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
【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2.3%。
人口:2362万(1999年末),占全国总人口的1.88%。
目前,内蒙古有49个民族,主要是蒙古族和汉族,还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
【行政区划】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自治区。全区现有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四个省辖市。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共有16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包括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三个民族自治旗。
首府呼和浩特。
【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济宁、锡林浩特、通辽、海拉尔、二连浩特。
自然条件
【地形】高原是整个地区的主体,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全区21%为山地,28%为丘陵,其余为高原和平原。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分布广泛,主要是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贺兰、乌拉、大青山。
【水文】境内湖泊河流数千条,星罗棋布,其中河流70余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黄河、埃尔贡、嫩江和西辽河。有呼伦湖、贝尔湖、乌梁素海等著名湖泊。
【气候】内蒙古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降水少且不均匀,寒暑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L ~ 10℃;年降水量约50 ~ 450毫米,冬季漫长寒冷,大部分地区长达五个半月。其中65438+10月最冷,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由-10℃升高至-30℃。极端最低温度一般在零下25℃到45℃之间,曾经有过零下60℃的记录。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16℃ ~ 27℃,极端最高气温36℃ ~ 43℃。日平均温差为10℃ ~ 16℃。全区日照时数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老年人可达3400小时以上。(页面顶部)
资源状况
气候资源以风能资源为代表。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3-4m/s,大风日数东联20-40天,西联40-60天,约为冬春季大风日数的60%。这是发展风力发电的绝佳地区。
【水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总量508.85亿立方米。其中,河流径流量370.9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654.38+037.89亿立方米,90.4%的地表径流集中在东部城市孟思。内蒙古有大小水库472座,总库容59.4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510000公顷。
【土地资源】全区耕地面积5491.4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平均耕地面积的3倍。富饶美丽的河套、土默川、辽河、松嫩平原素有“粮仓”、“塞外米粮河”之称,不仅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草地资源:该区草地面积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辽阔的草原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总面积8700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6800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的1/5以上。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是我国著名的草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牲畜资源。三合牛、三合马、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阿尔巴白山羊、阿拉善骆驼等著名优良品种享誉区内外。
【森林资源】森林面积全国第一。内蒙古东部被誉为“祖国绿色宝库”的大兴安岭,森林面积1407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9。森林蓄积量为1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2%。优秀的人才是落叶松、红松、红松。
【矿产资源】已探明矿产92种,其中稀土资源储量达8460万吨,占全国的97%;全区煤炭资源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二。有5个超大型煤田,储量超过6543.8+0000亿吨,适合露天开采,其中准格尔和霍林河最多。铌和天然碱储量居全国首位;此外,还有锌、玛瑙、铸造砂、钒铁等6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
【旅游资源】内蒙古是一个多姿多彩,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绝”构成了独特的旅游景点,具有独特的北国风情和塞外浪漫情怀。
内蒙古草原。内蒙古草原辽阔、富饶、美丽,尤其是在凉爽宜人的夏秋季节,塞外的草原更是迷人。这里有蓝天白云,无边的草地上有蒙古包,有牧歌的声音,辽阔的绿海中有像白云一样缓缓漂浮的羊群,游客会舒展四肢,悠然自得,欣喜若狂。沙漠、绿州、湖泊、温泉、矿泉、驼铃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大兴安岭林区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原始林区,峰峦叠嶂,山川溪流,是北方不可多得的风景区。森林深处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是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
阿尔山温泉。位于兴安盟境内,在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48处水温不同的泉。最高温度可达52℃,最低温度仅为65438±0.5℃。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
广阔的沙漠。内蒙古有四个沙漠和三个沙地。其中,位于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的库布其香沙,宽约60米,高约40米。当游客从沙丘顶端滑下时,耳边会听到汽车的轰鸣声。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风土人情。内蒙古被誉为“歌舞之乡”。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赛马、摔跤和射箭被誉为蒙古族的“男人三艺”,享誉海内外。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常常使来草原旅游的中外游客产生浓厚的兴趣。
文物古迹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库里布召、乌苏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梅代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巴彦浩特市的恩布库吉、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的嘎仙洞,都各具特色。(页面顶部)
基础设施
【电信】截至1998年底,全区所有苏木乡镇和96.7%的嘎查村通了邮政,呼和浩特-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蒙古呼和浩特-北京、呼和浩特-包头-东胜、乌兰浩特-白城、通辽-沈阳、呼和浩特-锡林浩特国际快速公交邮路和快速干线公交邮路相继开通。全区邮电公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54.38+28万门,全区654.38+02联盟城市全部建成c3本地电话网,实现了网络扩容升级。全区邮电光缆总长度达到13845公里,数字微波干线达到1346.2公里,长途专用小交换机达到7万个终端,长途业务电路达到2.86万个。光缆、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等先进通信手段在农村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全区实现电话自动化的乡镇蓝宝石有820颗,实现程控交换和数字传输的乡镇蓝宝石有516颗,分别占乡镇蓝宝石总数的55.2%和34.7%。我区已建成以呼和浩特为中心,贯通东西南北,连接各市县和苏木部分乡镇的数字传输通信网。
【交通】全区交通较为发达,现已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包括公路、航空在内的立体交通体系。
主要干线铁路有京包铁路、宝兰铁路、集通(辽宁)铁路、京通(辽宁)铁路,运营里程超过5000公里。
全区公路里程5万公里,其中低等级公路约占80%。区内有二连浩特至河口、满洲里至绥芬河、丹东至拉萨等15国道,所有市、县(旗)和94%以上的乡镇(苏木)均有汽车通达。沪银高速公路胡宝段已经通车。
内河航道600公里,黄河磴口与喇嘛湾之间可通帆船。埃尔贡河有对外开放的黑山头和石围水运口岸。
民航交通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区内有至赤峰、海拉尔、包头、锡林浩特、乌兰浩特的航线,区外有至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20多个省会城市的航线,呼和浩特、海拉尔为对外航空口岸。【能源】内蒙古依托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资源,建立了以煤炭开发、电力生产、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的能源经济体系。内蒙古现有煤炭产能7769.48万吨,199年煤炭产量7071万吨,11万伏全区发电量380.6亿千瓦时,电力线路897公里。(页面顶部)
经济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1999年生产总值12709亿元,比1993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5438+02%。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0%、41.7%和32.3%。
【工业】建国后内蒙古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冶金、能源、机械、森工、毛纺、食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99年,全国规模以上国有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6018000万元,资产总额16684亿元,全员平均人数90.9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8971元/人。重要的冶金工业企业有包头钢铁公司和包头铝厂。乌海、包头、扎赉诺尔、霍林河四个露天煤矿和二连油田是该地区的能源生产基地;呼和浩特和包头是这个地区的机械工业中心;化工和森工分别集中在包头和牙克石;呼和浩特也是这个地区的毛纺织工业中心。
【农牧业】1999内蒙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2.3亿元。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从65438年到0999年,该区畜牧业产值占该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5.17%。以兴安岭-阴山为界,东南西北分别为农区和牧区。该地区牧区土地肥沃,牲畜品种优良,有著名的三河马、三牛、内蒙古细毛羊等。主要畜牧业产品有羊毛、驼绒、羊绒、牛奶、牛羊肉。农业区集中在河套平原和东南部的丘陵谷地,生产小麦、黑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
【第三产业】到1999,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4亿元,是1985的5.3倍,年均增长12.63%;城乡商业网点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商品交易市场1766个。对外贸易额逐年大幅增长,内蒙古进出口贸易总额从65438到0999达到9.3亿美元。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截至199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6100万元,险种发展到148个,保费收入1745438+000万元。1999期间,到内蒙古旅游人数达36.84万人,其中境外游客36.35万人,旅游创汇总额654.38+0.2亿美元。
【特色经济】当地的名优特产有纯羊毛、纯羊毛仿古地毯、羊绒制品;手工制品有银器、多伦马鞍、马靴;农副产品有发菜、口蘑、黄河鲤鱼;上等药材有麻黄、甘草、黄芪等。风味食品有烤全羊、奶豆腐、马奶酒等。(页面顶部)
社会文化
【教育】解放后,内蒙古各类教育发展迅速。截止1998年末,小学11614所,普通中学145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5%。普通中专108所,职业高中176所,技工学校99所,在校生16万余人。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层次相对完整、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体系。全区有19所高校,200多个专业,其中硕士1065,438+0,博士10。全区有2888所少数民族中小学,108所普通中学中有38所设有民族班,19所普通高校设有民族语言教学专业或民族班。
【科技】内蒙古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投入不断增加。截止1998年底,* *共有研发机构159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9800人,其中少数民族0.1800人,已登记重大科技成果5119项。围绕农作物和牲畜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以及农作物和牲畜病虫害的防治,开展了近千项科技攻关项目,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近年来,内蒙古以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稀土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为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努力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文化]50年来,内蒙古的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98,全区艺术机构163家,从业人员6921人;艺术表演团体117,其中乌兰齐木61最具草原特色;全区有文化馆102个,公共图书馆108个,博物馆20个,档案馆144个。广播电台49个,覆盖率78.5%;电视台34个,电视人口覆盖率78.5%;自治区和盟市报纸全年出版报纸16426万份;2001年出版图书2757万册,其中蒙古文图书799万册。
【体育】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更新。竞技体育成绩突出,1998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内蒙古运动员获得89枚奖牌,* * *年内打破自治区100的纪录。与此同时,群众体育活动也蓬勃开展。
自治区成立初期,卫生事业十分落后。经过50年的建设,到1998年,全自治区共有卫生机构4641个,医疗卫生单位床位6.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0.5万人,其中医生5.6万人。(页面顶部)
人们的生活
【收入】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到1999,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4798.52元,其中可支配收入4770.53元;农民家庭总收入3225.46元,其中纯收入200.93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随着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是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用于食品消费的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用于改善住房条件和文化生活服务的比重上升;第二,购买力提高了。65438-0998全自治区居民消费水平为每人2141元,比65438-0997增长1.5%。三是消费观念的改变,对产品质量、品牌、款式、功能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
储蓄: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家庭积累逐年增加,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到1998年末,全自治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0501000亿元,比1978增长38.13倍,人均储蓄余额达到2601.47元,增长1878。
截至1998年底,内蒙古共有从业人员10503,000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3.6万人。无论是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还是农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都快速增加。20世纪90年代,全区就业形势有以下特点:一是从业人员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快速增加;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劳动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女性雇员的就业率增加了。
【社会保障】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自治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发展,形成了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基础,以养老、失业、医疗为重点,包括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998人,退休人员441000人。自治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逐步推开,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工程紧密结合,社会救济制度化的基本框架正在形成。
社会服务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内蒙古各类福利院床位达到21000张;城乡各类社会救济对象获得国家救济9.7万人(次);35%的乡镇建立了安全网络;建成社会服务设施458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24个。全区已有20个城市和59个县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页面顶部)
对外开放
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线4221km,在对外开放中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全区共有公路、铁路、水运、空运一、二类口岸18个。其中,一类口岸11个,二类口岸7个,使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目前,全区已与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形成了羊绒、稀土、食品、饲料、地毯、西服、麻黄素等一批创汇较高的名牌和“拳头”产品。自治区在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据统计,截至1997年底,在该区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1057家,1998年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4100多家,* * *引进外资2419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