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桥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1896 65438+10月9日-1989 65438+10月12)中国桥梁科学家、土木工程师、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字唐晨,江苏镇江人。祖籍毛谦,之前经商生活是举人,思想进步,有革命倾向。曾创办《南洋官报》,镇江名人。茅以升出生后不久,全家搬到了南京。6岁时,他上了一所私立学校。7岁就读于南京1903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四一学校。191进入江南商学院,1考入唐山路矿学校。1912年,孙中山先生指出了开矿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科学救国”、“工程立国”的道路。从此,他更加努力学习,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五年每科平均分92.5,这在这所学校的历史上是罕见的。1916毕业于唐山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第二年,他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在加里理工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被称为“毛定律”,获得康奈尔大学“Fittis”黄金研究奖章。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学主任、河海工业大学校长、北洋理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副主席兼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七届中国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会员。20世纪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让国外同行对中国的建桥工程师刮目相看。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问题。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茨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杰出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的贡献。1982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他领导了杭州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和建设,这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和公路桥梁。他还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桥梁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1959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座历史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茅以升是我国桥梁工程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他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曾担任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所大学的校长,两所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乔华》、《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科普文章。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在他10岁的时候,端午节的时候,家乡举行了龙舟赛。所有观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因为人太多,桥塌了,压死淹死了很多人。这件不幸的事沉重地压在茅以升的心头。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造一座最坚固的桥。从此,茅以升每当看到一座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和段落,于是抄在笔记本上。当他看到关于这座桥的图片时,他把它们剪下来并粘贴上去。时间长了,他积累了好几本厚厚的笔记本。

高中毕业后,茅以升考上了唐山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唐山路矿1916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去美国读研究生,9月出发去康奈尔大学。谁知学校的报名处主任得意地说:“中国唐山没听说过这个学校,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报名。”。经过考试,茅以升成绩优异,于是报考了桥梁专业的研究生。此后,唐山路矿学校的毕业生被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特许不再通过考试。茅以升于1917获得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于1919获得美国加里·李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桥梁力学的二次应力”,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所以获得了嘉里吉理工学院颁发的科研金质奖章。1919 12、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成为交大唐山学院的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学习生活,这14年的努力就像是在建桥,为我的人生筑起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回国后,先后担任唐山工业学院教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河海工业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校长兼教授、江苏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

1933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主任,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兼具公路和铁路功能的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他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解决桥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全国,他的名字也随着新建的大桥留在了全国各地。经过五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建成了现代钱塘江大桥。

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65周年纪念日。65年前的今天,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开创者,在钱塘江上建成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现代钢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钱塘江大桥1934开工。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建设中。为了连接沪杭铁路,钱塘江上必须建一座桥。钱江是一条著名的危险河流,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的影响,还受下游潮汐涨落的制约。如遇台风袭击,江面往往波涛汹涌。钱塘江底流沙厚41米,深不可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称。所以民间有“钱塘江不可能架桥”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钱塘江架桥难度很大。茅以升先生少年时立志桥梁事业,后来不敌美国。他在康奈尔大学和卡利茨基理工学院专攻桥梁,并获得了博士学位。看到祖国河流上的钢桥都是外国人建的,他很难过,他决心不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在中国建造自己的桥梁。于是他迎难而上,被任命为桥梁工程系主任,并请同学罗颖当总工程师,志在必得。

造桥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稳定桥基,需要在9个桥墩打入1440桩,穿过41米厚的泥沙,桩立在石层上。沙层又厚又硬,轻则下不去,重则碎。茅以升受浇花盆把土冲出小洞的启发,采用抽水在又厚又硬的泥沙上冲深孔再打桩的“射水法”,一昼夜只打1根桩,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桥梁施工的第二个难点是水流快,施工难度大。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即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箱口沉入水中,盖在河底,然后用高压空气将箱内的水挤出。工人在箱子里挖沙子,这样沉箱和木桩就逐渐融为一体了。在沉箱上建造码头。放置沉箱并不容易。刚开始的时候,一个沉箱一会儿被河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推向上游,上下乱窜。后来3吨重的铁锚改成10吨,沉箱问题解决了。第三个难点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巧妙运用自然力的“漂浮法”。涨潮时钢梁用船在两个桥墩之间运输,落潮时钢梁落在两个桥墩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经受了抗日战争洗礼的桥梁。建桥末期,淞沪抗战吃紧,日本飞机经常轰炸。有一次,茅以升正在6号码头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监理商量问题,突然沉箱里的灯全灭了。原来是因为日本飞机轰炸,工地的灯都关了。钱塘江大桥不顾敌人的轰炸,终于在9月26日1937建成通车。

钱塘江大桥建成后,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桥碑上的碑文记录了这段悲惨的史实:“抗日战争爆发时,铁路和公路在敌机的轰炸下日夜通车。有几十万辆支援淞沪抗日战争和抢运物资的车辆,等待着人民群众平安渡江。施工后期,明知战局不利,因在最难修复的桥墩上预留了空孔,将炸药与五孔钢梁一起埋下,直到杭州疏于看守,敌骑逼近,才于1937年12月23日确定引爆。当时先生留下了‘不复桥不为夫’的誓言,自己带了图纸和资料到后方。”为了阻止敌人,茅以升奉命炸毁自己修建的桥梁。多么悲惨的一幕。抗战胜利后,茅以升践行誓言,主持修复大桥。茅以升先生一直负责造桥、炸桥、修桥。

钱塘江大桥在抗日烽火中建成,在和平建设的世界中再生。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写下了感人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把沪杭铁路和浙赣铁路连接起来,把钱塘江从护城河变成了通衢大道。通车65年来,她为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钱塘江大桥不仅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先生把工地变成了学校,吸收了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国内一些重要桥梁工程的部分负责人,都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国桥梁工程先行者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科技创新的开拓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勇往直前的精神,将永远是激励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1955到1957,茅以升是武汉长江大桥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接受了修建中国第一座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于1957年9月25日竣工,比计划提前两年。1957 10 6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仪式。这座桥是茅以升设计的,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桥宽18m。主桥长度为1155.5米,加上两端的公路引桥,总长为1670.4米。大桥连接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成为贯穿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保证了中国南北铁路和公路网的一体化。

65438年至0958年在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指出:“需要茅以升签字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对党的工作极其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做了全面的审核和核算,最后签了字。

茅以升一生学桥、筑桥、写桥。在中外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中国桥梁——从古至今》(日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著有《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作品选》(一、二)、《茅以升作品集》。

自1954起,先后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 10月,光荣加入中国* * *产党。他为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9 165438+10月12死亡。

编辑茅以升职业生涯的这一段

65438年到0920年,茅以升24岁被请回母校当教授,是中国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那时起,工程教育已经开始了30多年。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副院长(副校长)。1922年7月受聘东南大学教授。1923,学校成立,首任工程总监。1924年,东南大学工程学院与何海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何海工程大学,茅以升任首任校长。1926,北洋大学教授。65438-0928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理工学院)院长。1930任江苏省水利厅长,主持象山新港规划。1932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担任校长期间,在学校管理、教学制度、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使学校充满活力,欣欣向荣,深受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喜爱。

茅以升先后五次担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的兴衰,为母校赢得荣誉和成就。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革后唐山铁道学院迁至四川省西南交通大学)竖立茅以升铜像,以示永久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法,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程教育研究》等20多篇论文,倡导“先学后学,边学边学”,将理论与教育体系实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