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怎么拼?
第一个起源:
源于蜀人,属归依,改姓为氏。投靠改姓道。整个故事的细节有待考证。
第二个来源:
起源于苗族,来自渤海族,属于进入苗族,然后在汉语中改姓的女真。据说有些道苗原属渤海女真族。五代时被契丹族灭后,南下避难,与西南苗族合并。后来,在元明时期,明朝的将军王纪平成为当地的酋长,并给当地的蛮族起了三个姓氏:帕、道和多。后来一些道族人改为刁。这个理论还有待检验。
第三个来源:
源于傣族,出自元代云南傣族首领贡禄,属于赐姓改姓的皇帝。在古代,傣族人有名无姓。傣族有名无姓,主要用“岩”“玉”两个字来区分男女。所有的名字都叫阎、、阎...指未婚男性,而那些所谓的尤拉,玉娇,玉...参考未婚女生。傣族人的名字有好几个,年轻时男人进佛寺,有个和尚的名字,世俗化后还是用他们的俗名。他们结婚后,也被称为“某某之父”。例如,如果孩子的名字是燕文,他的父亲将是伯颜。女人婚前也叫娘家姓,生了孩子后要改称“某某之母”;如果称呼有职务的人,也要在职务后加一个地名,如“会计满井兰”(满井兰村的会计)、“景洪镇长”(景伯镇的镇长)。按照傣语来说,就是倒叙阅读。傣族人的名字根据他们的生活阶段而变化。
傣族汉族姓氏多为道、白、李、陶、胡,尤以道为多。据考证,道的名字来源于“昭”字,在傣语中是“主人”的意思。事实上,赵、道并不是傣族的原始姓氏。在旧社会,傣族分为贵族、穷人、官员和普通百姓。穷人经常把旧的男性贵族和官员称为赵贺岛。比如宣威大使叫片领,土司叫赵萌,头像叫岛帕亚。赵宇岛是旧土司和贵族的名字,不是傣族人的姓。传说“道”是皇帝给的。早在1500年前,傣族首领就在离万里不远的东汉洛阳进贡。皇帝见他没有姓,就赐他一把宝刀,以“道”为氏。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傣族人一般取中文名“道”。到现在,姓“道”的一般都是有钱的贵族或者曾经是土司的人。
以刀为首名,最早见于李宣威世系第六代,称刀补瓦。史书《车中宣威谱牒简史》记载:“道恒隆继位时,是宋理宗年间。朝廷把景隆王戏里的道恒隆的“道”字翻译成“道”。从此,景隆王的中文名就以“道”字开头...刀恒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有刀补瓦……”补瓦刀是车上第一个以“刀”字命名的人。后来出现了道暹答,道弓满,道更孟,道八光,道双。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设立军政总政,傣族首领巩俐、共鸾、鲁公管理辖区。元朝朝廷封鲁公为道氏,从此开始了这个道氏家族的姓氏。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戴历768年),孟连司第四任土司进京朝贡,永乐皇帝赐他一个刀名。此后历代都宣称土司及其官员姓道。那么“道”姓和“赵”姓是什么意思呢?“道”是“道”的演变,读音相近,“道”与“赵”同音。道的名字可能是赵的简化,也可能是岛的音译,是“贵族”和“官员”的音译。一开始并不是特指姓氏。后来在历史演变中,“道”、“岛”、“赵”成为傣族贵族的主要姓氏。不管起源如何,道氏已经被傣族人所认可,成为傣族首领所采用的姓氏,是今天傣族人最流行的姓氏。
第四个来源:
源于朝鲜族,源于自古以来最流行的百济姓,属于汉化改姓。唐代魏征寿在《隋书传》第四十六篇中记载:“百济源于朝鲜。国王有个女仆突然怀孕了,国王想杀了她。丫环道:“有个东西长得像鸡,所以摸起来像我,所以有孕。“王社之。后来生了人,弃了厕所,活了很久,以为自己是神,就取名东明。及龙,韩王避之,东明惧之,逃至水淹,夫* * *奉之。东明之后,恨台之人忠仁,才在家乡立国。汉朝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妻为妾,逐渐兴盛,成为东夷强国。当初百家帮海,故取名百济。历经十余代,中国,代臣,详史。开皇之初,曾派遣使臣向常进贡,分别担任上开官、首领和百济王。主国东西450里,南北900多里,南有新罗,北有朝鲜。它的首都叫朱巴市。官有十六品:龙说左平、二大率、二慈率、二德率、二划率、二奈率、二将军德、紫带;二级实德,肥皂带;第二古德,红带;二级阅读,绿带;第二对德国以下,全是黄带;第二个杜文,第二个吴毒,第二个左军,第二个真武,第二个柯玉都用白带。其冠制相同,奈率之上饰银花。悠久的历史每三年讲解一次。京师有五部,部有五巷,故士少。五方各有一方领袖,另一方辅助。有十郡,郡有将军。其民族有新罗、朝鲜、日本等。,以及中国人民。它的衣服和高丽的差不多。女人不化妆,结了婚就分两路戴在头上。庸俗的还是骑射,读史,能做官,还懂医术,猎龟,相占。双手尊重地面。有僧尼,多寺塔。有鼓,有鼓,有筝,有钹,有笛子,有甩锅,有围棋,有伏普,有牵手,有做珍珠。宋代的元嘉历始于银月的建立。初中有八个姓:沙、燕、道、谢、贞、郭、穆、苗。结婚的仪式和中国的相似。丧葬制度就像高丽。有五谷,有牛,有猪,有鸡,大部分不吃带火的。当田地潮湿时,每个人都住在山里。有巨型栗子。每年四月,国王祭祀天庭和五帝之神。在郭城建立其祖先秋台寺,时年四岁。中国西南有15个岛民,都有城市。”道氏在这里,也就是百济国的最大势力,是八大家族之一。唐朝、辽国、元朝、明朝,在一次次的军队进攻下,最终国家被灭,人民多次被强行迁居中原,其中就包括刀族。
名人姓氏:
道树山:(公元1909 ~至今),傣族;云南西双版纳。现代名中医。
5月1909、11日,云南省宜良、阿米地区连续发生地震。灾难过后,瘟疫出现,各种皮肤病伴随着流行病爆发。尽管妻子怀有身孕,但道氏傣医第十五代传人道吉仁带领十余名傣医从西双版纳北上,在道氏皮肤愈合术的帮助下,连夜赶往疫区。疫区的人们称赞道吉人,把他的善行传遍天下,希望用一份丰厚的礼物来回报他。道吉人心里惦记着老婆,婉言谢绝的人都是好心赶回家得知老婆一个月前生了个儿子。道济仁高兴极了,给儿子取名“蜀山”。
道树山从小就才华横溢。从八岁开始,他就和父母一起收集外国的草药,至今也忘不了很多类似的草药。随行的一位傣族老医生称赞道:“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十岁开始帮父亲熬中药,学习如何利用各种动植物入药。十二岁那年的初春,我和父亲一起去丛林深处捉了几条当地的珍稀蛇——乌梢蛇。后来,我目睹了父亲治愈皮肤和治疗白化病和麻风病的神奇配方。病人痊愈后,上门磕头,久久不能下跪,痛得流下眼泪。场面极其感人。这位道人对善的描述深深震撼了他,他决定从现在开始行医,造福所有的人。听到这些,我父亲深感欣慰。除了每天陪父亲外出就医,每天晚上爷爷还督促他要善于言谈,学习医书。时光飞逝。5年后,道树山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经过不懈努力,掌握了道氏祖传医术的轮廓。同年冬,祖父将道的护肤绝技“黑蛇皮康方”传授给他。次年,道树山第一次开始独立行医。一年之内,他造福了附近无数村民,跌打损伤感冒发烧等小病都治好了。以《黑蛇皮康方》为蓝本,将黑蛇入药,治“白咳”、“风疹”、“蛇串疮”、“蛇带疮”,此后,道树山足迹遍布西双版纳,在他的指挥下治疗了数万名患者。被尊称为“傣药蛇祖”,名声传遍云、贵、川,国内外多位达官贵人曾来此就诊。作为民族医药史上的一朵奇葩,道的傣医药焕发着崭新的光彩。
道美兰:(公元1944 ~至今),傣族,女,云南景洪人。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
1954当选为西双版纳自治州民族文化艺术队专业舞蹈演员。他因在傣族舞剧《赵书屯和木南纳诺》中成功扮演七公主而成名。1958、1961年在云南省歌舞团、东方歌舞团任舞蹈演员。历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云南省歌舞团舞蹈家、云南省文联副主席、道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校长、第九届政协委员。被誉为“傣家金孔雀”、“舞蹈女神”的道美兰,从小生长在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从小深受傣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她故土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她像沃土中的一株幼苗,喝着大地赐予她的甘露,使这个从生命尽头踏上求学之路的傣家小女孩,以一种奇异、自然、纯净、甜美的艺术风格,从竹楼走向世界舞台。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下,从西双版纳民族艺术团、云南省歌舞团到北京东方歌舞团,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举世瞩目。傣族舞剧《孔雀公主》,优秀的傣族舞蹈如《捉秋千》、《小布哨》、《喝一条河》、《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花环舞领舞、柬埔寨《百花园中的舞蹈仙女》、印度舞蹈、非洲舞蹈等。,都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人评:道美兰自己的形象和真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美兰在吸收世界各地优秀舞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傣族舞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的代表作《金孔雀》、《水》在首届全国舞蹈大赛中获奖,而她主要自编自演的独舞晚会更是将她的表演艺术推向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成熟的巅峰。信息需要补充。
道安国:(公元1938 ~至今),傣族;云南盈江人。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
1959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现任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出版协会民族出版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民族作家协会理事。主要成就:出版《西游记》等7种傣语译本。1984被中共德宏市委、州政府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7被中国新闻出版署、编辑协会授予长期出版工作荣誉证书。
道宝瑶:(公元1938 ~至今),傣族;云南德宏人。著名教育家。
毕业于昆明师范大学文史系。原德宏教育学院院长,德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教授,德宏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已退休。德宏州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顾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2以来,先后在芦溪中学、德宏民族师范学校、德宏师范学院、德宏教育学院任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副院长、院长等行政职务;德宏教育学院委员会委员、德宏教育学院工会主席。教学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民族民间文学》。在教学、科研、党政工作等方面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德宏州党员、德宏州教育学院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云南省优秀教师,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著作有《论民族文化》等。并合作翻译整理了傣族民间叙事诗《九颗宝石》和傣族民主革命家、诗人道安仁的诗集《抗英故事》、《旅行故事》等。,并参与了傣族文学史的编纂。
道:(公元1948年至今),戴,云南盈江人。著名教育家。
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函授部)。他现任云南德宏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德宏数学学会理事长、德宏傣族学会理事。先后调任盈江老城中学教学主任,盈江民族寄宿制中学副校长并主持工作,德宏二中民族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1989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1992获国家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94被省级表彰为“优秀教师”。学术论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方法的再思考》获云南省中学数学论文评选三等奖;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被中国教育成果系列65438-0997全国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选登。探索新世纪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数学教学反思》入选全国论文系列《教育研究与实践》。《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理论分析我国教育现状和问题》一文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采纳。
道爱民:(公元1947 ~至今),傣族;云南景洪人。著名计生干部。
毕业于中央党校先进教研部文化大专班。现任云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主要业绩:历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团委书记、县长、副州长、副书记、州长。他在担任省长期间,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结合实际,提出了“旅游兴邦、边贸活起来、生物富起来”的工作思路并付诸实施,为西双版纳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短短5年,他使泉州国内生产总值提前5年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增长4倍多,旅游创汇增长50多倍,边贸进出口额增长20多倍,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多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倍多。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高度评价。调入云南省计生委后,努力改善内外工作条件,突破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上任不到两年,他就深入全省16个地州市的70多个县(市、区),针对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和委办局机关的现状,明确提出“重视调查研究,抓基础建设;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和机关作风建设;注重团结协调推进事业改革发展”,将1998定为“调查研究年”,1999定为“基层基础工作年”。通过狠抓基层基础和薄弱环节,全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从1994开始实施的全省计划生育“三化”计划圆满结束。工作得到了国家计生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先进事迹在《人民日报》和《中国人口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