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文科中学排名
从一到一百
高斯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往往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晚年总喜欢讲自己的童年。我们可能会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已经证实了他所说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在一家瓷砖厂当工头,他总是每周六给他的工人发工资。高斯三岁那年夏天,有一次快要发工资的时候,小高斯站起来说:“爸爸,你搞错了。”然后他说了另一个数字。原来,三岁的高斯躺在地板上,偷偷跟着父亲计算该付给谁。重新计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让站在那里的大人们目瞪口呆。
高斯经常开玩笑说,他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已经学会了计算,还经常说,他是在向大人请教了字母的发音之后才学会自己看书的。
七岁时,戈斯进入了圣凯瑟琳小学。十岁左右的时候,老师在算术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加起来!每当有考试的时候,他们都有这样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人把石板面朝下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把石板放在第一块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下。当然,这个问题对于学过等差数列的人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些孩子才刚刚开始学算术!老师认为他可以休息一下。但他错了,因为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说:“答案在这里!其他同学一个个把数字加起来,额头冒汗,高斯却静静地坐着,丝毫不理会老师投来的轻蔑和怀疑的目光。考试结束后,老师逐一检查了石板。他们大多数都错了,所以学生们挨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过来,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不用说,这是正确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解释了他是怎么找到答案的:1+100 = 101,2+99 = 101,3+98 = 1065438+。A * * *有50对,和是101,所以答案是50 × 101 = 5050。可以看出,高斯找到了等差数列的对称性,然后把数字两两放在一起,就像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过程一样。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南北朝时期河北涞源县人。他从小阅读了很多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书籍,刻苦学习,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一周三周之径”为圆周率,即“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该是“圆的直径为一且大于周三”,但剩下多少众说纷纭。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线法”,即用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近似一个圆的周长。刘辉计算出圆内接96边的多边形,得到π=3.14,并指出正多边形内接的边越多,得到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工作,反复计算,发现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得到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作为缩减率和密度率,其中六位小数为3.141929,是1000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结果的?现在没办法检查了。如果你想象他会按照刘辉的“割线”法求解,你必须算出圆内接16384个多边形。这需要多少时间和劳动啊!这说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明才智令人钦佩。从祖冲之计算秘密率到国外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果,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国外一些数学史家建议将π =称为“祖率”。
祖冲之展出当时的名著,坚持实事求是。他对比分析了大量自己测算的资料,发现了过去历法中的严重错误,并敢于加以改进。33岁时,他成功编撰了《大明历法》,开启了历法史上的新纪元。
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宣(也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个原则是:“如果电源电位相同,产品就不会不同。”也就是说,位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切割。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总是相等的,那么两个立体的体积就相等。这个原理在西文里叫卡瓦列里原理,但在祖之后1000多年才被卡尔·马克思发现。为了纪念祖父子在发现这个原理上的巨大贡献,大家也把这个原理叫做“祖原理”。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出生于德国中北部的不伦瑞克。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瓦匠,母亲是泥瓦匠的女儿,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弟弟——高斯叔叔,他对高斯照顾得很好,偶尔还会给他一些指导,而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大老粗”,认为只有实力才能赚钱,学习这种工作对穷人毫无用处。
高斯很早就表现出很大的天赋,三岁就能指出父亲书中的错误。七岁那年,我进了一所小学,在一间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不好,经常认为在穷乡僻壤教书是人才。高斯十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参加了著名的“从一到一百”的考试,终于发现了高斯的天赋。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很深的数学书给高斯看。与此同时,高斯与比他大差不多十岁的助教巴特尔斯熟识,巴特尔斯的能力远高于老师。后来,他成了大学教授,给高斯教授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请求他让高斯接受高等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做泥水匠,没有钱让高斯继续学业。最后的结论是——找有钱有势的人做他的靠山,虽然不知道去哪里找。这次拜访后,高斯摆脱了每天晚上织布,每天和巴特尔讨论数学,但很快巴特尔就没什么可以教高斯的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反对,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告诉他不要再上数学课了,他的拉丁语很快就超过了全班。
数学家华小时候的趣闻
华(1910—1982),江苏太湖之滨金坛县人。他被命名为罗庚,因为他的父亲华老乡把他放在一出生的好运气的洗衣名单。
华从小贪玩,也喜欢凑热闹,但功课平平,有时不及格。勉强读完小学,进了老家的金坛中学,但还是贪玩,字写得歪歪扭扭。我做数学作业的时候,画的很仔细,但是就像涂鸦一样。因此,初中时的华仍然不被老师喜欢,经常被统治。
金坛中学教师王维科眼光独到。他研究了华的涂鸦本,发现这些被涂改的地方反映了他在解决问题时探索的各种方法。有一次,王维可老师告诉他的学生【孙子兵法计算】有这样一个问题:“今事未知,三三数为第二,五五数为第三,七七数为第二。事物的几何是什么?”当所有人都沉默的时候,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大家一看,原来花一直被人看不起。那时候,他才十四岁。你能猜出华说了多少吗?
数学家的故事——苏
苏于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里穷,但父母省吃俭用,为了供他上学不得不拼命干活。当他上初中的时候,他对数学不感兴趣。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会懂。可以衡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是苏初三的时候,他在浙江省第六十中学读书。杨老师教数学,他刚从东京留学回来。第一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其船造炮,获取利益,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必须振兴科学,发展工业,救亡图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他大量引用并描述了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国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先驱。为了发展科学,我们必须学好数学。“我不知道苏一生上过多少课,但这一课永远不会忘记。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触动了他,给他的心灵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为了拯救中国苦难的人民;读书不仅仅是为个人寻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寻求新生。这一夜,苏翻来覆去,一夜未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读书不忘救国”的座右铭。迷上了数学,无论是隆冬酷暑,还是霜降雪夜,苏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计算,四年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也就是当时的省十中)还珍藏着一本苏的几何练习本,是用毛笔写的,做工精细。高中毕业时,苏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工业学校,在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较早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同时撰写论文30余篇,在微分几何方面成绩斐然,并于1931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苏一直是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的讲师。正当一所日本大学准备高薪聘请他为副教授时,苏决定回到中国,到养育他的祖先那里教书。浙江大学教授回到苏后,生活非常艰苦。面对困难,苏的回答是,“苦难不算什么,我愿意,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这是一条爱国光明的路!”
这是老一辈数学家的爱国之心。
陈景润:小时候,我的教授给了我一颗珍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这个人的事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的早日到来。他叫陈景润。
不爱说话,曾经是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失聪的人眼睛会特别敏锐,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听觉会非常敏锐,一个从小被忽视、不受欢迎的“丑小鸭”人物,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或在各种无奈中沉思,探索事物,向事物学习,在世间万物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来开发自己的潜能。你可以说这是逼出来的,但这样的“逼”往往会“逼”出很多伟人。比如童年的陈景润。陈景润出生于1933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他刚满4岁,抗日战争打响了。很快,侵华日军的狼烟烧到了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仓皇逃入深山,孩子们进入了山区学校。父亲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我妈是个老主妇,辛苦了一辈子。她有65,438+02个孩子,但只有6个存活下来。陈景润排行老三,有哥哥姐姐,还有弟弟妹妹。中国有句老话叫“中间一个小男孩是平头”,他又瘦又弱,可想而知,他对父母不满意,对兄弟姐妹也不好。在学校,他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他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不受欢迎,被欺负,还经常无缘无故的被打被骂。偏偏他生性倔强,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从不乞求原谅。不知不觉中,他形成了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尤其是孩子。一个有天赋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会变成一个笨拙的人,但陈景润没有。他天生对数字和符号的热情使他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和烦恼,专心致志于知识的宝塔。他想找到一个突破口,在那里找到生活的快乐。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展的空间。
小陈景润因材施教。
幸运的是,这位小学生一生都遇见了教授,但他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看书,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最生动的启发和欢乐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交流和接触,能让人的内心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幸运的是,后来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自称终身受益者的名师沈渊。
沈渊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军人物。他毕业于伦敦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他从1948回福州打理家里的事。战争期间,他不得不留在母校华英中学临时任教,而陈景润正是他任教班级的学生。
名牌大学教授教幼儿,有自己独特过人的绝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申远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题目的讲解,很容易把那些幼小的孩子引诱到高超的科学世界里,激起他们对科学和学习的极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源教授饶有兴致地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老师留下的“珍珠”,照亮了少年奋斗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1,3,5,7,9等。被称为奇数。还有一个数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个数叫做质数。”
和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中甚至能听到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只有沈教授沉稳而浑厚的声音在回荡。
“两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老师发现,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例如,6 = 3+3,12 = 5+7,18 = 7+11,24 = 11+13...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
“不过,猜想终究是猜想。没有严谨的科学论证,永远只能是猜想。”现在轮到小陈景润来制造骚动了。但是在我心里。
如何科学论证?我能长大吗?他想。后来,哥德巴赫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欧拉以极大的热情收到了这封信,并几乎立即投入到这场有趣的争论中。然而很可惜,尽管欧拉呕心沥血,直到去世也没能证明这个猜想。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200多年来,它让许多数学天才学者和英雄一波又一波地前进,相互竞争。教室里已经沸腾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都被调动起来了。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女王,女王头上的皇冠是数论。我刚才说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女王皇冠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沈媛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好不热闹,但内向的陈景润一句话不说,整个人都“疯”了。这个安静、安静、有思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媛的故事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魔幻世界。虽然其他同学都在啧啧称奇,但是当这种赞叹结束的时候,也就结束了,他却一遍又一遍的暗暗告诉自己:
“你没事吧?你能摘下数学皇冠上的这颗宝石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交谈,但这堂课真的是一次交心的会面,因为它为小陈景润的美好理想打下了基础,一个要努力的目标,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生!多年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他得到了著名数学家华的赏识,并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此后,在华的领导下,陈景润日夜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长期而卓越的论证。
1966年,中国数学领域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诉世界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崛起的陈景润再次修改了(1+2)证书。它证明的一个定理震惊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定理”。我不知道沈源教授还能不能记得当年对这些孩子说的话,但陈景润一直记得,一辈子都是那么清晰。
名人张成路
陈景润(1933-1996)是著名的数学家。1950只考上了厦门大学大二,1953毕业去那里教书。65438-0957,调入中科院数学所,后成为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是一个素数的乘积和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1979年《等差数列中的最小素数》一文问世。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笛卡儿
我们现在使用的笛卡尔坐标系通常被称为笛卡尔坐标系。笛卡儿坐标系是从笛卡儿r .(1596 . 3 . 31 ~ 1650 . 2 . 11)引入的,随后人们能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建立和完善解析几何,建立微积分。
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1736.1.25 ~ 1813 . 4 . 10)曾说:“只要代数和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步就会缓慢,应用就会狭窄。然而,当这两种科学结合成伙伴时,它们从对方那里吸收了新鲜的活力。从那以后,它一直在飞速进步。”
中国数学家华(1910.11.12 ~ 1985 . 6 . 12)曾说:“数和形是相互依存的,怎么能分两边飞呢?数字少了就不那么直观,数字少了就很难细致入微。形数结合,各方面都是好的,分开了一切都是错的。别忘了,几何和代数的统一,永远相连,永不分离!”
这些伟人的话,其实就是对笛卡尔贡献的评论。
笛卡尔坐标系不同于一般的定理和一般的数学理论。它是一种思维方法和技巧,使整个数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使笛卡尔成为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哲学家,现代生物学的创始人,当时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不是职业数学家。
笛卡尔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当他八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一所教会学校。他十六岁离开学校,然后去普瓦捷大学学习,二十岁毕业后去巴黎当律师。1617参军。在部队的九年里,他一直在业余时间学习数学。后来,他回到巴黎,对望远镜的威力感到兴奋。他闭门研究光学仪器的理论和结构,同时研究哲学问题。1682移居荷兰,得到了一个相对安静自由的学术环境。他在那里生活了20年,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如《思想的指导原则》、《世界体系》、《更好地指导推理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论》(包括三个著名的附录:《几何》、《折射》和《流星》)等等。其中,《附录几何》是笛卡尔写的唯一一本数学著作,清楚地反映了他对坐标几何和代数的思想。笛卡尔在1649年被邀请到瑞典当女王的老师。斯德哥尔摩的严冬对笛卡尔虚弱的身体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笛卡尔于1650年2月患肺炎,患病十天后去世。他于1650,11年2月去世,距他54岁还有一个月零三周。
笛卡尔从小就喜欢数学,但真正相信自己有数学天赋并开始认真研究数学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是1618 11。笛卡尔在军队服役,驻扎在荷兰的一个小城市填补博勒达。一天,当他在街上散步时,他看到一群人聚集在一个张贴通知的标志附近,他们兴奋地交谈着。他好奇地走近。但是因为看不懂荷兰语和告示上的荷兰文字,他就用法语问旁边的人。一个听得懂法语的路人不以为然地看着这个年轻的士兵,告诉他这里贴着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奖竞赛。如果你想让他翻译通知的所有内容,你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士兵要把通知上所有问题的答案发给他。荷兰人声称他是物理、医学和数学的老师。没想到,第二天,笛卡尔真的带着所有问题的答案来找他;尤其让贝克曼惊讶的是,这位年轻的法国士兵的所有答案一点都没有错。结果两人成了好朋友,笛卡尔成了贝克曼家的常客。
笛卡尔在贝克曼的指导下开始认真学习数学,贝克曼还教笛卡尔学习荷兰语。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多,为笛卡尔后来创立解析几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据说别克教给笛卡尔的荷兰语单词也救了笛卡尔一命:
笛卡尔曾经和他的仆人乘坐一艘小商船航行到法国,票价也不是很贵。没想到这是海盗船。船长和他的副手认为笛卡尔的主人和仆人是法国人,不懂荷兰语,于是用荷兰语商量杀了他们,抢了他们的钱。笛卡尔听懂了船长和他副手的话,悄悄做了准备,终于制服了船长,安全返回法国。
在法国生活了几年后,为了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他带着宗教偏见和世俗专制离开了法国,回到了可爱好客的荷兰。即使是与海盗的冲突也无法抹去他对荷兰的美好回忆。笛卡尔是在荷兰完成他的几何学的。这本书不长,却是几何著作中的瑰宝。
笛卡尔在斯德哥尔摩去世16年后,他的骨灰被送回巴黎。原本放在巴维尔教堂,1667年移至法国伟人墓地——巴黎保卫者和名人的神圣墓地。许多杰出的法国学者在那里找到了他们的最终归宿。
数学之父泰勒斯
泰勒斯,出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享誉世界的伟大数学家。他曾经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在他通过销售橄榄油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后,泰勒斯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经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泰勒斯了解了古埃及人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数学知识。当他在埃及旅行时,他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计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这让古埃及的国王阿梅西斯很佩服他。
泰勒斯的方法巧妙而简单: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金字塔边缘竖起一根小棍子,然后观察棍子影子长度的变化。当影子长度正好等于棍子的长度时,快速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因为这时,金字塔的高度正好等于塔影的长度。也有人说,泰勒斯是用棒影与塔影的长度之比等于棒高与塔高之比来计算金字塔的高度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就要用到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数学定理。泰勒斯吹嘘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古埃及人,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应该是埃及人很早就知道了类似的方法,只是满足于知道如何计算,而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泰勒斯之前,人们只满足于在认识自然的时候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东西,而泰勒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能解释,还在为什么上加了一个科学的问号。古代东方人积累的数学知识,主要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计算公式。泰勒斯认为,这样得到的计算公式在一个问题中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个问题中可能不正确。只有当它们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普遍正确的,它们才能被广泛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泰勒斯有意识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是难能可贵的。它赋予了数学特殊的科学意义,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所以泰勒斯被誉为数学之父,这就是原因。
泰勒斯首先证明了以下定理:
1.圆被任何直径一分为二。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顶角相等。
4.半圆的内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5.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边,并且这一边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定理最早是由赛勒斯发现并证明的,后人通常称之为赛勒斯定理。相传泰勒斯证明了这个定理后非常高兴,宰了一头公牛来祭拜神灵。后来,他还用这个定理计算了海上的船与陆地的距离。
泰勒斯还对古希腊的哲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历史学家肯定泰勒斯应该被认为是第一个天文学家。他经常仰面躺着观察天上的星座,探索宇宙的奥秘。他的女仆经常开玩笑说,泰勒斯想知道遥远的天空,却忽略了眼前的美景。根据数学史家希罗多德的考证,可知哈尔斯战争后白昼突然变为黑夜(其实是日食),而泰勒斯在战前就已经预言到了这一点。泰勒斯的墓碑上有一段铭文:“天文学家之王的坟墓有些小,但他在恒星领域的荣耀却相当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