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主要是玩,大部分事情都是老师和保健老师代替。进入一年级后,要以学习为主,很多事情要自己做。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培养,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要知道,他律是自律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老师要以身作则,先做好表率。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员。他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应该在要求学生做的事情上起带头作用。如果要求学生不能迟到,老师应该在上课铃响之前先进入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老师也应该在同一天批改作业并发送给学生,而不是隔一天。要求学生不要随地乱扔垃圾,老师要自己先做,等等。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学生的自律性会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学生一般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复习习惯、文具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首先给他们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比如训练学生上课举手的时候,先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举手,然后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大家掌握标准的举手姿势,举起左手,不要撞到桌子上发出声音,明确举起左手的适当位置,即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解讲话的姿势和声音,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同学的礼貌。写字时,不要用嘴咬铅笔。

此外,我还非常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反复训练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自控行为的习惯。例如,一些学生总是忘记带作业。一般是因为他们写完作业后没有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或者写完就扔了,然后第二天在学校匆匆忙忙就把作业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放学后写完作业,放在书包里,然后出去玩,这样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还有就是劳动工具的摆放。学生在教室打扫卫生、玩耍后,只是随手扔掉劳动工具。我看了很生气,但想想还是没发脾气。第二天下课后,我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自己把劳动工具整理好,并告诉同学这样做的原因和好处。从那以后,我班的劳动工具每天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第三,家庭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渠道。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一般不做家务,不关心父母的疾苦,以“自己”为中心,习惯把责任推给别人。另一方面,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农村孩子更好)。为了让学生在家和学校也这样做,我一方面积极与家长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另一方面,我要求学生在家里做自己的事,穿衣服,洗书包,整理房间...循序渐进,不增加父母负担。我也建议同学们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父母扫地,送碗给父母把鞋子带回家等等。他们还可以自己养花养小动物,看谁养得好,养得久。通过这些事情,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不负责任,连一朵花都养不了。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转变——不仅教室变得干净整洁了,更重要的是,这些还稚气未脱的孩子有了劳动意识,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真正走出了“做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生活的小主人”的第一步。的确,没有班主任的“帮助”,孩子怎么可能有锻炼的机会?没有班主任的“放手”,孩子的能力怎么提高?只有引导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生活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