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第48届IMO比赛成绩。

我认识的同时也认识我的著名科学家叶笃正是我们大学的老师,也是我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去年2月,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学习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它。

叶笃正,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气象学奖的中国人。

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萧泓

新华网北京2月24日电在24日上午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特别仪式上,中国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从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唐·德里茨·季博士手中接过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奖,成为首位获此“气象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叶笃正与中国,1916年出生,同年记录第一次气候。88年后,我国大气物理研究的奠基人、我国现代动力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叶笃正,因其对地球命运的长期关注和杰出贡献,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最高荣誉。“科技工作就像一场戏剧,需要众多演员的协调表演。没有别人的帮助,我无法完成我的研究,”叶笃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在这位以“实事求是,认真”为人生信条的科学家看来,无论是戴着世界气象组织徽章的脸,还是14克拉的金牌,还是10000瑞士法郎的奖金,都不属于中国大气物理科学家。

叶笃正现在是一位“广受尊敬、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用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法罗的话来说),但他总是以自己的“中国”身份最为自豪。

1940,叶笃正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48年,叶笃正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得到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当时美国大学教授的年薪只有5000美元左右。

然而优厚的待遇并没有让叶笃正留在美国。1950,叶笃正经香港返回中国大陆。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叶笃正满脸泪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家”。

也许是家乡的土地给叶笃正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在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研究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大气环流、气候学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最早提出的大气长波弥散理论至今仍被用于天气预报,“夏季高原作为热源”、“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等理论成为大气科学中的经典。现在,年事已高的叶笃正并没有停止自己喜爱的研究工作。“我每天工作八小时,但时间总是不够,”他说。

近年来,叶笃正从事旨在充分利用全球变暖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的研究,并于2003年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

这位90岁的老人,多年来一直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记下自己的问题和偶尔的灵感,督促自己早日行动。“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我能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完成大部分计划,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他说。多年来,叶笃正作为学术大师,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扶持后辈,至今桃李满天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法罗在24日的颁奖仪式上特别提到,“叶教授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意帮助学生,受到了全世界弟子的高度尊重和赞赏”。

获得过很多国外科技奖和国内几乎所有科技奖的叶笃正,已经记不清具体获奖次数,但他一直很享受把奖金捐出去。1995年,叶笃正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100万元奖金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奖励在大气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学者。

叶笃正认为,目前中国在气象研究的很多领域还比较落后。只有鼓励年轻学者,才能尽快提高我国的相关研究水平,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我想捐出世界气象组织的1万瑞士法郎,”叶笃正说。

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吴简介。

Www.XINHUANET.com 065438+2006年10月9日。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叶笃正和吴两位科学家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以下是两位获奖者的介绍:

叶笃正

叶笃正,男,2006年2月出生于天津,10月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特聘顾问、lasg名誉理事;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许多国际和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叶笃正院士的主要科技成果如下:

(1)青藏高原开创气象学。叶笃正首先发现青藏高原周围的南支急流和北支急流及其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影响了东亚的天气气候。何和国外气候学家弗洛恩分别指出青藏高原夏季是大气的巨大热源,叶笃正首次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同时,他还深入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的热源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他的研究工作,国际上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2)建立大气长波能量色散理论。提出了大气平面Rossby波的能量弥散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西风环流中的能量可以以远大于风速的群速度向下游(或上游)传播,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的产生、维持和移动给出了动力学解释。这一理论是在365,438+0年后,由B.Hoskins的“大圈理论”推广开来,成为遥相关和遥相关的理论解释。

(3)建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叶笃正和陶师言发现,东亚和北美的环流在过渡季节(6月和10月)变化剧烈,这对我国的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发现阻塞形势的建立和崩溃往往伴随着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强烈变化,其长期维持会带来大尺度的气候异常,从而证明了阻塞高压在持续异常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和理论成为研究东亚气象问题的重要文献,为中国的天气预报奠定了重要基础。10多年后,由于1976年冬天北美的极寒天气,国外学者开始提出各种系统理论,并形成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4)建立大气运动的自适应尺度理论。大气环流是气压场主导还是风场主导,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也是天气预报的关键之一。叶笃正等人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不同空间尺度的运动都有特征尺度,当实际运动的空间尺度大于这个特征尺度时,气压场起主导作用;当运动的空间尺度小于特征尺度时,风场起主导作用;中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适应问题。这一独创理论完善了大气运动各分量相互作用过程的物理解释,在天气预报中有重要应用。

(5)开辟全球变化科学的新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叶笃正积极组织和领导中国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积极参与了全球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建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如:气候与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大气化学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有序的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等。经过模拟,他指出大规模灌溉可以影响气候和水文长达3-6个月,从而证明了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可能性(被称为“土地记忆”)。

(6)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比如大气长波能量色散理论,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上游效应”;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理论一直是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气象理论不仅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国气象业务中气候预报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风场和气压场的自适应尺度理论仍然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和指导了中国气象业务系统的建设,为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叶笃正的科学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也获得了诸多荣誉,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李豪基金会科技成就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MO奖等。世界气象组织在授予叶笃正奖时,确认叶笃正获奖的原因如下:在青藏高原建立气象学;大气环流突变的发现;提出了大气能量扩散理论;倡导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全球变化,并使有序的人类活动适应全球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