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大家一定收获颇丰,有必要就自己的收获写一篇读书笔记。千万不要以为读书笔记可以随便处理。以下是我的物理读书笔记(7篇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物理学读书笔记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达的理论科学。物理学从早期萌芽到现代发展,以其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充满了哲学物理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正是因为物理具有上述特点,初中生的思维以感性认知为主,理性认知为辅。基于这两个事实,决定了物理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严谨性和逻辑性的最基本体现。否则,学生就会出现科学失误,结论表达不够严谨,过程分析思维混乱无逻辑,学生越听越糊涂,学与教的效率越低。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脱离实际、浮躁不求索、生搬硬套的习惯。
“物理概念和定律有以下特点。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物理系统的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有以下表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验和事实,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产物。物理学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析观察一系列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体现象的* * *恒等特征,并从* * *恒等特征中把握其本质特征。”
物理概念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产物,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初中生已经开始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很低,正处于从经验到理论的过渡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必由之路。
物理每年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这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认识就上升到理论阶段,知道再多的物理事实也是没有用的。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特殊性、深刻性、抽象性,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推理,从非本质特征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和升华。
总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不仅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和定律是物理系统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物理学读书笔记2 20世纪上半叶,爱因斯坦用相对论描述了时空的运行方式,玻尔用量子论描述了物质的量子特性。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家开始沿着这两种理论指引的道路探索宇宙的结构和微观基本粒子。这部分描述了物理学家对宇宙结构的研究成果。
对宇宙的认识,自人类诞生以来,从未停止思考。“天如苍穹,笼盖四野”是国人的总结。直观上,地在下,天在上,人在天地之间,这是人类认识的基本图式。《道德经》说:有四大领域,即道、天、大、。其中道家是伟大的,是老子对宇宙奥秘的理解,是天生的。在实验、测量、计算和严格推导之前,科学首先是一种视觉活动。科学思维得益于以新的方式“看待”事物的能力。那么,宇宙观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最初的观点是天地一分为二,这种观点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许多神话中。下一个观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我们觉得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围着我们转的。地球是一个大的圆石头。在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眼里就是这样。
下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太阳。哥白尼是这一观点的先驱。
人类的观点仍在进步。很快,我们发现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太阳系只是无数星系中的一个。与更广阔的银河系相比,太阳只是沧海一粟。在20世纪30年代,天文学家对星云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发现银河系本身只是许多星系中的一粒尘埃。
从太空轨道上哈勃望远镜发回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一张布满黑点的照片。每个黑点都是一个星系。每个星系里都有无数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每个恒星周围都有行星。
这无边无际的空间不是马平川,而是弯曲的,就像一块有起伏波浪的海绵。看着这无边无际的大海,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个充满星系的广阔而有弹性的宇宙,是由大约6543.8+0.5亿年前一个非常炽热而致密的小星云演化而来的。当它出生的时候,它就像一个乒乓球。它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就一直在膨胀,直到今天还在膨胀。未来是什么样子还不知道。
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的奥秘藏在一朵普通的花里。从这个角度来看,原子是宇宙,恒星也是宇宙。从上面描述的我们对宇宙结构的看法的演变可以知道,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物质构成恒星,恒星构成星系,星系构成星团,星团构成宏观宇宙。宇宙的这种层级结构,让我们走出了狭隘的地心认知,开始真正理解“一花一世界”的深刻含义。
从地球延伸到外太空,宇宙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和由星系组成的星团。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最初构成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已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环绕。地球有一颗卫星:月球;土星卫星数量最多,已确认17颗。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着中心天体太阳旋转,形成了太阳系。整个太阳系的直径约为654.38+02亿公里。
在太阳系之外,大约有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了银河系。银行系统的直径约为654.38+百万光年,银河系中的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在银河系之外,还有更广阔的视界,已经观测到约6543.8+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
这些巨大的星系组成了成千上万个星系团。每个星团都有超过1万个直径数千万光年的星系。由几个星团组成的天体称为超星系团,其直径可达数亿光年。
目前,人类的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被称为总星系。不断膨胀的时间尺度,是我们对观测到的宇宙结构的总体印象。宇宙有多大?我们还不知道。科学家认为宇宙仍在膨胀,形象地说,宇宙正处于婴儿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人类在宇宙中只能算是尘埃中的尘埃,微不足道。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转瞬即逝的生命呢?
物理读书笔记3介绍了关于“折射定律”发现的历史故事,以及我从书中学到的一些道理。
莱顿大学的力学教授斯内尔发现了折射定律。他从未发表过他的发现,但是惠更斯和艾萨克。沃斯和他的妻子声称已经审阅了斯内尔的手稿。他用一种不方便的方式描述了折射定律:在同一介质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切之比总是保持同一值。由于余切与正弦成反比,显然这种叙事相当于现代形式。
到目前为止,据我们所知,斯内尔并没有试图对这一定律进行理论推导,但他用实验验证了这一点。现代书上看到的正弦定律,是笛卡尔在1637年的《折射光学》一书中提出的。他没有提到斯内尔,也许是他独立发现了这个定律。笛卡尔没有做实验,但是他从下面的假设理论推导出了这个定律:
(1)光速在致密介质中更大(现在知道这是错误的);
(2)在同一介质中,这些速度对于不同的入射角具有相同的比值;
(3)在折射过程中,平行于折射面速度分量保持不变(现在知道这也是错误的)。这些假设不太可能是正确的,这导致数学家费马和其他人着手证明这一点。费马从假设光在最少的时间内从一种介质中的某一点传播到另一种介质中的某一点,光速在密度更大的介质中更小,推导出了这个定律。
科学就是这样。人们不断对其提出质疑,不断推动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人总是在接近真理的路上,这条路上会有曲折,但整个人类的步伐是不断向前的。折射定律的最终提出者笛卡尔在三个假设的理论上推导出了折射定律,但他的假设理论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结论虽然符合事实,但推导过程还有待商榷。
这也告诉我们,任何规律的结论,只有经过扎实的数学推导或个人的实验观察、总结和推理,才更真实可靠。总之,物理是一门严谨严谨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物理,更是为了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要不断督促自己做好每一项工作,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不能掉以轻心,疏忽大意,始终保持严谨的生活和工作作风。
物理读书笔记4物理课程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和实践能力,达到相应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物理科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澄清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学生交流这些观点。因此,学生建立了一个优秀的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学习如何清晰地交流,并建立批判性和逻辑思维技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物理课程评价的过程极其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1)目的:
让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和学习者,成为训练有素的思考者。
(2)功能:
诊断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的诊断功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4.调节功能
在物理课程评价的教学过程中,其反馈信息不断为教师发挥参考部门的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物理课程的不断评价,教师可以不断调整物理课程中已有的教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3.激励和反思的作用。
4.识别和选择功能。
选择不同特长的学生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是教育平等的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公平合理地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否认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结果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学生的学习存在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对每一个学生的物理学习给予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完全必要的,这将有助于学生总结自己学习活动的成果,找出差距,确定继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的评价目标是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的评价倾向,使物理教与学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健康发展。
物理读书笔记5读了雷洪、王维卿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深受启发,认识到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必须改变他们的探究活动,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主动学习,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但是,敢于“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感到自己完成了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指导。当学生的探索方向偏离了自己的探索目标时,教师也要给予引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与时俱进,做新课改的引领者?这对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观念,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首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正确关系,树立"为可持续发展而教学"的教育理念,完成从传统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这是所有学科教师未来发展的同一个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第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自然学科,要求物理教师具备丰富的物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在专业素养上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
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倡导通过物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素质。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物理教师普遍缺乏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该从人类社会中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也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的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等。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全面性和预见性,无法独自完成对学生题目的全部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建立合作的工作思路。从只关注本学科到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自恋到学会欣赏其他老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老师一起取长补短。
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学生选择的地位。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始终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索、创新、总结的态度,成为一名知识渊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现代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可以通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培养,不可能有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三个要素:知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要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整合三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造启发式、开放性、示范性、合作性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发展智力因素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标、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动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启动、维持和调节的作用。
重视物理实验和知识的教学,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轶事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差异,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引导学生找到当前问题与自身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后,要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物理读书笔记6你知道加速度定律吗?你知道发电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吗?
我们经常玩的无线遥控模型车是怎么工作的?虽然它的发动机很小,但它们的速度是惊人的!这是因为重量越小,加速度越大。假设一个物体的初速度是1m/s,2秒后变成了2M/S,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增加了1M/S,物体的前进速度也通过不断的加速度不断提高。
下雨天打雷打雷,为什么轰鸣的雷声会让房子颤抖?那是因为闪电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当地的空气剧烈膨胀,从而迅速挤压周围的空气,产生爆炸,从而产生雷电。
以上知识都是从一本叫做《世界上最柔软的物理书》上学来的。这些物理知识不仅有趣,而且会在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好地使用。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现在非常有必要多读书,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我一直相信,物理和艺术并不相交,它们的碰撞只是巧合。但没想到,这本书把我带进了一个不一样的物理世界和艺术殿堂。
施大宁以一种抽象的意识,用极其生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每一章的内容,如“硬币的两面”、“持久的革命”。作者用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解释复杂的物理原理,用直观的画面进一步解释抽象的道理。
艺术画中有远近物之分,所以艺术家要仔细考虑画布上物体的大小。该书在阐述这一原理时,以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为例。首先简单介绍了画中很多人的位置,然后比较了远近人的位置差异。简洁的语言和精彩的插图让我这个文科生很快理解了这个抽象的物理原理。同时也让我明白,一幅看似简单的画,原来蕴含着深刻的玄机,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施大宁从物理学家和艺术家的角度,阐述了人类形象建立的发展过程,以及他对物质运动基本形式(时间、空间、光)并行的理解,让普通人也能领略到物理的艺术美。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物理和艺术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