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店龙灯介绍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是一个古驿站镇。唐代称为“斗山铺”,以驿站闻名。农耕文化和市井文化的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孕育了民间奇葩“杨店高龙”(杨店龙灯)。杨店龙灯,其制作工艺,是继承了祖先积累的传统工艺,改进了以前的捆绑工艺。由于选材考究,制作精细,龙灯色彩鲜艳,灵动,栩栩如生。整个龙灯是用竹签和彩纸做成的。龙头和龙尾都是典型的“S”形,都是杨店当地的造纸工制作的。龙头讲究六大法宝:“龙角、翼、蟾、龙珠、桂圆、须”,这六大法宝都各有所指:龙头的两个角可以阻止对方作恶,还可以筑池塘、拱河道;水龙头两边的翅膀可以让它发号施令;你头顶的蛤蟆是降服飞天蜈蚣的法宝;避免水滴在口中,可使其切割波浪;目光能穿透山海;胡须可以帮助消除疾病和灾难。相传蟾蜍能使龙顺利升天。如果龙得不到蛤蟆的保护,它就无法升天。蛤蟆旁边是一对尖尖的龙角,上面画着不同风格的线条。龙头两侧,像两把大扇子,是象征龙鳃的“翅膀”,分为大翅膀和小翅膀。大翅上插着5个长翅苗和4个短翅苗。小翼上插了五棵短翅苗。大大小小的翅膀上都有美丽的花朵。一般小翅膀上的花是彩色的,大翅膀上的花是单色的。龙头上的眼睛和舌头可以灵活摆动,龙嘴里的龙珠也可以随着龙头的舞动自由旋转。桂圆上附有小镜片,可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整个龙灯更有活力,更生动。水龙头正面颜色鲜艳的地方叫“水甲”,背面颜色单一的地方叫“干甲”。整个龙头高约4.5米,宽1.5米,重约35斤。龙头和龙尾都是用一根高4米,直径4厘米的棍子从里面插入。龙的头尾末端有一个大洞。这个大洞是留给“行灯”插蜡烛或者放手电筒晚上照明用的。龙身一般由10个灯筐组成(灯筐由一个椭球体绑上竹竿和一根棍子,晚上可以放入手电筒或蜡烛),以龙衣为包裹,每个灯筐间距2米。整条龙长约24米,宽约30厘米。整个被打尾高约2.5米,宽1米,重约12斤。以前水龙头重100多斤。为了农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祈求上帝用龙灯保佑全家。水龙头越大越霸气。现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迷信的龙灯变成了艺术龙灯,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现在龙灯控制在60斤左右,在耍龙灯技艺上更进了一步,深受群众喜爱。需要注意的是,龙头和龙尾有时候不是原纸装帧师傅做的,所以龙头和龙尾的形状也可能会有变化,这其实很正常。
龙衣是按照金(黄)、木(橙)、水(白)、火(红)、土(紫、黑)的“五行”颜色编织、刺绣而成。龙服前身两侧绣有龙和龙珠,后身两侧绣有凤凰和太阳。太阳中间有个“太阳”字。一些龙服绣有八仙的图案,如中甸(黄色)、东街(红色)、谢家麟和杨家湾的龙灯。
杨店龙灯的节日数量没有严格的规定。有十二个节日和二十四个节日,分别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和一天中的24小时。节日就更多了,但大部分都是双数。“乡龙灯”一般是12,但也有例外。比如砀子杨家湾的龙灯,每到闰年就会在12上再加一段,也就是13。除了杨店五条街每条街都有两盏龙灯外,一般大湾有两盏,小湾有一盏。龙头前面
水龙头侧面
水龙头后面
水龙头顶部
龙嘴特写
龙身和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