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武功县为什么叫“武功”?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设武功县,王莽新朝天丰二年(15)改广信县。东汉初,废弃于梅县。永平八年(65),恢复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武功县。建德三年(574),废郡建立。五代两晋后,设武功县,后周朝改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县名改为武亭。元代改称武功县。1958 65438+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1961武功县制9月恢复。1983 10,县由宝鸡改为咸阳。
武功县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9.4℃。年无霜期221天,年平均降水量552.6-663.9毫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分为一、二、三级高原,由山前冲积扇前缘带和黄土高原、河漫滩和河谷冲积阶地组成。97%的耕地是平原和平原。中国有三条河流,都属于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量171698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利用量65438+5988万立方米,已开发量9924万立方米。农业始祖后稷精通武功,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之一。自古有“关中米粮仓”之称,全县水浇地37.22万亩,占耕地的90.7%,人均0.9亩。近年来,我县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力度,争取省市补助资金。先后实施了25个市县级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净增耕地40788+0亩。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2002年粮食总产量18.6万吨,农业总产值3.77亿元。先后获得全国小麦产量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蒜、辣椒、玉米皮的编织也很有名气。
工业主要有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造纸、医药、锅炉、服装等。全县企业1.600多家。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西宝北线、中线横贯东西,蒲甘公路贯通南北。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沙路,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通信邮电向农村延伸,形成了以明线和短波为主,部分电缆和微波组成的通信网络。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儒学大师张载在县城南关外的绿野亭讲学,众多学者追随。明清时期,本县书院众多,其中有绿野、友泰两个著名书院,也有15社学、志愿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了县级高等小学堂和初级小学堂。建国初期,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11所。到2003年,全县有2所职业学校,5所高级中学,26所初级中学,195所小学。学生95994人,是1.949的10倍多。适龄儿童入学率99.8%,中小学教师5660人。
建国前,县城有一个文化馆。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剧团、书店等6个县级文化机构。全县有乡镇文化站13个,村文化室140个,广播室250个,电影放映队59个,民乐班、管乐队24个。有13个文化艺术创作团体,1个秦腔协会,1个戏剧学校,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中心,乡镇文化站为骨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网络。
武功县有许多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1988全县有文物150处,其中古遗址47处,古墓葬5座,古建筑10余处,石碑50余块。宝塔寺、城隍庙、苏武墓等10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截止1990年底,全县共出土文物***1780余件。珍贵的文物包括商代的如文鼎夔、蝉鼎和玉成武、西周的伏盖和戈祖、战国的新安印、北宋和唐代的金棺和银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