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简介。
(1896—1989)
茅以升,土木工程师、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建设钱塘江公铁两用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里程碑,为中国桥梁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路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在工程中应用的先驱。在工程教育中,我们倡导启发式教育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长期担任研究所领导,是我国工科学术团体的创始人之一。
茅以升,字唐晨。1896 1.9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祖籍毛谦,之前经商生活是举人,思想进步,有革命倾向。曾创办《南洋官报》,镇江名人。茅以升出生后不久,全家搬到了南京。6岁时,他上了一所私立学校。7岁就读于南京1903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四一学校。191进入江南商学院,1考入唐山路矿学校。1912年,孙中山先生指出了开矿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科学救国”、“工程立国”的道路。从此,他更加努力学习,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五年每科平均分92.5,这在这所学校的历史上是罕见的。1916茅以升通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优异的表现让学校的教授们大为惊讶和佩服。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唐山工业学院(原唐山路矿学校)所有研究生免试报名,茅以升为母校在国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917,获得硕士学位。经H S Jacoby介绍,我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在卡利茨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程学博士学位。1919成为学校第一个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创作被称为“毛定律”,并获得康奈尔大学“费蒂斯”研究金奖。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茨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杰出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的贡献。
65438年到0920年,茅以升24岁被请回母校当教授,是中国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那时起,工程教育已经开始了30多年。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副院长(副校长)。1922年7月受聘东南大学教授。1923,学校成立,首任工程总监。1924年,东南大学工程学院与何海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何海工程大学,茅以升任首任校长。1926,北洋大学教授。65438-0928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理工学院)院长。1930任江苏省水利厅长,主持象山新港规划。1932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担任校长期间,在学校管理、教学制度、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使学校充满活力,欣欣向荣,深受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喜爱。
茅以升先后五次担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的兴衰,为母校赢得荣誉和成就。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革后唐山铁道学院迁至四川省西南交通大学)竖立茅以升铜像,以示永久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法,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程教育研究》等20多篇论文,倡导“先学后学,边学边学”,将理论与教育体系实际相结合。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开始,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在祖国的河流上建桥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辞去安逸教授职务,接受浙江省邀请,担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大桥工程系主任。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茅以升在1937 165438+10月克服重重困难,建成钱塘江大桥,打破了洋人垄断中国现代桥梁设计和建设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勋章,表彰他在桥梁建设方面的成就。
65438-0942,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部主任,筹建中国桥梁公司。着眼未来,他吸收钱塘江大桥工程处的同事和有志于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大桥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施工的技术骨干。
茅以升深知科技进步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0接受铁道技术学院院长(后为院长)职务。此时,他虽已年过五百,但仍以非凡的精力和努力开创了铁道研究所的事业。经过32年的努力,该院已发展成为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铁道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是铁道科学研究的先驱。他一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继续教育,提倡专项经济核算,支持科研领导中的新事物。
茅以升一生努力,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和施工,他和工程师们研究了“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桩头深埋入河底”、“如何将沉箱稳定在倾斜岩层上”、“合金和铬钢棒的性质”,研究了力学和古桥中的基本概念。他的技能、经验和智慧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批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革”期间,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七十岁的他继续学习,孜孜不倦地钻研。期间,他应大桥局总工程师的要求,研究了大桥的振动情况,解除了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在大量人群走过时会晃动的困惑。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工作的科学家之一。1950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部作品中,关于科普工作的作品和文章约占1/3。他的文章《没有建不起来的桥》在1981获得国家新长征科学创作一等奖。
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他率团出访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他大搞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大统一大团结,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建设引桥,极大地鼓舞了海外华侨和港台同胞。
参考资料:
/kxj/zgkxjszj/CX/gxb/PE/TM 18003001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