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皮亚杰的教育理论?

版本

正确的陈述

转载或分享时请保持原创并务必注明作者。

论皮亚杰的教育教学六原则

——阅读皮亚杰的相关教育著作。

■詹润言/文

▲皮亚杰

学过儿童心理学或者认知发展理论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人。他的名字叫让·皮亚杰。他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曾被称为与苏格拉底、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齐名的思想文化巨人。

皮亚杰最早的时候,其实学的是生物学,而不是心理学或者教育学。他获得了生物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去巴黎大学学习心理学。

他一生勤于研究和创作,有许多传世佳作。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独到见解,但他很谦虚。他承认自己来自发生认识论,但坚称自己不是教育家。他认为,心理学家的任务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些可以应用的事实,并不能代替教育专家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但实际上,他是对当代教育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关于这样一位智力超群、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跨界专家,从他的著作中,我们总结出了关于教育教学的六条原则,愿与大家分享。

第一,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还指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具有逻辑推理能力,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往往只是把知识呈现给孩子,然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是“计算”出来的,只是被动接受,只是一个小小的知识“容器”。

因此,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过程学习,强调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不等于智慧。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将皮亚杰和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认为教学应重视学生站在我复杂的基础知识结构上而不是记住一切。

此外,皮亚杰还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批判能力,从而培养能够创新、创造、发明和善于发现的人。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作为我们今天中国的教育同行,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给他们设置一个“基础知识结构”,让他们先掌握基本的原理或概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不像传统教育,不能强调死记硬背,算了,算了,最后还是算了,智力得不到充分开发。

第二,让孩子主动自发地学习。

皮亚杰将儿童视为“自变量”,反对将儿童视为“因变量”的传统观点。他曾提出发生认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一个是“相互作用论”,一个是“建构论”。互动论是指知识不是外部客体的简单复制,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互动的结果。而建构主义则认为认知是一种主动的、持续的建构活动,发展不是由内在的成熟或外在的教导所主导,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建构过程。换句话说,建构主义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建构智力的基本观念和思维形式。

在皮亚杰看来,孩子不仅是大人教的,也是自主学习的。如果大人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一切,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内容,还会阻碍孩子的发明或发展。

所以,真正的学习不是老师教给孩子的,而应该来自孩子自己。

皮亚杰还认为,认知组织中建立的内在动机是第一位的。奖惩等外在强化对孩子本身并不起主要作用。在他看来,要让孩子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就必须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孩子最好或最大的不平衡感,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适度新奇”的原则。在他看来,只要让孩子学习的材料与他们已有的经验相关,同时又能让他觉得足够新奇,从而让孩子产生认知的不和谐与冲突,激发孩子的兴趣,促进孩子的学习。因为人们一般不会太关注太熟悉的东西,也不会太在意太陌生的东西。

皮亚杰还谈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儿童的主体地位。他认为,教师只是孩子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愿望,不能凭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应该是间接的。老师不是直接把一些现成的学习内容传授给孩子,而是引入问题和对策,然后让孩子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很重要,但每次都让孩子主动学习,有时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系统性,占用更多时间。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需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儿童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问题。

第三,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

皮亚杰是一位坚定地倡导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他用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材料证明,儿童的认知与成人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也是不同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表现出与前几个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教育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儿童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步伐。

皮亚杰还认为,那些成年人试图加速儿童发展的行为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每次过早地教一个学生一些他未来能发现的东西,会阻止他创造一些东西,结果是他不能真正理解这种东西。”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设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才能发展到下一阶段。所以学习需要有所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我们可以想到现在中国正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概念。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因材施教。

正如皮亚杰所强调的,教师要理解儿童,对儿童的教育教学不能成人化,要关注儿童的特点,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千万不要在小学或中学教育孩子。

第四,要重视孩子通过行动和活动的学习。

皮亚杰认为,认知源于行动,行动在儿童的智力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把知识分为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认为两者都源于行动。物理知识是儿童作用于物体,通过简单的抽象提取物体本身的特征,从而获得被观察物体的知识。比如孩子玩小球,会抽象出球是圆的。逻辑数学的知识是通过思考或反思自己的行为而获得的经验。知识不是来自于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人们在强加于客观事物的行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思维,从而理解其行动之间协调的结果的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他认为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行动和活动。孩子只是看和听,没有主动学习,只是口头学习。

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数的概念的形成更是离不开动作,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皮亚杰在其论著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动作的作用,总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特别是对年轻学生来说,摆弄物件对于理解算术和几何关系至关重要。这为新教育倡导的活动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所以,老师在课前安排好情况,提供教材、工具、设备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让孩子自由地操作、拨弄、实验、观察、思考,让孩子自己去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到答案,而不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或看演示。

这对我国现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素质教育中的“做中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五,注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皮亚杰早期在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以及儿童道德发展时,非常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坚持认为,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对物体施加动作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同样重要。

孩子的智力发展需要外界事物的刺激,包括与他人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指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存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皮亚杰认为,学习中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儿童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他还认为,没有与他人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孩子永远不会把自己的操作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儿童与同伴、父母和老师的人际关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新时代,我们经常在教师的培训中加入“教师人际关系的培养”。但在实践中并未引起重视,更谈不上让每一位老师关注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事关注这方面的培训。

六、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普遍的阶段性特征。这就好比人在婴儿期和青春期的时候,身高的增长速度要比其他阶段快得多。智力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有的人也是同样的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年龄有关,但不完全由年龄决定。

社会生产力水平所提供的儿童遗传、生活条件、经历、成长环境、个人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儿童加速或延迟甚至阻碍本应处于一个阶段的特征的出现。

所以每个孩子的发展都会有自己的轨迹,也就是会有个体差异。

皮亚杰虽然研究了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没有具体研究个体差异,但他从不否认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他还主张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谈过类似的观点。他说:“世界上没有没有才能的人。问题是教育者要发现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而独特的世界。”

这就需要我们因材施教,让孩子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展。

我们都同意在教育中应该因材施教。但实际上,如何因材施教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

摘要

以上是我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