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石城戈文为“客家私塾第一人”恰当吗?

第一人称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最早,二是成就最大。

我们先来看看时间。戈文生卒于北宋1006年至1076年。戈文买书,建图书馆,在种保元教书(1039)。鲍旭告诉李觏,那是在隋炀帝五年(1053)。

客家人是分布在中国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省、香港、海南、浙江、澳门等80多个国家180多个县的汉族群体。从秦征岭南与百越融合时期开始,客家先民五次南迁,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族群,具有独特的方言、习俗和文化心态。

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客家地区的办学形式主要有官学、书院和私学。

官学是指由朝廷直接组织管理,地方政府按行政区划开办的学校体系,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国子监和国子监,地方官学主要包括官学、州学和县学。石城县学校创建于唐代长兴年间(930-933),开始建在城北太极寺左侧(今石城中学)。南宋绍兴四年(1134),知府李斯重修,庆元三年(1197),知府黄基迁址。元二十年(1360),为兵所灭。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主簿吴京。九年,知县殳俏迁于城西孝义广场国坛左侧。十二年,知县邵将其迁至城北中街坊(今第二小处)。弘治四年(1491)迁至城内小西门南(旧县衙),十一年(1516)毁于洪水,指示黄在中街坊旧址重建。嘉靖二十八年(1549),刘龙奉命在城内旧址建训诂署,只留明伦殿在城外,万历三十年(1602)全部迁入城内。清顺治年间(1649),毁于士兵,顺治八年知县董在南门新建。到目前为止,它已经建造了九次。之后多次重修、迁址、重修(《宁都直隶州志卷七校志》道光四年修订)。说明历代封建官员比较重视官办教育,这与封建王朝以孔孟之道选拔天下人才的统治密切相关。

除去官学,从唐宋到清末,历任官员都带头号召全社会集资捐款,兴办书院,聘请学者讲学,半官方半民间。该学会在石城资助的学校包括琴江学院、郑桐学院、龙门学院、横江学院、昌松学院、鳌峰学院和犹大学院。宋代有琴江书院和郑桐书院,其中以琴江书院最为著名(宁都直隶州书院志四年修订)。

私塾,是在家庭、宗族或村落中设立的私立学前教育机构,旧称私塾。据《赣州市志》记载,私塾是古代赣州最早的教育形式,起源于汉代,盛于金初。自西晋太守范宁废除江西“官学”旧制后,私立学校开始活跃起来。《石城靖西六修》郑氏族谱载:“怀(永嘉之乱),自山东东莱迁至西山梅井坪,壬子于东晋八年(412)迁至石城南桥岭。这是客家人在石城生活的开始。到五代时,有48个姓氏迁入,到宋代时,有75个姓氏迁入,到清末,共有100余种(朱祖贞《石城客家姓氏1993源流》)。作为祖居中原的汉族,他们有着崇拜和重视教育的传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后代的培养。私立学校不在少数。在上学之前,石城有两个蜀和。从李觏的文章(《教养教子》)可以知道,戈文的学校是典型的家族、宗族私塾,但戈文的学校在私塾中更为有名。所以,从私塾的办学历史来看,说戈文是第一个办私塾的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更何况是在整个客家地区,也就是在石城。

从客家地区来看,广东平远县程炼的生卒年约为419-518,生于东晋末年,比戈文早近600年。祖籍河南省宜阳县(河南省灵宝县南40公里)。受“五朵野花”和“永嘉之乱”的影响,程云率领家人和部分民族从河南依安县沿洛水以东,经汝颍平原到达江西鄱阳湖地区。公元466年(刘崧明太史帝三年),程联一家经赣南迁至南海(今梅州平远县巴特)依安县巴特。从那以后,程家一家人就在这里定居了。成连经历了东晋南朝宋齐梁十六帝。他一生爱诗书,不计名利,注重礼仪道德,以德服人。每个人都非常尊敬他。那时候当地的人很无知,很粗鲁,程炼就到处讲学,教育村民,后来又办起私塾,招收当地的孩子,传播中原的文化。通常,我经常去看望那些帮助穷人的人。看到当地农耕技术落后,程炼传授中原农耕技术,逐渐改变了他们刀耕火种的旧习惯。因为他的美德,南齐皇帝萧道成很欣赏他,所以萧道成把他的县命名为“程响县”。因此,粤东有“先成县,后程响”的说法。程炼被誉为客家人文始祖,是世界客家先贤的杰出代表之一。

因此,从最早的时候起,戈文就是用客家话办私塾的第一人,这是不能成立的。

看成绩。一个学校或者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成就,主要有两个标准:是否提出了先进的教学思想,看到了多少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戈文的教育思想所知道的是:“不要外求,只求内求。”。不在我身上,应该在我的孩子身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外求功名,何不内求功名;不成功,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其实这是客家人的传统思想,重视家庭,崇拜宗族,注重对后代的培养,更不用说新思想了。历史上没有记载戈文在办学方面出过什么人才。我不知道他直接培养过哪些著名的学生。所以,从成绩上来说,把客家人称为民办学校第一人,显然更不合理。当然,他为当地文化知识和文明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他不是第一个客家人。

事实上,在2006年2月65438+召开“纪念1000年戈文诞辰暨早期客家私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之前,并没有这样的说法。那么,客家人办私塾第一人是学什么的?查《客家大学者戈文》研讨会论文集,有33篇研究戈文客家私立教育思想的论文。只有1篇论文称戈文为客家办私塾第一人,只是直呼其名,而不是讨论他为什么是客家办私塾第一人。其他人没有这样的说法,特别是一些知名学者如谭和徐怀林。会议的主题不是讨论为什么戈文可以被称为客家民办学校第一人。

从李觏的文章《乾州柏林文氏书屋》而非《学堂故事》中可以看出,李觏强调的是办馆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他办馆的功绩。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李觏的文章,就没有戈文的不朽事迹,李觏是戈文真正的“伯乐”和知己。李觏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在构思、遣词造句、结构方面都近乎完美。几乎历代都把它们作为范文来读,这无疑扩大了戈文事迹的传播。李觏把戈文塑造成道德楷模,而不是伟大的专家或学者。如果硬要给戈文冠以“客家私塾第一人”的称号,不仅违背了李觏的初衷(即使是像李觏这样学得这么好,培养出曾巩这样的学生的人,也没有“第一人”的称号),而且会很谦虚。此外,戈文的祖先在坟墓下并不安心,这不是一种奖励,而是对他一生中高贵的人的侮辱。

戈文先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购买国子监书籍在荒山建立图书馆和学校的文明行为值得大力宣传。他是热爱知识、传播文明的客家先贤的典型代表。他应该被称为客家先贤,客家先贤,赣南私家图书馆和讲学的早期创始人,客家私塾的开创者,荒山的文明传播者。这些中立而又可敬的头衔,会让人更加敬佩他。正是因为戈文的高尚品格,他为人民做了好事,他的才能才得以持续发扬光大,他的子孙后代也是枝繁叶茂,产生了很多有用的人才。

戈文先生永垂不朽,他为家乡和人民所做的好事将被石城人民铭记。在高官多士的石城,他能以石城四大乡贤的身份进入明清石城乡贤祠,被石城人民祭祀和纪念,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