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
首先,看课堂教学设计
(1)看课的开头、过渡、总结。
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引出题目的情境要创设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之后,你应该不失时机地指出主题。不能举太多例子,失去了切入正题的最佳时机。一节课最好不要超过五分钟,不能占用重点研究内容太多时间。引出一节课有很多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谈谈与要开展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实例。这种方法一般用在一章或一大节的开始课,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较多。
(2)复习学生所学的与本节课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主要目的是为新的研究内容做铺垫。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新课程的教学。
(3)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个问题一般有很大的变式空间,可以和很多知识、思维方法联系起来。这种引出课文的方法通常用于练习课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低估每个问题或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每一部分内容与每一个问题之间应有本质的联系,每一部分教学之间应有适当的过渡语,以达到从一个问题的学习巧妙地转移到另一个问题的学习。人们很自然地把整堂课的内容融为一体,让学生和老师都觉得课堂内容丰富,却没有多余的研究内容。人们从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是很自然的。
一节课的结尾部分也很重要。一个好的结尾段,能让学生抓住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让这节课的重点在学生脑海中栩栩如生,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当然,最好是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多完成,或者师生一起做,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二)看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从特殊到一般,是否从具体到抽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看一堂课是否真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恰当地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应用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
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有问题意识,最好是在一节课中形成一系列问题。不仅如此,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开放,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问题,引导学生挖掘出一题多解、一题多解,体现题目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引导学生改变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问几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这个结论存在,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到这个结论。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新旧知识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注意“矛盾”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欲望。是学生们在“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中不断强化艺术的探索和发现。
看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否渗透得当,体现数学美的地方是否体现了数学美。
看一节课能否挖掘出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否得到了体现,思想教育能否融入数学教学活动。
(3)看一节课的内容和问题之间的联系。
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从开始到这节课的主要研究内容,还是到结束,都应该有紧密的联系和自然的过渡。甚至这门课的主要研究内容也要和问题密切相关。可以是条件由具体变为抽象,得出另一个问题,也可以是结论变为条件,条件变为结论,得出新的问题,也可以是条件和结论与其他单元知识、方法挂钩,推出更深入的问题。如果一节课的系列问题是从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断变化的,那就太好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上的练习要巩固例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改变例题,而不是简单的照搬例题。而作业是巩固课堂上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升华课堂上的问题。
让学生提出并解决一系列问题,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运用学到的数学思维方法,这也是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身上的最好方式。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课前提问的内容要与这节课的研究内容紧密联系。课堂上的每一个例题、习题、作业,都要以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为基础。这些都是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各种数学问题是相关的,只有学习基础知识和方法,才能正确、快速地解决数学问题”来渗透学生,都是用学习方法来渗透学生。
第二,看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师生关系
要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教师提问是否得当,学生是否主动提问,学生是否合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微笑带进课堂。少训斥,多关心;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提高课堂艺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达到愿意学习、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境界。
目前数学教师可以归纳为三种方式,体现三种不同的师生关系。
第一类,老师给学生讲解,展示数学思维的过程,但不允许学生随意打断,发表意见,课后与老师交流。这种课程的好处是教学过程可能会更快。在目前高中数学内容过多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出于对教学进度的考虑,往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严重缺点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压制了主体,伤害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实践证明,实际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深刻,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只是老师的翻版,这样加工出来的学生没有创新意识。
第二类:老师设计教案,提前把教学讲义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先做。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实际和随时发生的教学事件,灵活运用预设的教学方案。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问题,总结思维方法,然后运用获得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包括相关的变式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真理面前师生平等。在这种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了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有了愉悦、成功、良好的体验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记忆。在这堂课上,不再安排老师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思考数学问题,充分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的体验和学生的收获,所以这种教学是实事求是的,是有效的教学,是既有纪律又有民主和自由的教学。
第三类:老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的座位在一起。学生们围着桌子坐,而不是面对黑板。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问,我们一起研究解决问题。老师应该尽可能少说话。这种课可能是很多专家最提倡和欣赏的。表面上看,这种课很热闹,符合现在的形式。但也有很多不足:一是没有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一节课下来上课的方法和基本观点都不是很清楚。其次,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反应稍微慢一点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但收获很大的总是那些学生。课堂上的重点没有老师的参与是无法很好完成的。这样一来,所谓的面子和以人为本都是空谈。也就是说,这类课程过于形式化,缺乏现实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数学课是否能比以老师为中心的I课更有效率,我觉得值得数学老师和数学工作者思考。
第三,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
看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否准确,简单明了,得体。特别是数学问题的描述要准确,让人看不出漏洞和歧义。
看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否抑扬顿挫、生动有趣、幽默风趣,看学生能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数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公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这些知识的重视。
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内容,用数学表达式和几何图形描绘数学美。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有更多的生产生活经验,了解一些其他学科的常识,知识面更广。
第四,看课堂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表情看学生的心理,看他们开心不开心,看学生在这一节的一般知识和方法。
从这堂课老师和学生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这堂课的价值。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只是学生开心,内容空洞无味,学生收益不大。这种课有什么好的?
从课堂练习和学生回答问题、主动发言看学生对本节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学生主动发言,学生回答问题准确,大部分学生课堂练习顺利,说明课堂效果很好。
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课堂;要努力磨练自己的教学语言,学习一些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
基本就是这样。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