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同步建构“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一个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相同的任务,经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一)、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尝试都达不到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和谐。我把全班分成15四个人的合作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选定或指定的组长。我请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共同思考解决问题,认真听讲,热情帮助他人发言,让小组学习在互帮互助中和谐发展。但是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经常显得不友好,不听不分享。班里五个小组,合作学习无法顺利开展。”

“其次,太多的课很难引导。我们班* * *,有60个同学,组织成15学习小组。一节课的合作学习时间最短5分钟,最长12分钟。当我深入到一组指导时,其他组很少继续,每次指导三组,我都要‘撤退’。慢慢的从学生的课桌上直起身来,我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无助的看着班里的同学。除了刚被指导的那组同学,其他组的同学都在忙着各自的事。"

“知道合作学习很重要,就想多尝试,让学生从中受益,师生都喜欢,但往往事与愿违。当我提出一个问题的合作学习时,教室里一片嗡嗡声。”

“一个是说你爱说的,但千万不要说你没说的。有些小组只有一个人在发言,其他人都在默默聆听,产生不了碰撞和交流的效果。”

“第二,各说各的,不要听别人的。有的群体比较混乱,你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了。有的小组围绕主题讲了一会儿就跑题了,借机八卦,向小组代表汇报时又尴尬又结巴,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四是听霸。当一个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语言霸权主义者立刻反驳,直到这个同学无话可说。甚至当别人的意见和他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难听的话加起来也不会协调,于是到处都是抱怨声,破坏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1.准备不足,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准备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准备不足,没有很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精神,没有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预设合作机会,安排合作环节;另一方面,作业准备不足,没有异构分组,没有适合讨论式合作学习的讨论题,没有足够数量和种类的作业式合作学习的学习工具,包括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成绩单和记录单。好像是两三张课桌拼在一起,4-6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小组讨论”,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好像这样的合作学习两三次就是一节“课改课”。表面上熙熙攘攘,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们要么无所适从,要么争论主题,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工作不适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没有明确公布要求,一个没有及时公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什么?”“怎么合作?”“我合作的时候做什么?”以及时间限制、比赛条件、展会准备、报道要求等。,不问,不听,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你不想和我“合作”,我也不想和你“合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工作不一致。

3.时间不够,也没有质量。

时间不足是指教师用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达不到适当的长度。很多老师只过了十几秒就宣布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来回几次,相互促进”或者“几次碰撞,产生* * *知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结合没有质量。一般来说,一个小组讨论、交流或探讨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更何况,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安排,要么做一顿差饭,要么给老师一个警告,这样没有素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必要吗?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并与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结果时,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引导。有两种表现。第一,有些老师在讲台上等着或者做自己的事情,好像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学习和自己无关。看似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却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些老师似乎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让活动随波逐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存无数,致使合作无果,学生一无所获。主体突出导致淡出有必要吗?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并向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时,教师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表扬和鼓励。有的老师在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者干脆说“本组最快”,不能及时敏锐判断和引导。误导学生对速度的浮躁追求,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重视整个小组的评价,忽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报告者,忘记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和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筛选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率吗?

二、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有交流的需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现场观察和干预各组的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定、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开发、科学评价应用等全过程把握。在合作过程中,既提倡小组的' * * *学习',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老师不要过多干预,也要提供有效的引导。当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并没有闲着,而是承担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责任。"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真的需要动脑子。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应该慢慢来,从头开始教。大三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用表演的形式做了一个示范。”

“我把三个学生请到讲台上,四个人围着讲桌坐着。我说:我们四个是合作学习小组,老师会是组长。我们将一起学习。请仔细看看其他组的同学,再来评论我们学习好不好。去吧!”

“当我发现1的学生一直不说话,而且她平时也不爱说话的时候,我对她说:于娜,你有更好的主意吗?说出你的想法。你说得好,我们就听你的。如果你说的不好,我们会帮你的。加油!试试看!于娜抬头看着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拟即将结束。我对全班说: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我们四个学习好不好?群里都在动,有的还在窃窃私语,有的已经评论了。”

“第二组组长说:刚才你们一起学习很愉快!”

“五组组长说:吴遇到困难,大家都帮他想办法。这很好。”

“组长一说这个,我就赶紧引导情况: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伟大的,我们以后在学习上会遇到很多困难,等着我们用集体的力量想办法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习真的很重要。让我们考虑一下,好吗?请继续评论。”

“三组组长说:老师,我还发现你们组四个人都发言了。和我们组不一样,李梅不敢说话。我们让她说,她就是什么都没说。王朔想抢学校的工具,我们劝不动她。”

“我进一步引导:看来你是真的想让李梅参加小组活动,搞好合作学习。对于李梅和王硕,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三个人帮助于娜一样,特别是组长应该带头这样做。我相信他们会和你一起努力学习的。其实老师只是让大家看一看,评论一下我和三个同学的合作学习,就是让大家认识到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要互相争斗,不要吵闹。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我们将在今后的小组学习中这样做。我们能做到吗?”

“是的!声音很大。”

“对于那些不寻常的孩子,比如吴、等,当他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学习合作群体,他们的学习需求就能在群体中得到及时满足,减轻了班级群体的压力,间接解决了上课时间不足的问题。那些优秀的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懂得帮助别人,懂得‘一枝花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的学习心理更健康。”

“听了他们说的话,反思了他们平时做的事,我想到了小组评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一直在讲关注孩子的发展性评价和全过程评价,小组评价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些想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言,想展示自己的孩子,会向内看,在群体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以获得群体的良好评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效率就会好,因材施教就会在大班额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思想,将孩子们置于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学习世界,同时给了他们一个合作和探索的单元。学习和评价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在这一刻活了过来,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者和教师的反思与理解

1.分组要合理。

教师在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即异质分组。因为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全班所有小组之间都有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群体内的异质性为群体内的成员提供了互相帮助的可能性,而群体间的同质性则为班内群体间的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大于利,容易培养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则可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的智力、性格、才能是多样的。只有善待自己,欣赏别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团队学习效应。

至于合作小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实际教学,7-8人也不错。一般来说,两人结对,四人合作学习,对学习地点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明确分工。没有规则和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有效,教师难以控制,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在一些群体中,学生对合作只有粗浅的认识。在他们的印象中,“一起工作”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此,在团体活动中,合理明确的分工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每个成员和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只有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才能促进合作,有点结合,有点结合,才能实现有效合作。

当每个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小组之间的有序分工和合作依赖。

3.交流需要互动

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对于学生只“交”不“走”或“不动”、只有合作学习的“形”而没有合作学习的“神”的现象,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交流来控制小组活动的进程。通过与教师的积极交流,学生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在教师留下的适当的学习时间和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实现相互影响和启迪。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小组之间必然会形成相互谦让、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良好研究氛围。

合作学习可以是多侧面、多方向、多维度的。

4.教师,明确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伙伴”和“交流的对象”。从以前的“什么都干”到给学生留台,不代表老师就闲着。相反,教师应该承担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责任。因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有时比学生更有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学习型导师”包括“知识引领”和“活动组织”两个方面。前者是给小组分配好的工作或指导小组分配好的工作,协调小组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促进小组研究活动继续进行。后者是启发和指导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研究方法,引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找到解决方案。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具有参考价值的合作程序是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合作伙伴”包括教师也作为学习的一员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学生看到这里会很惊讶,惊讶于老师的介入,那么沉默,那么冷静,惊讶于老师的技巧,那么超凡脱俗。不经意间,老师自然成了学生的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理解逐渐全面,对知识的理解逐渐加深。学生们很惊讶,也很惊讶,一个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能像学生一样完成一个研究任务?他们一定对此感到兴奋或激动。在一个特殊的伙伴——老师的陪伴下,他们不再孤独、无助、气馁。这个时候,老师与其说是伙伴,不如说是一种力量,给予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陪伴他们走向成功。

“交流对象”包括学习交流对象和情感交流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一个相互教与学、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互助友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将小组合作推向了广域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使人际交往更加多维化和互动化。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对抗,而是和谐的交流,老师成了学生之间的重要对象。而对于学生来说,在研究之初,他们需要指导。在研究中,他们需要帮助。当他们遇到障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交谈和鼓励。当他们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师生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局限于认知领域,而是已经延伸到情感、态度和技能的范围。

5.评估,指向流程

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的反馈,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各种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姿势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和表示赞赏,用纸星星、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和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来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每次小组报告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也有老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生在肯定、欣赏、鼓励和引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出合作意识和技能,悄悄地获得精神支持和情感滋养,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力和合作欲望,不仅很好地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自己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实验区的许多教师学会了从理论和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学会了从合作学习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习的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在深化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通过教师的不断反思和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和成熟,数学课堂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