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辉笔下的人物生活

65438年至0935年,郭孔辉出生于福州一个拥有可观财富的华侨家庭。中学时,因为跳级和调皮,他数学经常不及格。后来,我遇到了两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的劝说,让郭孔辉喜欢上了学习,立志成为一名“为祖国工业化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航空专业(第二年该专业并入北航)。大三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晚上,学校通知他转到其他同学,因为他们有海外关系。无奈,郭孔辉转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汽车拖拉机系,后来并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前身)。“大学四年我去了四所学校,从学航空到学车。”郭孔辉笑着说。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段不平静的大学经历,他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糟糕的政治背景”不仅没有让郭孔辉气馁,相反,他更加专心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走进死胡同、不局限于前人结论的勇气增加了。大学三年级,他的课程设计题目是“汽车变速器中自由离合器的设计”,这是汽车中少有的结构。当时他能看到的只有苏联楚达科夫院士写的《汽车设计》。但就在他准备用书上的公式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时,他发现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和自己推导出来的结果大相径庭。“是公式错了吗?一开始我以为院士推导的公式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太轻佻。但经过反复推演,我还是相信自己是对的。于是,我只好向教官汇报。教官很年轻,他没有发现我的错误,但是他说,‘年轻人不要太自信。‘在有更权威的证据之前,你必须按照楚达科夫的公式来计算。’"

出现了僵局。郭孔辉只好去找一直很佩服他教力学的景教授。没想到过了几天,景教授对他说:“我从另一个方面推导出了同样的结果。”最后设计导师也同意郭孔辉按照自己的公式设计。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一个小创新,但却让郭孔辉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兴奋,极大地激发了他研究问题的兴趣和信心。之后,他不止一次提出修改教科书。

1956毕业于国控会大学,分配到北京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工作。不久后,研究所一分为二,他带着新的汽车研究所来到长春。此后,他扎根长春这片黑土地,从事汽车悬架设计和振动研究。文革前,他曾发表过几篇关于空气悬架理论和设计的有影响的论文。

在文化大革命的头五年,研究所的工作完全停止了。由于海外关系,郭孔辉自然是每次“运动”的惩罚对象,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停止做研究笔记。

1971年,一汽接受了一项任务,为外交需要开发新一代“红旗”轿车。车厂的同志希望郭孔辉帮他们解决“红旗”车的高速机动性问题。“我当时很犹豫,因为5年前,研究所的一些同志也提出要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刚收了半年多的文献,正赶上“四清”,被当作“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科研路线的代表,被“批判批判”。五年后,文革来得比“四清”更猛烈,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需要的理论知识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懂。这项研究不仅困难,而且可怕的是政治风险。”

“后来我和几个设计师去北京国管局,听到几个驻外使馆回来的汽车司机说,‘我们红旗车在国外用的时候问题很大。在欧洲,一辆车上了高速公路,往往会开到140 km/h以上,但红旗车开快了,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你不知道它要去哪里。如果你转动方向盘,它不会动。如果你不转向它,你可能会冲到一边。用其他车接外国领导人。如果我们在前面开车,后面的车就会按喇叭,催促我们开快点。但是在后面,等我们到了机场,欢迎仪式早就结束了。为什么?不敢踩油门,怕开太快会出事!”“郭孔辉说,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他,他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就这样,他开始研究了几十年的操纵稳定性。

文革结束前,这项研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郭孔辉带领一群人,没有样机就到处打电话,没有仪器就自己开发,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试验场。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他决定从分析汽车高速测试的轨迹和有效占地面积入手。经过试验,他提出了一种后来被称为“巧用场地、反方向跑、预调方向、圆弧代替圆”的高速试验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在国外试验场宽度只有1/5(甚至1/8)的机场,将试验速度从70km提高到140km,从而发现了汽车在高速下的特殊运动规律,为解决高速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本项目1978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郭孔辉夫妇的生活非常艰难。“那时候我们住在汽车研究所的宿舍,爱人却在第三机床厂上班,离达克茅斯很近。我们上班的时候每天都要换车,回来的时候还要坐四趟车。三个孩子,一个在托儿所,另外两个,她背着一个,领着另一个。那时候真的很难。”这是记者从郭孔辉口中听到的唯一的难处。他在运动中受了处分,他从来不叫苦;科研遇到问题,他什么都不说;谈到妻子,他动了感情。

“1980,单位让我出国留学。先做个初筛测试,只考数学和英语。事实上,我刚出差回来。由于国内的情况,我根本没想到会出国。我只学了三天。但测试结果一公布,我还是汽车厂第一。领导说你继续考吧,我就又去沈阳考了。我爱人跟我说,如果我考上了,她就支持我去。至于家庭,她会找到自己的方式。后来,我真的收到了密歇根大学的邀请函。”

郭孔辉在美国学习了两年,他淡化了在美国的生活。但他反复提到一件事,“当时我做了很多笔记,记录了我的研究发现,放在一个盒子里。”后来箱子放在汽车后备箱里,小偷撬开后备箱偷走了。大部分是我文革时写的笔记,还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和底片。那时候我一个人被下放到乡下,住在一个人人只走半个小时的荒芜之地,晚上经常听到狼叫。经常是干完活,洗脚,边洗边琢磨。虽然我很累,但我的心灵很闲。逆向思考过去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很多东西都是文革时候写的。这个时期对我以后写出被大家推崇的文章很重要。”说到这里,他显得很难过。

郭孔辉回国后,研究所任命他为副总工程师。后升任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3调入吉林工业大学任副校长,分管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任院士。2007年8月,受中国机械专家网邀请,出任中国机械专家网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其研究课题《汽车操纵稳定性计算机动态仿真》、《轮胎力学特性》、《汽车转弯制动稳定性》、《人车闭环控制系统动态仿真》及多项国家标准先后获得部级及国家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