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舞蹈风格有哪些?
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民族性格、审美观念融入到一种安详舒缓的节奏中,贯穿于舞蹈动作之中。在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形式中,舞者多保持一种半蹲的舞蹈姿势,再往下拍;在均匀的节奏中,膝盖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振动,左右轻轻摆动;
舞步的踏或跺看似重点向下,但却是重抬轻落,整只脚平稳着地,这是动态节奏的基本特征。节奏多为2/4拍的连续节奏,动作流畅,神态安详。定期重复,跳跃动作很少。在这整齐划一的舞蹈节奏中,有孔雀轻盈温柔的舞蹈;
有大象在森林里行走的稳定步态;更多舞者的生活感悟和创作。除了下肢步伐丰富外,手部和上半身的舞蹈也是其特点之一。傣族舞蹈有多种手势,同一手势,同一动作,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意义。
云南的舞蹈家和舞蹈老师在整理傣族教材时,从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中总结出了八种“手的基本姿势”:高低翼、高翼、平翼、折翼、折翼。
因此,傣族舞蹈既有节奏美,又有造型美,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而且这些动态的形象赏心悦目,令人耳目一新,在象脚鼓、铙钹等乐器的伴奏下,犹如江河溪流般流淌。
提到蛇鸟图腾,我们马上会想到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中的“三弯”,柔如水波的手臂动作,孔雀舞的各种美好意象。当然,这种动感舞蹈的形成虽然与小乘佛教的宗教影响有关,但也与王公贵族的爱好和仰慕有关。
但根本原因在于两千年前先民的蛇鸟图腾崇拜以及由此逐渐发展和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云南有考古学者认为:“今天的傣族舞蹈,如果追根溯源,历史悠久。
他们优美的舞蹈动作可以在云南出土的历史文物中找到。“云南晋宁石寨出土文物上的舞蹈动作,就像今天傣族的三道舞造型;西汉初年青铜文物上展示的一个奴隶形象,与今天未婚的傣族女青年的发型相同。
从古代越人的鸟图腾到今天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几千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因为这个地区适合孔雀的生长和繁殖,傣族人能够仔细观察孔雀,从而在孔雀舞中进行艺术创作,后来又融入了宗教因素。
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弯的特点。孔雀站在高处或栖息在树叉上时,长长的尾羽垂下,形状正好是三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三弯三弯的特点更加鲜明。
经过艺术加工,孔雀形象不仅在舞蹈中,而且在傣族织锦和饰品中,孔雀图案多为三弯的形象。
如杨丽萍导演和表演的《麻雀之灵》,运用纤细灵活的手臂和灵活多变的指型变化的姿势,特别是手臂各关节的魔幻节奏和层次感节奏,塑造了一个高贵、纯洁、热情的形象和真善美。
每组动作都体现了“三弯”。现在,傣族人不喜欢蛇,但在古代他们不喜欢。那时候,蛇和水一样,都是崇拜的对象。傣族的古歌中有一段把水描写成蛇的描写。如《水歌》:“山顶有一条小河,流过树林,水流湍急,似奔蛇。”
这首诗既把蛇描写成清水,又反映了山林中的生活环境。当然,今天的三弯身法和曲臂远非自然模拟蛇、鸟、水,而是千百年来群众智慧的结晶和升华。云南地形十分复杂,山地高原占全省面积的93%以上。
虽然傣族人生活在上游河谷之间的平坝上,但山脉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女性,在提水、扛粮、提田时,步态和身体动态都具有边缘光滑的特点。
比如,傣族人过去秋收后养田时不用风车,而是双手各持一把大竹扇,靠扇风筛米。这种筛选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动态。当他们右手高举扇子时,右脚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用力扇下,身体由右向左转动;
左手扇风时,姿势和旋转与右手一致,双手双脚同侧。作为舞蹈风格的圆滑边缘,也与审美情趣有关。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讲“三弯”和手臂各关节的弯曲,而忽略了手和脚一侧的特点。
追根溯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厚感情。一顺边的美,来自高原地区的工作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就是具有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比如舞蹈《水》开头,女主角带着水款款而来,有三弯一顺的特点。尤其是在洗头的中间部分,她跪在水边,将瀑布般的秀发散开,让这个特征更加突出。“三弯”的姿势不仅限于傣族人。
在许多少数民族舞蹈中也是如此,甚至在汉族的胶州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女性舞蹈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寻找它的源头,可以说它是百越人的审美遗产,是稻作文化民间舞蹈的特色之一。
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态规律和形式,这种文化现象存在于高原民族的舞蹈中。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点,则体现在三弯一平边融合后的傣族特有的平和舒缓的节奏上,成为民族审美趣味和舞者心理活动的形象化。
无论是自娱自乐的舞蹈,舞台上的表演,还是大型游行,都能看到这种美丽的动态形象。总之,傣族舞蹈艺术是古越遗风的承载,是独特的民族文化——水文化的表现形式。
天人合一的自然风光,如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清新淡雅的傣族舞蹈艺术;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淳朴的民族风格造就了独特的傣族舞蹈艺术。
此外,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地感受和创新,使傣族舞蹈艺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成为今天独具特色和家喻户晓的民族舞蹈艺术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