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目录及相应教案
/czyw/jszx/tbjxzy/jsys/bs/
目录:
第三单元单元描述
11?中国石桥
12?桥梁之美
13?苏州古典园林
14?故宫
15?说“屏幕”
综合学习、写作和口语交流:一座用之不竭的桥梁
相应的教学计划:
Unit 3单元描述?
这一单元侧重于建筑园林和名胜古迹。在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而《桥之美》和《谈屏》是一些解释性的速写。这样的安排既方便了对比教学,又让这个单元不单调乏味。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虽然他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关于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知识,但他似乎很有战略眼光。抓住特点,举个例子,不用多说什么。多处用具体数字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对学习的谨慎态度。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幅美学素描。诗化的描述性词语和描写性词语混杂在文本中,使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获得一些审美知识。但文章高度个性化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对比。
《苏州园林》先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几个方面来阐述。通论和分论的结合给读者一个全面具体的印象。在文章中,无论是讲道理还是描写风景,作者都没有用任何具体的园林作为例子。作者所讨论的特点是苏州园林的特点。
故宫博物院以贯穿故宫的中轴线为中心,按照空间顺序,从南到北,从中间到两边介绍建筑。这种顺序安排既符合一般的观光习惯,也符合故宫建筑的主次关系。
《谈屏》是一篇短文,不太注重规律和相对完整的关于屏的知识介绍。是作者长久以来对银幕的迷恋和热爱。让他重点向读者介绍屏幕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并对如何使用屏幕提出建议和希望。多处引用古诗,增添了“屏”的文化意味。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的辉煌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理解什么是说明文。教师可以将记叙文与说明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以及阅读和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3.认识事物要把握事物的特性。一个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就是这个东西的特点。要让别人知道和了解这个东西,就要抓住它的特点来介绍它。
4.整理一下文章的顺序。一般来说,解释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5.了解常用的解释方法,如以下定义、举例、比较、类比、分类、绘制图表、列号、引用等。让学生说出所采用的解释方法及其作用。
6.体验准确透彻的解释语言。说明文不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重在给读者知识,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强调科学。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主要是写说明文。《无尽的桥》综合学习和《苏州园林》课后练习都有写说明文的要求。
《无尽的桥》综合学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活动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全面。学生可以获得科学和文化知识,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
11?中国石拱桥?
文本讨论
第一,整体把握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孔呈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较早;不仅形式美观,而且结构牢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为典型,说明石拱桥在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说明一下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以及解放后的整修情况。“自建成以来一直使用的最古老的石桥”和“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它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雄伟姿态”等语句突出了赵州桥的悠久历史、坚固和美丽。
接着文章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的长宽,引用了唐代张的诗句来赞美设计和建造的精美,然后分四点说明了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创性和艺术价值。第一点是大拱门弧度小,方便车马上下。第二、三点从桥拱设计的独创性来说明,即“大拱每肩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个拱圈组成”,使桥梁经久耐用。第四点是,这座桥与周围的景色非常协调。
文章以同样的顺序介绍卢沟桥。
在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作者从三个方面解释了中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这篇文章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充满了深深的钦佩。
解释性语言讲究准确和透彻,这一点在本文中有所体现。比如在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用的是数值解释法:“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卢沟桥)桥长265米,由65,438+065,438+0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同,从65,438+06米到265,438+0.6米不等。”这些数字都是通过科学测量得到的,准确地说明了这两座桥的规模。同时,文中还使用了一些不完全确定或限定的词语,如“水镜笔记中提到的过客桥约建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大概”和“可能”都是大概的数字,用“记载”来限定,可见作者严谨的学术精神。
二、问题研究
1.对于桥梁,首先要关注它的实际功能。文中说,石拱桥“不仅造型美,结构实”。所以,先外观,后功能,是不是颠倒了?此外,应该“不仅...而且还……”被删?
对此,作者茅以升的解释是,先写表格,是桥梁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一种感性认识。强结构是对桥梁的进一步理解,也就是理性的理解。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平行的,所以“不仅”和“这两个相关的词是不能省略的,而即将用来确定两者的递进关系。
2.本文介绍的赵州桥第一、第三个特点都是关于大拱门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拱门的每个肩膀上有两个小拱门。为什么作者在介绍完第一个特点后,不介绍赵州桥的第三个特点,即大拱门由28个拱圈组成,中间插入小拱门的介绍?
对此,作者的解释是,一个大拱门的每个肩膀上有两个小拱门,这是赵州桥第一个开肩拱门的主要特点。大拱由28个拱圈组成,而其他拱桥也是并排铺设,所以根据其特点,按顺序排列。
实践说明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中国的石拱桥一般有什么特点?以赵州桥为例,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2.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讲解顺序基本一致。请具体说明。
3.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并标出相应的数据。
设置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解释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说明文中的解释顺序。
1.中国的石拱桥具有普通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造型美观,而且结构牢固”。此外,中国的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杰作。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距离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经有1300多年了,可见其历史悠久。赵州桥的大拱门长37.4米,为开肩式拱门,由28个拱圈组成,与周围的景色十分协调,桥上的雕刻也非常精美,强烈地表明赵州桥的确是一件令人惊叹的杰作。
2.文中主要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和结构特点的顺序介绍了这两座桥。
3.素描。
第二,为了把事情解释准确,说明文中的语言很讲究分寸。想一想,如果把下面这句话加的词去掉,所表达的意思会有什么变化?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较早。
2.水镜笔记中提到的“旅行者之桥”大约建于公元282年,这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石拱桥。
我国几乎到处都有石拱桥。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门,长37.4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设置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讲解语言准确透彻的特点。
1.“更早”的程度更轻,所以表述更安全。
2.“大约”和“可能”都是不确定的意思,只是一种推测的情况。“有据可查”让说话的依据更加可靠。
3.“差不多”强调石拱桥分布广泛,但也不排除有些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当时”有时间限制,“可算”有程度限制。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简述《辞海》中“卢沟桥”字样。
设置题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特点,不要面面俱到。
《辞海》中提到的内容有:亭中有一块“芦沟小月”汉白玉碑;桥东附近的宛平古城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旁边有一座新桥。
文中介绍了卢沟桥,并着重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如果像《辞海》那么全面,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模糊了。
(2)简述“睡在卢沟”四个字。
设置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说明文和记叙文在写作上的差异。
睡卢沟主要是看卢沟小月。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落在卢沟桥本身。有了之前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了美丽动人的印象。这和文中基本平淡的介绍大相径庭。
教学建议
第一,教学时可以从文体入手,给学生看一些简短的记叙文和说明文片段,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是什么。
第二,这篇论文的结构清晰,让学生可以做一个提纲,从而帮助他们更清楚地理解事物,应该把握事物的特点。
相关数据
一、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由他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和公路大桥。他还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桥梁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
茅以升早年留学美国,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二次应力》是科学创造,被称为“毛定律”。1921年,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0世纪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让国外同行对中国的建桥工程师刮目相看。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问题。65438年至0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座历史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他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重要奠基人。
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他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曾担任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所大学的校长,两所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乔华》、《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科普文章。
二、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创建(茅以升)
《中国的石拱桥》一文是1962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短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沿用至今。
这几年,很多中学老师都写信或者拜访我,反映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教育工作者叶沧岑教授也四次找我咨询这门课的备课问题。我给出的一些答案转载于与汉语教学相关的出版物。现在的语文教材收录了各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极其广阔。从我接触的中青年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每一篇范文的研究都是认真细致的。我被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书《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过程。我配不上作家的称号,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写这篇文章时的构思活动,如果有助于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是有益的。
首先,这篇文章是关于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中国传统桥梁的三大基本类型之一。石拱桥体系多样。本文所写的两座桥是百万座石拱桥中的杰出代表作品。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全国。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们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是中国古老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迄今为止,大量的古桥保存完好,可以说是历代建桥人精湛技艺的历史见证,也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经得起自然灾害和战争的考验,千百年来没有断过。它不仅作为纪念碑被保存下来,而且还保持了其固有的功能,堪称奇迹。当然也要归功于历代的辛苦修缮,而这种修缮活动往往是来自民间对桥梁的喜爱和保护。这种社会风尚,在中国桥梁史上,有很多故事,值得一说。中国被认为是一个有许多桥梁的古老国家。这种历史概念和数量概念,以及相当直观的印象,都是了解中国石拱桥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果把这些鲜活的史实去掉,不仅内涵空洞,一两个孤立体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一旦出现,发展迅速。即使在1880年现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后,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并通过现代工程理论与新型建筑材料的结合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介绍的这两座桥在赵州桥已经延续了1400年,卢沟桥在汹涌的永定河上屹立了近700年。两座都雄伟坚实,至今仍保持原有风格,可供重型车辆通行,在国内外石桥中实属罕见。赵州桥的敞肩创作比西方早了七个世纪,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说明设计和建造是科学的。另一个例子是赵州桥的浅基础和短桥台。许多现代工程师都惊叹不已,因为它历经多次地震和洪水而幸存,这绝非偶然。张汤·贾珍在《石桥》的序言中说:“这是奇怪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评价,几乎和20世纪的工程学者不约而同,技术高超,在这里可见一斑。在大量史实中总结出古代石拱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的技术成就,这是国内外桥梁和任何建筑追求的一致目标。6世纪初,中国能工巧匠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值得骄傲。
再次,跨水搭桥,意境之美,雕刻装饰之美,风格多样,也是体现中国审美标准的民族传统。无论建筑大小,技术都要提高,就像画画一样,不能有失败。自从石窟造像盛行以来,古代石匠就有了一套高超的技艺和一定的艺术设计水平。赵州桥的栏杆和卢沟桥的石狮都以其艺术珍品而闻名,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上的可取传统,并对现代石拱桥的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在今天仍然有发展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杰出的才能。我们一定会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选自《文本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版)
三、合理、简约、典雅——读《中国石拱桥》(张培)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在他朴实的解说和高雅的趣味中,表现出对各地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和新的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洁优雅,逻辑性强,堪称说明文中的杰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文采用了概括描述和分述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石拱桥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概述;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通过实例和特点说明其独特的结构和较高的艺术水平。最后总结了解放后中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尤其是石拱桥。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是介绍这两座桥的部分,我们总是从它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和功能来谈论这座桥的每一个具体特征和功能。全文分门别类,分析有序。这种清晰的组织是客观事物本身各种关系的真实反映,也显示了作者对被解释对象深刻而清晰的认识。
简约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在简约中融入了描写,在组织上也很灵活。比如文章第一段,介绍了石拱桥的造型。第一,用“石拱桥的桥洞是弯曲的,就像一道彩虹”这句话,非常简洁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造型特点。接着,顺着“宛如彩虹”一词,从中国古代神话和诗人作品中进一步阐释“雨后彩虹”与拱桥的关系,将拱桥比喻为“卧虹”和“飞虹”,将水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动静结合,形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景观图,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完全不同于一般干巴巴的说明文,分明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
“稳”多“变”,文笔显得洒脱。这一点从本文介绍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就可以看出来。本文介绍了赵州桥,强调它是“举世闻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自建成以来使用的最古老的石桥”。它突出了其古老的建筑年代和它的使用寿命,并因此导致了一大段的特点,介绍了其设计完全符合科学原则和巧妙的施工技术。对卢沟桥的介绍,除了对其建造年代和坚固程度的一般描述外,更侧重于其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这样“大同”中就出现了“小异”,稳定中有起伏,避免了雷同和迟缓的缺点。
条理清晰,灵活多变,描述性强,相互交融,让人觉得简单中蕴含着优雅的魅力。这是《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一大特色。
《中国石拱桥》语言运用的简约性突出表现在它的洗练、轻盈。作者以严肃的科学态度,或谈原理,或引古籍,或引数字,或作比喻,朴实无华,条理清晰。全文句子非常简短活泼,读起来自然轻松,没有屈折感。古人云:“用笔难写,用字不易。”可以用简单来形容。
然而,简单绝不是浅薄和庸俗。细读全文,处处可见作者用笔之深,功夫之深。请看:为了说明“中国的石拱桥历史悠久”,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水镜笔记》中的记载作为佐证,令人信服。为了介绍赵州桥,“全桥结构对称,与周围景色和谐;桥上的石柱和石板也雕刻精美。“作者似乎得心应手。用唐代张的话说,远远望桥如“初月云出,长虹饮溪”,一下子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在介绍卢沟桥上的石狮时,作者有趣地写道:“有的母子相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听水声,十分传神。”仿佛一只狮子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它就要出来了。能写出这么生动有趣的知识论述,真的很不容易。
当我们说“中国石拱桥”简单肤浅时,我们的意思是它简洁明了。请看全文最后一段。这段话只有几个200多字。不仅要收集全文,还要介绍解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成就。容量很大,但是文字比较经济。第一句“两千多年来,中国修建了无数座石拱桥”既与文章开头相协调,又集合了全文的主体部分。然后,从解放后全国各地大规模修建各种桥梁到“其中不乏石拱桥”。紧扣全文主题。然后以云南长虹桥、双曲拱桥、最大孔拱桥为例,最后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自然令人信服。
作者的功夫,纯朴自然的功力,在遣词造句上也是出类拔萃。如果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有名”;介绍它的历史,用“最古老”;用“跨越”、“雄伟”、“雄伟”来解释它的形状;介绍其施工工艺,用“别出心裁”自然恰当。宋代朱曾说:“写字要扎实,要有条理。”只有了解,才能依靠现实。伟大的散文家王安石曾说:“明理的人做事不求有功。”《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如此简洁、朴素、有趣、优美,“理解”和“依托现实”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古代人的杂文讲“气”、“理”、“情”、“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的情感讲形式,理发讲文字。”阿清作家刘达在他的《随笔》中说:“文归简。凡文笔老,其简,其意真,其言简,其言简,其感简,其味淡,其气简,其品贵,其灵远,故为文章简。”这些话说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认知能力与文笔简洁之间的关系。作者茅以升同志是新中国的老一代桥梁专家。他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过,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桥梁事业和教育。解放前,他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人民至今引以为豪的第一座由中国人民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解放后,他参与了许多较新桥梁的设计和建设,为我国桥梁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他的生活经历中,他深深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并为此感到自豪。再加上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有着高度的文化素养和丰富深刻的桥梁科学知识,使得这篇说明性的文章写得真诚、有逻辑、简洁、有感情。我想这才是中国石拱桥写得这么好的根本原因。
(选自《文本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版)
四、“卢沟小月”的来源
相传,单以“小月”来形容卢沟桥之美,还有一个原因:每当旧历月末(暗日)临近黎明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看不清楚。如果有人来到这座桥,他将首先得到光明。这个流行的真理是否可靠值得怀疑。其实卢沟桥只是高了一点。是不是同时在西山山顶或者北平城里的白塔(北海山)上,暮月会比卢沟桥上的更惨?不过,还是不要这么克制的好。用“小月”做陪衬,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艺术家的妙语。我没有让后代做好科学测试的准备。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行人早到。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衬托出迷人的月亮——一座巨大的桥,蓝天下嵌着一块白石。京城的野鸡若隐若现,西山的云似近似的距离,野地无边,刘皇奔涌,...这样的光,这样的色,这样的地方和建筑,无论是春寒料峭的早晨,还是秋寒料峭的黎明,虽然景色随时变化,如果没有雨雪,每个月底的月亮,白石桥,野地,
你说“小月”是用来衬托这“绿草芦沟”的(出自清代刘《瓯梦词》中“长汀怨”一词:“叹春卖轮铁,绿草芦沟,短接。”)?“难道不是最合适的‘仙境’吗?
(摘自王统照《卢沟小月》,载《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我们从资料中可以看到,于金明三年(1192)建成的卢沟桥,因横跨卢沟河而得名。芦沟河上游叫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的玛依县(今朔县)雷山。这条河因为流经这里的卢氏山,又因为水质浑浊,水色发黑,一直被称为黑沟河、卢沟河。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为了给这条河起一个吉祥的名字,遏制卢沟河的频繁泛滥,才把它重新命名为永定河。卢沟桥,建于晋代,为连拱石桥,长266.5米,宽7.5米,孔11。它是北京最古老、最大、最壮观的石桥。金章宗非常欣赏这座卢沟桥,他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卢沟小月”,并把它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有的资料注释是这样的:“每当五更鸡啼,月落西天,卢沟桥上的月色格外迷人,故名卢沟小月。”
(摘自陈《睡在芦沟的小月》,发表于《北京晚报》2月1982+04)。
第五,谈谈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说明事物的文体,目的是给人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和作用,或阐明事物。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不仅造型美观,而且结构牢固。《自然之语》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讲解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的特性和阐明事物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解释清楚,或者说把事物解释清楚,必须要有合适的解释方法。常见的解释方法有举例、分类、列举数据、进行比较、绘制图表、定义、解释、打比喻、模仿表象等。最好的方法应该根据解释的对象和写作的目的来选择。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种解释方法还是多种解释方法,是采用这种解释方法还是那种解释方法,都可以是灵活的,而不是固定的。
说明书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书内容有条理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解释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描述的时间顺序与叙述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秩序,要特别注意搞清楚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位置和方向,比如内外、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逻辑顺序,通常通过推理过程来表达。采用什么顺序,主要看作者所阐述的对象的特点。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达清楚。写建筑的结构,没有空间秩序,读者很难理解。按照逻辑顺序解释事物,便于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解释性语言的准确性是解释性语言的前提。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解释很实用。稍有差错,都是杯水车薪。比如一篇说明性文章说“一只蜻蜓能吃2?400只蚊子。”2?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显然是不可能的,比一只蜻蜓的身体大很多倍。这个错误是怎么产生的?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以吃掉50到100只蚊子。一小时吃100,一天24小时,当然吃2?400.作者的乘法计算是正确的,但他忽略了蜻蜓不可能一天24小时不停地吃蚊子。这开了个玩笑。
在准确的前提下,讲解语言以平实生动著称。由于对象和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笼统或具体;或简洁,或丰满;或简洁,或详细;或平实朴素,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读论述和写论述是可以联系起来的。上面说的四点要把握,要注意阅读和写作论述,但要求要符合学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