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千佛崖烟花。
后来这种有名的古庙被高墙拦下卖票,去剧场看演出成了普遍的事情。虽然山寺还是和过去一样,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不久前,我去了夹江的千佛崖。这是我第二次来。第一次去是十几年前,印象还不错。走过一条古街,感觉就像小时候走在凌云山脚下的箅子街,青瓦小木屋,很贴心,很紧。古街沿青衣江排列,街口有山门。丹崖近在咫尺,依旧沿青衣江而上。来来往往的除了游客,更多的是住在附近的村民和过河到对岸的行人。他们提着洗衣篮,赶着猪和羊,在许多石雕和佛像的注视下。在山路上遇到石板路时,骑自行车的人把自行车扛在肩上。一路都是烟火味。
山路就在悬崖下面,一边是清澈的河水,另一边是立着一把刀的悬崖。悬崖上全是红砂岩,布满或大或小、或方或长的洞穴,洞内有用红砂岩雕刻的不同类型的佛像。多年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佛像很久以前留下的彩绘背景。
据说夹江千佛崖的石雕大多来自隋唐,最远的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是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四川乐山、彭山汉墓出土文物中的菩萨造像,支撑了许多佛教史的文章。说明佛教传入内地时,四川乐山是比较先进的佛教寺院。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佛教大师口述史,说汉人入藏从古至今有三条路线,一条是海路;二是川康藏大道;三是从青海入藏。这三条路也是佛教从印度经西藏传入内地的途径。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敦煌莫高窟,就是第三条传经之路的成果。第二条路线是川藏路线,其中夹江千佛崖是佛教进入内地的重要节点。
看过敦煌莫高窟和夹江千佛崖造像的人都会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这些形形色色的佛像都是民间自发雕刻而成,佛像排列随意,少则一佛一窟,多则一窟几十上百尊,大小不一。我注意到上下排列的两个石窟,雕刻的是千手观音。很明显,这是一千百年前两个家族提出的要求,于是匠心独运的石匠在上下岩石上雕刻了同一个千手观音,分别由两个家族出资。
夹江千佛崖位于川藏古道,古井口渡口是通往夹江木城到洪雅再到雅安康定的道路。民国时期,噶举派贡嘎活佛到大陆传播佛法,就是古道。1937年间,汉族人邢前往拉萨三大寺院学习佛法。七年后,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的汉人——兰巴格西,也是同样的方式。我曾在一篇名为《盐茶经走木城》的文章中想到,夹江千佛崖到洪雅的古驿道,曾经满布佛旗,充满禅意。
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陆最重要的途径。
这是一条与甘肃敦煌具有同等历史价值的重要文化走廊。
夹江千佛崖上的众生佛像,每天都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也许,今天生活在千佛崖一端的村民的祖先,就是雕刻众生佛像的工匠。当时除了自西向东而来的僧人,卖茶卖盐的商人更多,青衣江古门口的渡口从早到晚都是木桨飞溅。
这里的风景很独特。青衣江的这一段千佛崖不仅充满了佛教文化,她的山水画也一年四季呈现出不同的美。陪我们登上千佛崖的女孩石喻是夹江人。她说,她对千佛崖的了解来自中秋节,当时她在夹江中学读书。几个同学选择在中秋节的月夜去青衣江上划船。那天晚上,月亮在水中,晏丹悬崖耸立。这种情况就好比宋代的高中课文苏东坡的《赤壁赋》。余小姐漫不经心地说:
“非防之秋,但愿七月,紫苏与客泛舟赤壁下。微风习习,水无法到达水面。举杯向同伴祝酒,背诵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歌颂篇章。小颜,月出东山,流连斗牛间。”离开学校十几年了,俞老师说她什么都忘了,只有这一幕和这篇文章还记得。
这是文化的传承。我们经常在各种诗词文章中看到这样的词语,故乡,乡村。起初,她被不经意地归于家乡的范围。风雨过后,故园好,故国好。不一定是有形的土地,也不一定是一段城墙,不一定是活了几百年的老树。家乡是一种文化。它不断存在,不会消亡。就像山下的一堵石墙,暗夜的一盏灯,永远映在我们的心里。
参观完千佛崖,我们爬上了岩石,那里有一座寺庙叫千佛寺。说起现在的寺庙,住在寺庙里的德能法师很感慨。他说眼前的寺庙是一座飞来寺,是从几公里外的夹江县城搬来的。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里拆除文庙建新校。当时主持拆除工作的领导认为,文庙大成殿的木构件都是珍贵的金丝楠木,毁了可惜,就把它们一件件搬到了千佛寺旧址,照样修复。德能大师大声说出来。他说,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孔庙改造成寺庙根本不冲突。最好的布道是人间佛教深入普通人的生活。
“比方说眼前的千佛崖,曾经是一条古驿道,有渡口。每天,人来人往,鸡叫狗叫。现在,她被包围了,渡船也停了,当地人不能随意进出,所以失去了活力和烟火味。”
听到这里,我突然感到很难过。存在了数百年、数千年的人文自然景观,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结合。它一直是裸体的,可以免费参观,但在我们这一代却成了杰作。
这些年去过很多地方,也有同感。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一度变成文物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冠以称号。这个地方立刻被六亲不认,和当地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生疏,后来渐行渐远。这种以保护的名义进行垄断和隔离的方式,对于以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真的是未知之数。
我喜欢过去的千佛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