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莲是哪里人?
张青莲(1908 . 7 . 31-2006 . 12 . 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任理事长。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对同位素化学有很深的造诣,是我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为114.818石0.003,已被采用为新的国际标准。著作有《重水研究》、《无机化学系列》。
中文名:张青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唐智镇
出生日期:1908年7月31。
死亡日期:65438年2月+2006年4月。
职业: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业院校:光华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等。
主要成果:1991年测得铟的原子量。
中国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代表作:重水研究、无机化学系列、无机化学系列等。
个人简历
1908 7月31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
1930毕业于光华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系,理学学士。
1930—1931年小游中学教师。
1934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193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1937在瑞典物理化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1937—1938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38—1939光华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939—1946西南联大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从1946到1952。
1951—1956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631990当选为协会第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
北京大学教授1952,兼化学系系主任1978-1983。
1954—1956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
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1981—1992化学系副主任。
1980—1984当选中国质谱学会首任理事长。
1980-1985,国家科委稳定同位素组组长。
1983—1989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子量和同位素丰度委员会的冠名委员。
于2006年2月14日19: 03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角色的生活
早期经验
张青莲于7月31908日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唐智镇的一个小康家庭。14岁,考入苏州市陶吴中学,这是圣约翰大学的附中,曾经在学校的语文和英语竞赛中名列第一。
1926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因为成绩优秀,本来可以免费直升大学。但因该校美国校长在1925侮辱中国国旗,爱国师生愤而离校,成立私立光华大学。这一爱国行动得到了张青莲的支持,他放弃了圣约翰免费入学的机会,被光华大学录取。考虑到化学系毕业后可以在中学找工作,创办小化工,他选择了化学。他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在光华大学修完了规定的学分,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银杯奖。
大学毕业后,张青莲在常熟晓游中学教了一年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当时他看到国内无机化学人才短缺,于是选择了无机化学专业。在高崇禧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无机合成、分析鉴定、理化测量》三篇稀有元素研究论文。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耿基金公费留学。
在西欧学习
鉴于许多早期美国化学家都曾在德国学习过,他决定去德国深造。1934年秋,进入柏林大学物理化学系。由于他已经在国内大学学习了13学期,按照德国的规定只需要注册3个学期。他师从无机化学家李森·费尔特。当时的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尤莱因发现了重氢,制出了重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根据张青莲现有的科研基础,李森·费尔特建议他把对重水的研究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他买下第一批产自挪威的重水产品后,立即开始测量重水的临界温度。当时用的是微法。应时玻璃毛细管内径为0.3 mm,恒温温度为645K,管内压力为20 MPa以上。密封管道经常破裂,这给实验带来了困难。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夜以继日地努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重水临界温度的测定。然而,重水的冰点和沸点比轻水高,而重水的临界温度比轻水低2.7℃,这似乎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这一结果发表在1935年春的德国物理化学杂志上,4年后被另一位德国学者用精确常数法验证。
张青莲发表了整个温度范围内的轻水和重水两相密度状态图,并被苏联的布洛茨基的《同位素化学(1957)》一书引用。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比较轻水和重水的蒸汽压差,观察到蒸汽压差在498K有一个转折点,并揭示了这一反常现象的本质。这篇论文与美国实验室独立开展的类似研究工作同时发表,相互验证。
为了测量半重水和重氧水的蒸气压,有必要建立一种同时分析这两种置换水的方法。他用硫化氢来归一化氘,用浮子法测量密度差来确定归一化前后的密度。用这种方法测得的低于100℃的半重水和重氧水的数据,连同重水的蒸气压数据,后来成为蒸馏生产重水的重要科学依据。
1935年冬天,张青莲采集了柏林和瑞典的雪水样品,首次测定了半重水和重氧水的含量。观察到半重水和重氧水的含量低于普通水中的含量,雪含量的差异大于雨含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他通过查阅河流、湖泊、海洋和植物中替代水的同位素含量数据,首次提出了氢氧同位素在地球各行各业的分布理论,对后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张青莲两年的重水研究期间,* * *发表了10篇论文,与美国实验室同事的工作构成了早期重水性质研究的经典文献。在发表文章时,李森·费尔特和张青莲都表现出谦逊的风格,争着把对方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之前,这体现了师生之间相互的学术尊重。
1936年,李森·费尔特遭到纳粹迫害,他的教职被撤销,但张青莲仍坚持和他一起做研究。那年6月,张青莲获得了博士学位。李森·菲尔特被迫离开德国,到瑞典学院科学学院的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张青莲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了瑞典,又做了一年的同事。他用气体混合物作为模拟同位素混合气体,研究了通过膜壁的扩散分离。
在西欧学习的三年中,张青莲从许多权威科学家的讲座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如化学动力学的创始人博登施坦、诺贝尔奖获得者哈恩等。他在柏林听取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来访一流科学家的学术报告,在瑞典听取了获奖报告。他还参观了赫兹、斯维德伯格和西格班三位获奖者的实验室,以及剑桥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巴黎的居里镭研究所。这些学术活动对张青莲献身科学并不断取得成就成为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战时期回国
张青莲在瑞典时,收到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庄长恭的电报,被聘为副研究员。这个任命是庄长功在杂志上看了他的文章后决定的,这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难得。因此,张青莲在其早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素质和才能。
1937年7月,张青莲经大西洋、北美、太平洋返回上海。那是日本侵华之初,化学所被迫停工。张青莲借用了租界光华大学的实验室,研究各种配合物的合成。第二年,他被光华大学聘为教授。他指导了两个四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一个是合成配合物,一个是用半微量法测定氯化钠在25℃的轻水和重水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两篇论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65438-0939,由于先后有两位教授离职,西南联大化学系聘请张青莲为教授。他经由越南在昆明就职。当时虽然国内很多知名学者都集中在国立西南联大,但是条件非常艰苦,很难开展科研。然而,张青莲和化学系系主任杨石先分配给他的两名中英研究助理一起,用从国外带回的110克重水和一些应时玻璃仪器,完成了两篇关于重水性质的论文。其中之一是首次将测量重水密度的温度提高到50℃,纠正了当时文献中在这个温度附近存在最大密度的假设。同时,完成了关于重水流体动力学效应的两篇论文。为了测定乙醇铝水解纯重乙醇的正常沸点,制作了一套恒压装置。但是,当时的纯试液只有1 ml。要在标准温度计读数不变的瞬间读取数据,需要熟练的技巧和有序的操作步骤。他亲自完成了这一测定,并首次精确测定了重乙醇的沸点和密度。这个结果已经收录在拜尔斯·妲的《有机化学手册》中。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坚持科研。
1943年,在战争造成的困难条件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的所有科研工作被迫停止。当负责中美学术交流的吴向要论文时,他当即答应三个月内交论文。他认为25℃时碘在四氯化碳和水中的分配常数是教科书中引用的经典数据;如果用重水代替轻水,研究这个分布常数的同位素效应是有意义的。于是我装了一套恒温槽,每两天做一次碘浓度的实验。一天,翌晨准备好设备,把一壶开水带到实验室,注入恒温槽,使水温迅速达到所需温度。恒温后,旋转密封管达到平衡,然后取出2ml重水相和1ml有机相,用标定好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测定各自的碘浓度,得到轻水和重水分配常数变化为85: 103的结果,如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作期间,张青莲还指导光华大学的一名助教首次测量了重水的摩尔冰点降低常数。指导一位中央大学的助教完成复合体的合成。他综合国内外发表的关于重水的论文,写成了《重水研究》一书,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二等奖1943。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王竹溪、闻一多等四位联大教授。
抗日战争结束后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复学,校内化学馆被侵华日军洗劫一空。在这种情况下,张青莲仍然坚持科学研究。他和他的助教第一次把测量重水密度的温度范围提高到95℃,扩展到100℃。关于所获得的精确数据的论文,原本是根据时事通讯发给英国《自然》杂志的,但编辑部把它变成了文字专栏,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青莲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成果丰硕。
65438年至0939年,张青莲在西南联大化学系任教期间,讲授了高品位无机化学、稀有元素、络合化学等课程,为我国无机化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1952期间,全国高校调整,张青莲被任命为教育部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组副组长。北大化学系成立无机化学教研室时,他担任教研室主任,讲授无机化学,并组织翻译出版了苏联人_克拉索夫写的《普通化学教程》一书。1955年协助教育部组织与戴安邦、颜志贤、尹景之合著《无机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出版)。本书是我国化学家编写的基础无机化学教材。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凝结了几位编辑多年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的宝贵经验。它不仅被高校广泛采用,而且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培养无机化学人才,张青莲在大学化学教育岗位上努力了几十年。多年来一直教授大一的无机化学和普通化学课程。他讲课重点突出,启发性强,重视课堂演示实验。他精妙的讲解和娴熟的实验技巧激励了许多学生投身化学。
从65438年到0954年,他作为无机化学教师在全国各大学主持培养苏联专家。后来,北京大学相继开设了稀有元素、无机合成和同位素化学等课程。1955后培养了多名无机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和高级教师,并担任教育部化学教材编委会副主任。还写过《无机化学五十年进展》、《同位素与原子量》等综合性文章,精辟的观点和评论让无机化学的读者受益匪浅。
1978张青莲是无机化学丛书的主编。本系列分为18册。前10卷讨论各民族元素,后8卷属于特殊分支。何、和唐共同撰写了《后锕系元素》。全书写于1993开头,历时十余年。80年代后期,张青莲虽已年过八旬,但仍不遗余力地完成该丛书,为我国无机化学做了非常有益的基础性工作。
社会活动
从65438年到0950年,张青莲是全国科学技术联合会宣传委员会的成员,次年,他参加了第一个中国人民赴朝鲜吊唁代表团。回国后用了5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宣传报道。在这场伟大的政治运动中,他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锻炼。
1951,中国化学会恢复他的活动。被任命为常务理事,次年当选为《化学学报》(1952-1956)主编。他建立了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经常亲自审核校对稿件,保证了刊物的出版水平。自《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出版以来,长期担任编委。曾任出版总署化学组成员,文教委员会物理化学组术语审查组成员,现为全国自然科学术语审查委员会委员。1980当选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50,次年被聘为物理化学组特聘成员。1954年,科学院成立学术秘书处,邀请张青莲担任学术秘书两年,参与建立数理学部。第二年,他被选为数学和物理系的成员。在学院成立大会上,张青莲等人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受到了极大的鼓舞。65438-0955参与北京中科院化学所筹建,后任该所研究员、学术委员。1956参加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会议。1981改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系委员、常委、副主任,参与该系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咨询工作。
1956张青莲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宣传活动中被评为积极分子。1959年,应邀在中苏友好协会举办的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演讲。1960参加广州市科技工作会议。1972年参加珠穆朗玛峰(兰州)综合科学考察会议,并提交了峰区雪水氢氧同位素分布报告。65438-0975参加第一届全国同位素地质会议(贵阳),发表了《天然水中氢氧同位素分布与分析》报告。
张青莲积极推动中国的质谱科学研究和应用。1980中国质谱学会成立时,他当选为理事长(1980—1984),后担任名誉理事长。同年担任国家科委稳定同位素专业组组长,负责召集全国会议,交流经验和信息,协调轻元素稳定同位素生产任务。
张青莲也非常关心中学教育,他认为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我和中学老师谈过很多次,给他们做过报告,审核修改过中学化学教材。为了推动我国教学科研的进步,他还为《中国教育报》撰写了题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1984年6月2日)的文章。
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人类文明积累的基础,这是张青莲的信条,也构成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从1935开始,他一直专注于水和稳定同位素,涉及氢、氧、碳、氮、锂、硼、硫、铟、锑、铈、铕、铱等十几种元素的同位素。50年来,对同位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同位素的动力学效应、同位素分离的原理和方法、同位素标准样品的研制、同位素的自然丰度和原子量的测定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100多篇相关论文。1985年,他以一篇题为《同位素化学研究五十年》的文章总结了自己近半个世纪的科研成果。
重水25C的密度值不仅是重水等级的检测标准(见美国ASTM),也是国际学者试图精确测量的竞争对象。因此,很难通过质谱准确确定氢同位素和略富氧同位素的丰度。他和他的助手用精巧的实验设计把数值精确到7位有效数字,是1975 ~ 1985国际时期三个最好的测量之一。
张青莲教授在确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3当选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到2005年,他主持制定的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十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新的国际标准。
1991年,张青莲同位素质谱测定铟的准确原子量为114.818±0.003,为国际原子比额表增加了一个新数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中国测量的原子量数据作为标准数据。人们认为,这不仅表明中国人的科学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人民树立了雄心。张青莲在稀有元素领域也有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33年发表了五种新的亚硒酸盐配合物的合成,这是我国第一篇配位化学论文。他还在诺伊斯的代表作《稀有元素定性分析系统》(1927)中加入了铼的检测。他首先做了一个系统的实验,确定铼在碲化铜族中的位置,然后在铱铑沉淀的滤液中把铼沉淀成二硫化铼,并以铼酸铷的形式鉴定出来。测定了各层次铼的含量和各种可能干扰的元素。该方法可检测0.02%的铼。20世纪80年代,张青莲合成了两种新的卤化锂配合物,都具有五配位锂的晶体结构,突破了锂只处于偶配位的观点。
为表彰张青莲在多方面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中国化学学会为他五十年的化学工作,在1985号举行了祝贺大会。卢嘉熙、刘纲等多位化学家前去致辞祝贺;1989年,中国科学院授予他“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
张青莲为人正直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治学严谨,勇于探索。热爱祖国,忠于教育,努力工作,不计名利。他知识面广,兴趣广泛,爱好涵盖文学、艺术、园艺、书法、体育、旅游等。一生遵循自己的信条,为人类文明的积累做贡献。
65438+2006年2月14日19: 03,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我国稳定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杰出生产者、党员张青莲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国防贡献
掌握重水和锂同位素的生产技术是中国自主发展核工业的基础。受化工部委托,张青莲自1957以来多次到有关单位主持或讲授重水生产方法。他在1960重水开发方案会议上作了“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报告。然后参加现场会,为工段分析提供落法。1963年,他设计了用漂浮物和沉物检测成品的部颁标准方法,并提供了一个Y5标准样品,后来发展成系列标准样品,用质谱测定。我国采用双温交换法后,他组织翻译出版了美国萨凡纳和达纳重水厂双温交换法工作手册,为中型重水厂提供了重要参考。测定了双温工艺条件下氘在两相中的总分配常数,提供了电解段电解分离系数的精确数据。为表彰张青莲在重水生产方面的贡献,化工部于1990授予他全国国防化学工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上世纪60年代初,锂同位素分离厂一度瘫痪,原因是苏联撤走了专家,停止提供技术资料。张青莲被邀请去工厂。在了解工厂的情况后,他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并担任工厂的技术顾问。参与锂同位素的研制任务,在车间分析中提供了一种快速分析锂同位素丰度的方法——晶体漂浮法。他在1965年冬天参加氘化锂-6成品鉴定会时,看到了那块无色透明、颜色为蓝色的立方晶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很快中国的氢弹爆炸试验成功,距离原子弹爆炸只有两年零八个月,这让世界大吃一惊。在张青莲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大儿子毅然成为工厂的工程师,献身于自己的职责。为表彰张青莲的杰出成就,中国核学会于1990授予他名誉理事称号。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基础研究对提高高科技的作用,也看到了一个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祖国人民的需求紧密结合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际交流
1957年,张青莲赴莫斯科参加全苏联同位素应用会议,并作了“用精密滴制法分析重水”的报告。65438-0959年赴东德莱比锡参加同位素应用会议,做了“用各种密度方法分析重水”的报告,因此被收录在65438-0969年《原子科学名人录》中。
1979张青莲作为中国化学会五人代表团的一员,赴赫尔辛基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第27届学术大会,成功维护了中国化学会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会上作了题为“氢氧同位素丰度的测定”的报告。1983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第32届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作为国家代表参加原子量和同位素丰度委员会,以渊博的知识和精辟的见解在会上赢得好评,当选为职称委员(1983-1989)。他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化学家。这次学术活动引起了他对原子质谱学的兴趣,并发展到他后来的研究领域。1981年,张青莲去美国参加黄金同位素研讨会,提出了两份同位素丰度的墙报。同年赴剑桥参加英国质谱学会第十届年会,并赠送硼同位素质谱墙报。1983年在法国萨克利核研究中心做讲座。1984起担任北京中日双边质谱学术会议中方主持人,1987起担任北京国际仪器分析学术报告会顾问。张青莲也是《法国无机化学评论》的编辑,现在是《美国质谱评论》的顾问编辑,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有机质谱新进展的论文。
国际贡献
1983当选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和镝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纳为新的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