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信息

黄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基本信息

[编辑此段落]

长度5464.3357公里,源头海拔4800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源头在青海省,流入渤海。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口,也叫老金梦。产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

自然特征

[编辑此段落]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它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干流贯穿九个省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79米。但水量没有珠江大,沿途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中游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河流两岸缺少湖泊,黄河下游面积很小,很少有河流流入黄河。黄河入海口宽1500米,一般500米,较窄部分仅300米,水深一般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 ~ 1.3米。

地理环境

[编辑此段落]

从河源到贵德的山地和草原高原属于青藏高原。山峰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上游河谷海拔超过4200米。上游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导致大面积的沼泽和许多湖泊。贵德从金梦河开始的河段是黄土高原,南部有吕梁锡伯、渭河谷地,北部有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有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为65,438+0,000 ~ 65,438+0,300m,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冲沟深,冲沟地面坡度为65,438+0.5 ~ 20度,冲沟面积占40 ~ 50%,冲沟密度为3 ~ 5km/km2,切割深度超过65,438+000m。在金梦下面,它进入地势低洼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仅为0.12%。水流变慢,沉积大量泥沙,高出地面4 ~ 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形古河床和古天然堤,成为缓丘洼地相间的倾斜平原,洼地相对开阔平坦。

河流流域调查

[编辑此段落]

黄河从源头上游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全长3472公里。中游为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河长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游,河长786公里。(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意见很多,此处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自东向西贯穿中国,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654,38+0.000公里,总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狮,从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肃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在晋陕之间的山沟里;突破“龙门”,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穿过华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滨。流经9个省区,汇聚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流和河流,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约400毫米,而黄河年均径流量仅为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内耕地2亿多亩,加上下游沿豫鲁河地区,人口约6543.8+0亿。

全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年均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输沙量3965438+1亿吨(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654.38+0.6亿吨,平均含沙量35 kg/m3。

黄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丽、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主流峡谷

黄河干流有30个峡谷,上游28个,中游2个。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干流峡谷段长1707 km,占干流全长的31.2%。

生物资源

[编辑此段落]

黄河干流鱼类121种(亚种),干流纯淡水鱼类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裸斑鲤、扁缘燕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唇鱼、蓍草、北方的通榆、鲤鱼、鲫鱼等。黄河上游鱼类只有16种,组成比较单一,鲤科和泥鳅科只有裂腹鱼、蓍草鱼、泥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以鲤科为主。中游鱼类71种,没有鲢鱼、鳙鱼、鳊鱼、鳊鱼等典型的平原鱼类。中游上游有裂腹鱼和泥鳅,下游有78种鱼类,包括多种过河口和半咸水的鱼类。黄河支流调查资料显示,根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鱼类统计,渭河有30种,其次是洮河11种,泾河只有4种。中上游支流多为鲤科、泥鳅科的小型鱼类,少数为塔斯马尼亚鱼、鲶鱼,经济鱼类为鲤鱼、鲫鱼、蓍草鱼、鲶鱼。

渔业生产

[编辑此段落]

黄河的主要渔获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干流的鱼有史以来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全国。现在收益率明显下降。20世纪60年代以前,陕西、山西中游的鲤鱼占渔获量的60% ~ 70%,在渔获构成中居首位。根据1981年至1982年黄河陕西港段渔获量的变化,鲤鱼仅占渔获量的21%,鲶鱼取而代之。其次是黄颡鱼,占26.3%。65438 ~ 0983年,对黄河在山西省平陆县的渔获物进行了调查。其中鲤鱼只有20%,而鲶鱼则高达60%,成为主要渔获。50年代初鲤鱼占山东省下游总产量的50% ~ 70%,60年代下降到15%,1 ~ 1,982年才下降到7.1%。黄河主要流经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情况如下:除青海省无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劳动力1980年为26964人,1983年已下降到11320人。非全日制捕捞劳动力由1980年的24843人,增加到1983年的25873人,分别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8.9%和5.7%。近30年来,黄河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资源量大幅下降,其渔获类群的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潼关港段捕捞的鲤鱼以3龄居多,平均每条0.7公斤占44.7%,其次是4龄,平均1.5公斤占28.4%。

主要渔法: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使用的渔具,中上游以刺网为主,也有滩围网。刺网分为单层和三层,三层刺网效率更高。另外,滚钓的种类很多,鱼钩和夹子,中游的只有四五种。

渔区特征:上游:裂腹鱼亚科和鱼亚科8种;中游:鲤鱼、鲫鱼、鲶鱼;下游:刀鲚、鲤鱼、草鱼和鲶鱼。

上游:从河源到贵德,两岸多山地和草原高原,海拔3,000m以上,高峰超过4,000m。河道呈“S”形,河源段400公里范围内河道曲折。两岸湖泊、草原、沼泽众多,河流清水流量稳定,用水量少,产水量大。湖泊众多,最大的湖泊星苏海和鄂陵湖为高寒高原气候。鱼类资源已经很久没有被开发了。

中游:金梦导游,多经过高山峡谷,水流湍急,坡度较大。导读刘家峡河谷切割极深,河宽50-70米,最窄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狭窄、陡峭,水力资源丰富。峡谷上建了一座大型水库。黄河流经河口镇,转向南,经秦晋峡谷,到达龙门全长仅718km,落差611m,坡度较大。龙门以下至潼关,河段130km,水流在纳汾、渭河、朱静、洛珠河,水量大增,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稳定。

下游:金梦至华北平原段为下游,全长874公里。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淤积严重。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是鱼类资源最丰富的捕鱼河,有河口洄游鱼、河鱼、定居鱼、苦咸水鱼、水生鱼等。

河流分割

[编辑此段落]

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众说纷纭。黄河水利委员会将河口镇和桃花峪分为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将河口镇和金梦分为上、中、下游。学者杨认为青铜峡和更合适。学者许主张以河南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关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以下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向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全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0‰;大型支流4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径流量占全河的54%;黄河上游仅占全河年输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游受青海阿尼玛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弯曲。根据河流特性的不同,黄河上游可分为三部分:源头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的上部为河源段。河源段起于卡日曲,经星苏海、扎陵湖、鄂陵湖至玛多,绕过阿尼玛青山、西青山,经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多流经三四公里的高原,河道曲折,两岸是湖泊、沼泽、草滩。水质清澈,水流稳定,出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库容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6543.8+0.08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黄河从青海玛多到甘肃玛曲,流经巴颜喀拉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数河段都有宽阔的山谷,偶尔有峡谷。黄河从甘肃玛曲到青海贵德龙羊峡,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汇入黄河。

青海龙羊峡至宁夏青铜峡段为峡谷段。该段河流流经多山丘陵,由于岩石性质不同,河谷和宽谷交替出现:河谷形成于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和南山变质岩中,宽谷形成于松散的砂页岩和红色岩系中。该段有20个峡谷,包括龙羊峡、积石峡、刘佳峡、八盘峡和青铜峡。峡谷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从贵德到兰州,这一段是黄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一,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黄河水量。宁夏龙羊峡至下河沿干流河段是黄河“富矿”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为冲积平原。黄河离开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向东北流动,然后向东到达河口镇。沿河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和荒漠草原,基本没有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侧是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沿江平原不同程度存在洪水和冰凌灾害。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河口镇,长900公里,宽30-50公里。是著名的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黄河多灾多难,唯有一套富”的说法。

中游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之间的河段为黄河中游,全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45.7%。中游总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这条河有30条大支流;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的泥沙量占整个黄河泥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山西峡谷。该河段大部分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输沙量654.38+0.6亿吨中,有9亿吨来自这个区间。该河段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黄河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部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深槽宽仅30~50米,低水位落差约18米,气势磅礴。

从禹门口到三门峡,黄河流经魏奋平原,河谷变宽,水流缓慢。该河段两岸为渭北、晋南黄土塬,是陕西、山西两省重要的农业区。该河段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罗易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黄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平均年产沙量5.5亿吨。该河段位于禹门口至潼关(即黄河小北干流)132.5km河道内,冲淤变化剧烈,河道左右摇摆非常不稳定。受潼关附近山脉的约束,河谷突然变窄,形成一个天然的卡口,宽度只有1000米。潼关河床的高低与黄河小北干流及渭河下游的冲淤变化密切相关,故用“潼关高程”这一水文术语。

三门峡至桃花峪段从小浪底开始分为两部分:小浪底以上,河流在中条山和小山之间,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后一个峡谷;小浪底以下河谷逐渐变宽,是黄河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段。

下游

黄河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河段是黄河下游,全长786公里,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下游总落差93.6m,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下游长期淤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成为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了从东平湖流出的大汶河,该河段没有大的支流。

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之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依靠堤防,全长1.400公里。历史上,长江下游经常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冬季黄河以北首先结冰,形成凌汛。冰坝很容易因冰凌泛滥而堵塞,导致堤防溢出,威胁也很严重。

下游利津以下是黄河口。由于泥沙淤积,黄河河口不断延伸摆动。目前,黄河入海口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交汇处,是1976人工改道后清水沟淤积形成的新河道。近40年来,黄河向河口区输送的泥沙平均约为6543.8+0亿吨/年,平均每年净地25至30平方公里。

山谷迁移

[编辑此段落]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自古以来就是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而被称为“浊河”。1世纪初指出“河水重浊,数一石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增多。这些泥沙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高度淤积,都受到堤防的约束,长期形成悬河。秋、夏汛期,防御薄弱,从漫顶到河道改道。据粗略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口洪水约1500次,有二三十次大的改道。洪水北起海河,南至淮河,覆盖25万平方公里,对我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就黄河下游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战国以前的堤防

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为两岸没有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多次往返,包括龚宇和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记载的三条路。前两条路在河北平原西部,沿太行山山麓向北。山经下游一般向北流向永定河冲积扇南缘,向东经过雄县、巴县,在今天津附近入海。龚宇下游在今天的莘县与山景河分叉,经过今天的河北平原中部,在青县以东入海。韩志的大河离开太行山东麓,流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战国中期以前,上述三条河流要么相互支配,要么同时存在,但它们流经韩志的大河是常见的。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名。据《汉书》记载和《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有10多条被称为“河”的水道,它们可能都是黄河经过一定的断流和迁移后的老路。

②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初(从战国中期到西汉末期)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筑堤后,固定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中记载的大河,结束了长期以来多溪分流、频繁改道的局面,我们暂时将其作为黄河的第一次大分流。

战国中期,黄河下游人烟稀少。当初筑堤时,两岸堤防宽度为50李翰(1李翰,相当于今天的414米)。大流(水的主流)要在堤防中游走,河流的蓄洪能力强,不容易决口。此后,牙数与日俱增,在大堤内河航道两侧淤塞的一大片沙滩上进行围垦,筑起人民的堤防自卫。离得远的,离水也就几百步。结果河床受迫,河体曲折,淤积迅速,险情连连。西汉末年,今天河南浚县的河道,“河高于平地”,显然已成为“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东破黄河,河与淮河之间的洪水持续了60年。

③ 1 ~ 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开国三年),黄河在元城(今河北省大明东)上方决口,河水泛滥到清河县以东的几个县。当时因为河水决定向东流,王莽不主张堵口,因为他在元城的祖坟没有受到威胁。公认洪水历时近60年,导致黄河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此后近千年间,黄河下游相对稳定,偶有漫溢,无大规模分流。原因是:

第一,东汉时期,大量游牧民族开始在黄河中游定居,退耕放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取代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第二,公元70年,在王景的领导下,西汉后期泛滥的河水得到了综合治理,然后修了一条新的河道,大致流经冀鲁边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王滨一带),从西汉的大河,顺着古洛河道,经过今范县南部, 在今天的阳谷县和古洛河之间改道,经过今天的黄河和马家河,然后在山东利津县入海。

第三,当时的黄河下游有许多支流,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还有一些湖泊和沼泽,都起着分洪、排沙、调流的作用。

④10世纪~ 1127(唐末至北宋末)

经过近千年的积累,黄河下游自唐末开始逐渐淤塞。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改道近百里。到了五代,决口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个总决。

到11世纪初,在今天的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河流都是“高楼林立”。此后,溃口位置上移至赣州(今河南濮阳)和滑州(今滑县东老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流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北宋初定的池河、恒隆河,都在唐代大河以北。

1048年,商(今濮阳东昌湖姬)决口,其北流经过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今南运河)与界河(今海河)在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校”。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北流有三次:上胡昆、小武昆、内黄口)

⑤1128 ~ 65438+6世纪中叶(晋朝至明嘉靖万历年间)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的杜充被迫在河南华县西南破河,使黄河东流经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入泗水,夺泗入淮河。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循化、滑溜一带的旧路,不再进入河北平原。随后的700年间,流入东南的淮河。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黄河第四次大改道。

君与滑之间的河道,曾经是黄河下游的一条狭窄河道。由于这一段航道的控制,下游航道的摆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离开这一段河道后,下游河道转向东或东南,由豫东北向鲁西南摆动。晋代有记载的12决口中,决口后的河荡占该地区的10。

1286(至元二十三年)10黄河在武元、吴恙、中牟、演金、开丰、祥符、祁县、随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渭川、鄢陵、扶沟。大致可以分为三股;一股在中牟南下,经尉氏、渭川、扶沟、炎陵等地,从水影进入淮河;一股在开封,向南拐,经过通许、太康等地,从旋涡流向淮河。我们称之为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大分流。从金元到明朝中叶,黄河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缺口的位置向西移动。最初,裂缝大多在今天的山东(12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然后向西移动到蓟县、吴恙(今天的原阳以东)和演金(12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13的70年代~ 14的40年代,决口先后移至武元新乡(今原阳西部)和迎泽(今郑州市西固兴镇),几乎达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顶部。

第二,河流干流逐渐向南摆动。12世纪中叶以后,河流经过豫东北、鲁西南,现在山东省梁山县流入泗水。后来逐渐南荡进入河南东部开封、商丘一带,再经安徽砀山、萧县、江苏徐州入滩。金元时期,两条人造河流决口,先后从河中失明或从漩涡进入淮河。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流从颍河汇入淮河,到达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边界。

第三,河流下游除了干流之外,还同时分成几条支流,变化不确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出现了“两江分流”的局面。后分为三股,均流经废黄河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河。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有几股,夺水回旋,入淮河。后向东流入泗或向南流入淮,东北有时流入马家河、和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往往几股并行,重叠是主要时间,变化极其混乱。元末(1351),贾鲁在治河的时候,曾经治理过河南封丘到徐州的一条河,史称贾鲁河。很快就会毁了。

⑥65438+6世纪中叶~ 1854(清咸丰五年)

到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期),黄河下游多溪分流的局面基本结束,“南溪旧路开始堵塞”,“全河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重大变化。后来万历初年,潘继勋实行“筑堤治水,以水攻沙”的政策,河道下游基本固定,也就是这张地图上的废黄河。虽然后来有溢出。但很快又回到了老路。堤坝建于清朝初期。河南的河流有一段时间相对安全,而山东和江苏的河流决口数量增加。江苏徐州至淮阴一段,兼作运河,是“咽喉要道,最重要”。潘继勋治河的重点就在这一河段,大修河道两岸的大堤、格堤、月堤、远堤,改建高家堰,提高洪泽湖水位,蓄水,刷黄河。清初河灾的重心从淮阴下移到河口,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霸占淮河,大量泥沙排入河口,使坡度发生变化,加速了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所以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的河灾最为集中。19世纪后,河道淤塞废弃,决口年复一年。此外,国内政治动荡和无效的河流管理使得新的改道不可避免地发生。

⑦ 1855(咸丰五年)~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杨澜通瓦室决口,先淹至西北的封丘、祥符县、村,后向东流至兰义、考城、长垣三县,再分三股:一股由曹州以东赵王河输至章丘;一股流经长垣县至东明县雷家庄,在此分成两股,均向东北流向章丘镇;三河交汇后,过章丘运河,经无盐河入大清河,经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这一决口结束了黄河下游从淮河入海,再回到渤海湾的700年历史。在随后的20年里,洪水在以通瓦室为顶点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泛滥,北至金地,南至曹西安和砀山,东至运河。水势分散,正在下滑。直到1876才完成整个河堤,现在黄河下游已经基本成型。在河流下游,从童瓦室到桃城埠,经常发生决口,故称“豆腐腰”。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花园口大堤被人为打开,试图有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者向西推进。这次决口导致黄河、南河淹没了贾鲁河、何英和涡河之间的地区,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灾害。这也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七次大分流。

据史料记载,在1946之前的三四千年间,黄河受近1593洪水威胁,河道因洪水改道26次,决口1000多次。

黄河最近一次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大分流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一般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到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郫县。但改道后,黄河突破原有河道,改向东北方向,借大清河流入山东渤海。

最近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乱砍滥伐,黄河源头很可能淹没在风沙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被称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包围,到处是沙尘暴。

专家指出,人类违背自然生活方式的非法砍伐是破坏水资源的主要原因,这使得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的又一遗址。

黄河-诗歌、谚语和成语

[编辑此段落]

黄河诗

你有没有注意到,黄河的水是如何从天堂流出,流入海洋,一去不复返。——李白《入酒》

黄河已倒东海,万里已写进心坎。——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越来越远,因为它在黄河中间流动,玉门关坐落在一座孤独的山上。——王之涣《凉州词》

茫茫大漠孤烟,黄河落日圆。——王维《向堡垒进军》

太阳在西山附近慢慢下沉,黄河流入东海。-王志焕在鹭旅馆

我要渡过黄河,但是冰会堵住渡口,太行山会被雪覆盖。——李白很难去。

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而来,挟带着千里黄沙。——刘禹锡《浪淘沙》

黄河-谚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罢休。

黄河清,一个圣人出现了。

黄河恶多,但富。

跳进黄河也洗不干净。

黄河恶心善良,长江善良邪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傣妹归来不看山。

三年两破,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口,县令不住。

九曲黄河十八湾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成语

中流砥柱鲤鱼跃龙门,黄河九曲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