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现代中学生?

在初中教学的几年里,不难发现初中生越来越难教了,尤其是在一切都是“钱”的当代。所以师生矛盾经常发生,老师抱怨,学生叛逆,家长无奈,教育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教育的对象在变化

90后初中生的人格多样性:活泼、豁达、聪明、偏激、自闭等等。这些都是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多元文化主义和价值观的冲击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这些学生有以下特点:

1.生理上处于第二个发育高峰,初三基本达到高峰,性发育差不多成熟。

2、在理解上,反应快,学习能力强,大多有一技之长。但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叛逆意识强,敢于反抗和质疑。可塑性很大,你无法全面正确的评价和认识自己。

3.感情上,由于单亲,或者重组家庭和独生子女;隔代异性抚养等。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容易嫉妒。物质虽然丰富,幸福却单薄。

4.在意志方面,短期目标是促进初中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动机。他们很难真正把自己的行动和崇高的目标联系起来。他们往往意志坚定,但行动不力,意志薄弱。

5.行为上,追求独立和自尊。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尚未成熟,容易被暗示,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努力与众不同;有时行为过激甚至出格,崇拜明星,却不崇拜英雄;依托网络,我喜欢看动画片和漫画,不喜欢看书。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不能再用“70后”、“80后”的教育思维模式。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当学生屡犯“错误”时,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对学生的严厉批评甚至体罚。老师的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效果往往很差,适得其反,甚至被学生顶撞,尊严被毁。面对90后初中生的思想模式和人格特征,我们必须敞开心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尊重、宽容、友善的态度接纳他们,进而对他们进行成功的教育。

第二,教育思想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努力。家庭和学校教育应针对新时期初中生的特点和时代的视角,提高教育艺术和技能。社会应该不断净化教育环境,减少对学生的精神污染,为他们的成长创造绿色空间。当然,在这三个教育因素中,学校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引导他们实现自我。这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要求老师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把它当作珍宝,细心呵护和引导。即使是所谓的“差生”也要相信,他们并不是天生无能,而是一群“天赋未开发的人”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留级失败的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转化为特长生、优秀生的例子并不少见。陶行知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讽里有爱迪生。”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意味着扼杀人才;漫不经心的冷漠和嘲讽,无异于从溺水者手中夺走救生圈。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教育对象,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优缺点、潜力和心理状态、家庭状况以及他们缺乏的原因,才能避免偏见,给予学生尊重和关怀。

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也就是说,教育在有明确目标的同时,也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传统教育往往只关注学生的* *性教育,导致学生的最终看法。把相当一部分学生当成“不合格品”甚至“淘汰品”是很费功夫的,但收效甚微。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此外,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成长力量。宽容能让教师拥有教育赋予的人格魅力。表现就是他每天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让教室里充满了人类的目光。他每天都向孩子们投射自信,让孩子们每天都在成长自信;他每天向青少年传递尊重,让学生每天都有尊严地成长;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激情和欣赏沉淀在孩子的心里,让孩子时刻体会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所以,不要在课堂上为难孩子。有些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在课堂上故意刁难。“差生”会把课堂变成“精神屠宰场”,人为制造“差生”。老师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上的“重要人物”。正如杜威所说:“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想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是最强烈的。”

当然,教育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事业,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只有深深的扎根之后,才能枝繁叶茂。就像一条河的源头,源头可以流到很远的地方。面对现代中学生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我们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爱、情、心去面对生活,走向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