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域特征以及地球上人和物的出现、发展和分布的科学。[1]既包含了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独特知识体系,又包含了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与实地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此外,还包括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面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因此,地理科学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公众科学素养的特征,又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笔者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将地理科学素养的构成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素质和地理科学意识五个部分。
1.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培养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素质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是指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基础地理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科学史等。一般来说,地理科学的知识涵盖了以下几个问题:“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在那里?什么时候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何使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益?”
2.地理科学能力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和地理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地理科学能力应包括一般科学能力和地理知识科学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的目标定义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巧;(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巧;(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巧;(5)回答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五种地理技能虽然与地理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基本一致,但应该说是突出了一般的科学能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地理学的特点。虽然地理思维、想象、观察等能力的培养要求已经包含在五大核心技能中,但仍然不利于突出地理科学能力培养的重点。基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到的几个地理核心问题,我们尝试结合地理[1]的特点给出相应的能力:(1)空间定位能力;(2)比较和总结地区差异的能力;(3)分析和总结空间相互作用的能力;(4)对空间分布格局的感知;(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和合理想象。
3.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维方法是其核心。科学方法教育逐渐成为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是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包括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中,更应注重培养具有地理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田野调查或野外考察、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
4.地理科学的性质
地理科学素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态度、兴趣、情感和动机。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知活动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力图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传播过程中逐渐自然形成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拘泥于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协作,乐于交流思想,遵守科学职业道德。概括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的反应,它有三个成分:理性、情感和行为倾向。
5.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意识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技观以及正确理解和运用地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地理科学意识是正确认识地理科学价值和合理利用地理科学技术的关键,因此是地理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地理科学素养的上述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各种成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科学素养的主体。其中,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科学能力属于智力因素,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素质和地理科学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地理科学能力发展、地理科学方法应用和地理科学素质培养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素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地理科学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沟通和联系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素质和地理科学意识的桥梁和纽带。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素质和地理科学意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能够为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地理科学技能的培养“解放思想”和指引方向。
(二)地理和人文素质
地理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人文精神两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意识、“人口道德”、“资源道德”、“环境道德”、民族意识、地理美等。[3]
图2地理人文素养的构成
地理和技术知识
岩土工程素养是指正确区分、全面理解和综合应用岩土工程的能力,包括岩土工程知识、岩土工程能力和岩土工程观点。需要指出的是,地理技术素养专业性很强,不同阶段对学习者要求的广度和深度应该是不一样的。
1.地理和技术知识
岩土工程知识是岩土工程素养的基础,也是培养岩土工程能力和岩土工程观点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学在工程技术领域的突破,不仅拓宽了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也为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地理技术知识主要包括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景观生态设计;不同区域尺度的多维元素规划技术;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和干旱等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技术;地理多媒体教学技术;等一下。
2.地理技术能力
地理技术能力是地理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地理技术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图3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地理技术能力主要包括:(1)运用3S技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2)运用区域规划知识进行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的能力;(3)防治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能力;(4)预测和预防地震、火山、台风、洪水和干旱等灾害的能力;(5)运用地理多媒体技术制作地理课件的能力;(6)正确选择和应用地理技术的能力。
图3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
3.地理技术观点
地缘技术观是地缘技术素养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1)认识地缘技术的正负效应;(2)阐明地理技术与地理科学和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