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状元的丰功伟绩和高考状元的全军覆没

作者:施晓亮

中国人有一种“学者情结”。尤其是每年高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省状元”、“市状元”都会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当今高考状元,得了状元就等于人生失败。

在现代,人们从三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小学六年,初中六年,大学四年。他们本科毕业的时候,一般都在23岁左右。没有读研,需要接受20年的现代教育,才能进入社会。我们能做什么?

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成为行业翘楚。”“我们调查了全国100名科学家、100名社会活动家、100名企业家和100名艺术家,发现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关。

事实一:从1977开始,34年全国高考状元(按省分,30个省市3300分,34年3.2分,所以应该没有漏)没有成为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有成为任何行业的领军人物。事实二:我想知道科学家的工作是否属于一个行业?如果是,说明高考状元没有成为一流科学家。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的成就与他们所受的学校教育并不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一定能成为这些“家”,学习成绩差的不一定能成为这些“家”。

二、古代科举状元:状元关乎成功。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科举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德才兼备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具体来说,科目由朝廷开设,进士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准。

古人6岁入学,“七年小成功,九年大成功。”15岁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一个读书人应该读多少书?据中国历史上程的统计,《论语》有11750个字;《孟子》34685字;《礼记》99010字;《左传》有196845个字。总共,* * *有401179个字。这40多万字要全部背下来,用心掌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阅读大量的笔记和其他经典、历史书籍、文学书籍等。可见状元不似货,没有真才实学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夜里灯火更鸡,这是男人的决心。十年寒窗,无人问津,名满天下。”

《二十五史》记载,唐代状元34人,五代至宋代56人,辽金元9人,明代吴伯宗36人,清代刘子庄56人。纵观历代状元的介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冠军。

士人利用科举入仕,擅长诗文,是安身立命的工具。所以古代的状元中,大多以文学闻名。

唐朝的王维,“九岁就认识下属的字。”苏东坡称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则说“文人画始于王右丞”。

刘公权,比王维晚一点,以书法著称。《神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送梨后记》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刘燕”。

宋代状元中不乏以文著称的,如宋瑶、张九成、张孝祥、陈亮、文天祥等,他们都是以诗、文、才著称。其中以文天祥最为知名。他的诗“自古谁无死,保持一颗清新的心,照耀历史”成为中国学者的座右铭。

此后,元代的王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马世军、戴佑琪、王逸、翁同龢等都曾引领文坛。

第二,经济学穷的学术冠军。

古代学者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状元也不例外。他们往往把精力放在经学、史学、理学的研究上,善于考证、校勘,或者还通晓天文地理。

王璞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顶尖学者,著有《唐姚辉》100卷、《五代会议》30卷、《文集》20卷,为研究唐五代的法规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的、王、、刘璋,晋代的、杨,明代的、罗洪宪等都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后来,焦红是一位博览群书、严谨治学的学者,尤其擅长文学、历史和哲学。他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藏书家、考古学家和考据学家。他一生著述甚多,有80本书,900多卷。其中《涟源集》49卷,《涟源续》27卷,《郭超仙路征》120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在清代的顶尖学者中,彭定康、陆肯堂、潘、毕元等人在学术原创性上并不逊色于他们的前辈。

第三,政治上的顶尖学者。

“学而优则仕”。古代士人一直有“登峰造极,济世”的心愿,他们以治国安邦为己任。此外,状元的头衔为他们的官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以,从古至今,靠当状元有所成就的人不在少数。

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学者,也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他曾上书高祖,交待了三件事:一是“开道”;第二,废除“百戏散曲”;第三,请“为皇太子、君王慎重择友”,忠厚老实,敢言敢谏,有郑伟之风。

北宋的冠军吕蒙正是三届参赛选手。他简单大方,以敢言著称。唐太宗吹嘘京城繁华,他的意思是城外因饥寒而死的人很多。他知人善任,年纪轻轻就认识了富弼,并向真宗推荐了吕夷简,这些人后来都很出名。

此后,陈尧叟、王增、李傕、王、、王、、许、等人也都是出类拔萃的官员到宰相,这进一步体现了状元的杰出政治才能。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状元中不乏人才!

三、清末民初古今教育过渡阶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才。

清末至解放前,中国对外侵略,内乱不断,古代科举制度被否定。但由于国家混乱,新式教育没有统一,大多数人继续在私塾学习经典,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在这样一个极度混乱的局面下,出现了这样的人才。无一例外都是或多或少看着古书长大的:政治军事:孙中山文艺:茅盾、老舍、郭沫若、聂耳、冼星海、徐悲鸿、齐白石、梅兰芳、舒潼、启功、冰心、曹禺科技: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竺可桢。。。。。。

综合结论:

1,现代教育基本上是失败的,最优秀的人才最后的失败说明他违背了教育之道。

2.教育是激发人性的工程。任何把人当产品而不是人的教育模式都是违背人性的。

在人性的问题上,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懂得道理的。

4.经典是智慧的结晶。读经典也许不是万能的,但不读经典是绝对不可能的。

5.这个世界上孩子最想要的是父母,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所以,受教育权应该还给家长。

6.作为教育官员,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必须静下心来思考真正的教育。

7.对教育的重视,根本不在于教育投入的增加,而在于对教育方式的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