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焦点:中学生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再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变化的有序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呈现出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性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的特征而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周期性的不连续性。连续性是指后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下一阶段的新质。但作为这一阶段的主导因素,它体现了这一阶段的本质特征。
2.方向和顺序
心理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总是有一定的方向和顺序的。这种发展顺序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个体中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发展的速度可以不一样,会加速,也会延迟,但是发展是不可逆的,不可逾越的。比如情绪的发展,就是从原来的愉悦和不愉悦中分化出多种一般情绪,进而发展出道德、理性、美等高级社会情绪。
3.不平衡
在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步的,并不总是以相同的速度线性发展。因为速度不同,开始发展和达到成熟的时间不同,最终高度不同,所以可以呈现多种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别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发展起止时间和成熟期上的不同过程;另一方面,同样的功能特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4.差异
个体心理发展既遵循相同的规律,又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龄学生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顺序,经历一些相同的发展阶段。但不同个体的同一心理功能的发展速度和极限高度是不同的,发展的优势领域也有很大差异。各种心理成分在一个个体中的组合方式也是不同的。
第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青春期
1.定义
青春期是指从11,12到l4,15这段时间,是从童年到青春期的过渡期,大致相当于初中。
2.心理发展特征
青春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青春期充满了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的矛盾。在这个时期,抽象的逻辑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
(2)青年早期
1.定义
青年早期是指14、15到l7、18这段时间,相当于高中。
2.心理发展特征
这是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接近成年人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思维”转化,辩证思维开始出现。与人生观有关的情感占主导地位,道德感、理性感、美感得到了深刻发展,形成了理性的自我意识,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有时候会有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第四,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从11,12岁到17,18岁,这期间,男孩和女孩的身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表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在此期间,个体性器官发育明显并表现出第二性征,性意识迅速觉醒,从而进入性活跃期。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疏远和排斥异性
这是一个很短的前奏,以后会引发对异性的兴趣和喜欢。这个阶段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在青春期早期,由于对性别和性别角色心理认同的增强,以及对第二性征发展的焦虑和困扰,一些学生在这个时候有意疏远异性。
(B)对异性的关注和亲近
经过一段时间的疏远和排斥后,越来越关心和亲近。大概到了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就逐渐明显了,表现为刻意打扮,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少数胆大的人会从调情发展到写纸条写信示爱。在这个阶段,男生和女生对异性的关注明显带有好奇性、实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他们的交流方向也多是一般的,多是因为情分。
(三)对异性的追求和喜爱
随着对异性的关注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高三学生已经可以感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冲击和性冲动。当这种心理指向某一个异性时,就会产生纯粹幼稚的‘初恋’,并产生相应的追求行为。
第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研究准备
1.定义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二维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对学习的准备。横向学习准备是指各年龄阶段各种内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会为他们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准备。
(2)关键时期
1.定义
关键期是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它们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教学要求
抓住关键时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
不及物动词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生物体可以保持其物种特征。遗传是通过影响人的生物学特征来影响人的心理功能的发展,而不是心理功能的直接遗传。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是影响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为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社会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影响心理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很大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尤其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
1.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演变而改变。根据父母在控制、期望、教育和关爱四个维度的教育水平,博伦德将父母分为三种类型:
(1)专制型父母,他们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控制和期望,而较少的是教育和关心。即管理而不教是苛刻的。
(2)威信型父母,其教育方式的特点是良好的控制、期望、教育和关心。即管理、希望、教导和爱。
(3)宽容型父母,他们的教养方式和特点是更关爱,教育更宽松,控制和期望明显不足。实践证明,威信父母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氛围的影响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而争吵不休、关系不睦的家庭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社会环境。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自身的规律持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影响,在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教师角色、校风和同伴交往的作用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