的概念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助动作开一堂课,然后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学生走神的注意力能否在上课之初立即转移到课堂上,并使之处于积极的状态,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感到情绪激动和精神兴奋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感到冷漠,给情绪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启发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通过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情探索。

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学生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所取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老师是否教完了内容,是否认真教了,而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层含义:

有效: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的评价,

它是通过检查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的。

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者说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入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1.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C.Turney等人提出,导入的功能是吸引注意力,激发动机,建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好奇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建构学习目标,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集中精力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才能顺利导入新课。

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外学者研究课堂导入的同时,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课题同样感兴趣,并从多个方面撰写了相关文章。胡(1996)提出导入也叫讲课。她认为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会贯穿课堂教学。本文阐述了导入的作用、类型和基本要求。颜(1999)研究了课堂教学优化的导入艺术,提出了新课程导入和导入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一些学科课堂教学优化的导入方法。李(2000)首先把课堂教学的引导环节作为教学艺术中的引导艺术,认为引导艺术强调的是“第一锤敲击学生的心灵”,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相信不同特色的教程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王宝达(2001)等人在《导入技巧与结尾技巧》一书中指出,导入是指分三个阶段讲解新知识或讲授学生的思维状态,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优思维水平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常规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变化有:在课堂教学的前10分钟,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10-30分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但最后10分钟,思维水平逐渐下降。这一规律揭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力的变化规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延长最佳思维活动的时间。具体来说,在第一阶段,在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加强信息强度,使学生的思维在最少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水平,以最快的速度引导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学生课堂思维的规律,精心设计教案,尤其是新课导入的设计,力求科学合理,安排得当,组织巧妙,运用灵活。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时间长,比后来获得的信息更重要。

期待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带来精彩的一堂课,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三、理论基础:

巴里茨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对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

1,明教。我认为教学设计的介绍要清晰、简洁、有逻辑。2.多元化教学。课堂教学的引入也要体现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多样化,多媒体的视觉效果也要多样化。

3.任务导向。任务明确,让学生主动学习。

4.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导入时应考虑学生的积极参与。5、保证学生的成功率,入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

第四,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目的:

1,带领教师围绕课题进行研究、学习、思考和实践,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激发学习热情,体验学习。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3.探索教学管理新机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4.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指导”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一支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研究团队,促进学校的教研工作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内容:

1,了解导入技能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导入技能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类型。

2.能够设计和编写合理的绪论教案。

3.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导入类型并运用到教学中。

4.导入的技能水平较培训前有所提高,课堂导入效果良好,导入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5.能够根据进口需求评估自己或他人的进口技能。方法:

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优秀课率,充分发挥课改给现代教育教学课堂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根据以往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设立了研究课题,可以促进我们有计划、有重点地围绕一个中心开展研究工作,有动力、有信心研究一些可操作的对策。本学期,我校确立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有效导入”项目

性别研究从教育环境和学校实际情况论证了本研究的必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潜心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尝试做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这项研究取得进展。

1,文献法:查阅和收集国内外学者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期刊网、天喻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网上搜索等途径了解进口设计及相关文章,了解前人或其所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到切入点,获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内容分析法:收集大量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进行全方位分析。

(1)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研究班按年份分为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个阶段,展示阶段性研究的新经验和新成果,并对这些班级进行讨论、交流和分析,找出优势,找出不足和暴露的问题,及时总结和反思。以便为下一阶段吸取教训。

(2)收集相关讲座和评价资料,以及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听取学生对研究性课程尤其是新课程引进的感受和建议。

(3)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新课导入”的相关研究,如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分析和专题总结。

3.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4.调查法:调查课堂导入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度。采取学生与数学教师交谈的口头问答形式,以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主要内容,以对课堂导入的认可为参考,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导入环节实施的满意和批评,以此进行反思,并作为下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指导。分阶段组织师生交流研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来,让他们成为项目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让他们帮助我们认识不足,改正错误。

5.陈述方式:通过撰写本课题的论文和案例,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接受更专业、更科学的行业专家和外部同行的评价和指导。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步骤和保障措施

步骤:

1,筹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

召开项目启动会,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完成项目开题报告。

2.项目启动阶段(2007年3月至4月)

召开开题会,课题组提出改进意见,完善项目计划,制定课题组的项目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活动。

3.项目实施阶段(2007年5月至2009年2月)

(1)2007年5月,课题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进行了实验测量,形成了基础研究数据,建立了研究档案。

(2)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课题组分学期进行了实践。

研究,开展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积累阶段性成果,每学期期末作出研究工作总结和研究报告,调整确定下一步研究工作。

4.深化总结阶段的后测(2009年3月-2009年5月);对比研究数据,分析研究数据,撰写相关论文、案例和研究报告;接受总调研组的验收。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做到统一认识、职责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系统保证和重新认证。制定项目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项目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奖励科研成果,给予研究成员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研究,促进教师和研究型学校建设。

3.资金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科研经费,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4.这个课题的研究应该与学校的工作相配合。课题研究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研究同步发展,完善研究过程。

1,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实验中,根据课题的研究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与改革相关的文献、文章和各种资料,形成一定的学习体系。学校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组织教师学习一次。

同时,还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订阅一份教育刊物,精读一本课改书籍,写一篇读书笔记,交流学习经验。除了记笔记,课题组的老师还要求结合学与教写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派优秀教师出校门参加带课题(问题)带任务的培训学习。通过学、训、教、研,增强了教师的课改意识,丰富了“课堂教学机制的主体性发展”这一先进理论,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水平。

2.分析教材的明确规则

一堂课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就像一出好戏要有一个好的开场白,一条新闻要有一个好的引子,一个好的乐章要有一个好的序曲。起步好,就能拔得头筹,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石头,激起思维的涟漪,产生一种渴望聆听的感染力。所以课前介绍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突出“准”字。(2)导入要衔接新旧知识,突出“趣”字。(3)导入要直观,突出“形”字。(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奇”字。(5)导入要有艺术性,突出“巧”字。(6)导入要笼统,突出“精”字。

3、组内分析发现问题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所有的课前导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糟糕的导入设计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实验期间,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公开课交流。根据听的情况,课题组的老师

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导入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1),对话导入太复杂。

一位老师教“分苹果(分数的初步认识)”,开头是这样的: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夏天。老师:夏天有什么特点?生:热。老师:学生喜欢水果吗?生:对。老师:你喜欢吃哪种水果?由于之前的引导,很多同学表示喜欢吃西瓜。)老师:还有别的吗?最后一个学生说,他喜欢苹果。)老师:老师也喜欢苹果。如果两个孩子有两个苹果,应该怎么分?生:每人一份。今天,我们将学习“分苹果”(板书题目)。老师用了七道题,用了将近五分钟的时间引出题目。说实话,老师想问什么,我们一开始也不明白。小学课堂,一节课4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很短暂。前半节课特别珍贵。如果导入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使得重点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间紧张,像初任老师那样繁琐的提问,离题太远,问题很多,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干扰。因此,谈话的开场白应简洁明了,避免琐碎。

(2)情况介绍过于生硬。

我们一个老师在讲5的乘法口诀的时候,用了课本上的情景介绍,问:2008年北京举办哪一届盛会?班里只有两个同学知道是奥运会,更别提五环旗了。显然,这种导入情况对这些学生来说太陌生了。情境导入是为后期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导入话题,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事半功倍。总的来说,课本上的情境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要从实际和学生生活出发,适当变换情境使之

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现实教学,而不是机械地、闭门造车地照搬照抄。

(3)多媒体导入太乱。

信息技术普及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动画,生动地演示抽象的公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凡事都要有分寸,工具和手段都有适用范围。超出这个程度和范围,就会适得其反。一位老师讲了“等价替换”这一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价替换的含义,他想出了一个叫曹冲的故事,本来是个好主意。但是老师选的动画是从网上下载的QQ版。搞笑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搞笑的场景上,而忽略了对现象的思考。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浪费了时间。因此,多媒体课件导入的使用要有选择性,突出主题,切不可虚与委蛇,华而不实。

(4)活动介绍过于正式。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知识在活动中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师要注意活动的合理设计,难度不要太大,活动时间要充足。他们不应该流于表面,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有与后续教学活动建立有机联系,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提炼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活动。

4、集体交流总结法

在每个实验阶段,学校都会组织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交流,总结课堂导入的方法。大家都认为课堂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最合适、最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下面详细说几个例子:

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然后老师指出:今天的课你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阵地。

(3)设置障碍和疑问,激发思维

比如在教一个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展示两个图形(3×5和4×4)(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有同学说:用挖填法比较两个数字。有同学说:以一平方分米为单位测量。在肯定了学生的主动性后,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还能用这种方法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和我国的国土面积吗?”学生们意识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切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寻找图形区域呢?怎么求它的面积?”问题萌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全班气氛活跃,学生被如何“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牢牢吸引住了

脑洞大,自主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借助故事引入新知识。

比如刚开始教分数的基本性质,看到屏幕上放着《三个和尚》这首歌。就在大家都聚精会神听的时候,歌突然停了,发生了争吵。发生了什么事?一看,原来是三个小和尚在为分东西吵架。我看到他们抢的都是3/6,而不是1/2和2/4。然后老师伺机设置了一个疑问,‘三个小和尚抢的份额真的是最大的吗?“你能帮助他们证明这一点吗,”这自然会引出新的教训。精彩的课一开始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情绪和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充满了活力,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这一介绍使学生能够在故事中享受自己。当你进入故事时,你就进入了教室。进了教室,就有了迫切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5)设置悬念,诱导新知识

比如在讲授“数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老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说不出来。老师接着说,我们可以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评判。这时候学生们一个个报数,老师们回答的也很快,学生们都被眼前的情况吸引住了。然后老师说,我今天就教你这个技巧(展示题目),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接受新知识。

(6)直观的导入和探索。

如“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先显示“7.00元”,移动

移动小数点,让你可以单独读出实际的钱数,让你认识到小数点的移动可以改变小数点的大小,然后提问引入话题。

5、课堂讨论,促进进步。

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一节研讨课,并根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对老师的公开课进行评价。同时,运用问卷调查、课后测试和学生访谈等方法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对一堂课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专家和同行的点评以及教师教学后的反思,教师可以学会评课,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全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七。科研成果

在研究活动中,示范课是我们课题组的一个重要项目。我们知道,新课程的引入属于课堂的需要,也是课堂的艺术,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论证和检验。为此,我们课题组每年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举办两次研究课,从小学数学学习的不同领域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实践获得更广泛的认识和经验。比如洪平老师教的认识线段、胡剑英老师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张东霞老师教的5以内加法、邹华勇老师教的发现规律等研究类的课,都可以获得真实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对新课程引入的满意度等形式反馈和表达出来。

其次,课题组还得到了学校教学部的支持,与学校青年教师一起,开展了“谈经验——引入新课”的沙龙活动,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人员。

大家都很重视,因为新课程导入的研究不是数学的专利,毕竟是所有教师都要涉及的课题,成功导入也是他们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认真准备、友好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中,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形成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和经验总结,形成了课题研究形式的一大特色。会后将成功经验写成文字,积极投稿到市教育信息网。

付出总有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课题组老师的精心努力下,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课题会上交流了张东霞课题组“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阶段性总结;洪平老师撰写的《如何实施“活动化”课堂导入教学》一文、胡剑英老师撰写的《只有正确引导,才能有效进入》一文获得市级论文奖,课题组教师撰写的多篇关于新课程导入的论文和案例也获得了县级奖。八、对努力方向有困惑。

目前,该课题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当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项研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时,我们也对几个方面感到困惑:

1.在各个学习领域的新课程引入中能建立多少模型,特别是建立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研究是否科学。

2.针对课题组年龄结构老化,人员流动性大的情况,如何优化,使研究工作更有成效。

3,面对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我们何去何从,依靠一个农村小学课题组的老师,能否科学分析原因,控制相关变量,变被动为主动,如何在信息时代与其他学校联手?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科研先行。

“教中有法,教中无法”。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继承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这样才能找到双方,轻松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