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容易出现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预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许多父母最担心的问题之一。现在激烈的竞争和负责任的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青少年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青少年心理健康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1,陕西通:就是斤斤计较,太小心眼,不能包容别人,也不能理解别人。我也很担心小事,爱钻牛角尖。

2.忧郁: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会不开心,难过,沉默寡言。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要充分重视了。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优秀时,自己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有敌意。更有甚者,他们甚至用打击和诽谤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产生恐怖感,如怕针、怕黑、怕鬼等。轻者心跳剧烈,手抖,重者睡不着,失眠,梦中尖叫等。

5.残暴:一点小事不开心就发泄到别人身上,打人骂人,别人就取笑别人,嘲笑别人,没有暖心。

6、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总是把自己看得不如别人,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对自己缺乏兴趣,感觉太压抑了。

7.敏感:即紧张和偏执。人们往往把别人无意的话语和不相干的举动看作是对自己的蔑视或嘲笑,因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至少有3000万青少年受到各种精神障碍的困扰。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我们不得不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希望家长和学校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拓展,思维方式的改变,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升学等方面容易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什么是心理健康?

凡是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都是心理健康的。由于不同的个体以多种方式生活、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测量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我的调查和实践经验,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说,这类事件或活动主要是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相关的活动和社会适应。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面的人才,全面的人首先要心理健康。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提高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其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

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基本正常。但是某些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陈培林和陈丽华调查了武汉市1500多名初中生。结果显示,其中50%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于基本正常范围;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尤其是3%-6%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困扰。1987期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世界和夏威夷大学合作,对上海市4-6.5岁学龄前儿童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其中27%的人存在心理偏差。65438-0997,杨连清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受检的849人中,至少有一项不健康项目的检出率为21.6%。我问班里43个同学:“你们有什么烦恼吗?”在这项调查中,多达39人有烦恼。“它经常困扰你吗?”实际有11人。他们消除烦恼的方法就更成问题了,比如从床上跳起来,大喊大叫,扔东西。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都极不成熟。没有1的人跟人说话。也就是说,我国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再掉以轻心了。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这些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外貌、体内激素分泌、身体发育、生理疾病等。这些生理因素既是遗传的,也是后天环境形成的。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家庭。比如父母关系不好,父母期望过高,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成员的负面榜样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中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但更重要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方针,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然。这就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叫发展性目标,即通过提高全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使其充分发展潜能,促进心理健康。消极意义上称之为预防目标,也有人将其分为预防目标和矫正目标两种,即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目标为主,预防为辅。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尚不完善,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预防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要。

(一)预防学校适应不良

孩子从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或幼儿园来到一个纪律严明、班级多、独立性和自觉性强的学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孩子在一两周内就能适应。然而,少数孩子总是感到陌生、害怕、怀疑和保留,从而抑制了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生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避免批评或训斥,多关注它,爱它,引导它,并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

中学生在学校适应中有以下八个需要帮助和引导的问题。

(1)适应学校的常规课程。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⑵校规校纪的改编。我们应该着重培养中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良好的作息习惯。

⑶对学校情感生活的适应。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新生积极体验学校生活的温暖和乐趣,防止产生自卑、恐惧、退缩、抑郁等负面情绪。

(4)学校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小学新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5.适应学校的课外活动。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6]适应学校集体生活。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一旦养成学习习惯。虽然现在不建议给一二年级学生留作业,但是要养成课后复习、预习、整理书包和铅笔盒的习惯。

适应日常生活。入学后,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作息,但要及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这样第二天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学习。

(2)学习疲劳的预防

学习疲劳是指经过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越年轻的学生越容易疲劳。

预防中学生学习疲劳的主要措施有:

(1)科学安排各科课程。一般难度适中的科目(如常识、思维)安排在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难度较大的科目(如语文、数学)可以安排在上午的第二节和第三节课。难的课程可以安排在周二和周四,比较容易或者轻松的课程安排在周一和周五。

⑵关注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讲精练,深度适中;教学方法要灵活、直观,让学生用嘴、用脑、用手,科学地组织复习和考试;在教学环境中,要注意声音、室温、光线、空气流通、桌椅布置等方面的身心保健要求。

(3)保证孩子的休息和睡眠。老师上课不要拖拖拉拉,课间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作业量要严格控制,最好课堂讲授消化,尽量不留作业,适当课外文体活动。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保证中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

(4)注意孩子的营养。学校要引导家长及时纠正中学生常见的挑食、偏食现象和甜食营养的做法。

5]进行放松训练。学校应及时试行和推广各种心理健康练习,定期开展放松训练。

防止疲劳

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厌学情绪普遍增长。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对家长和老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也不好。严重者故意逃课,甚至退学。就学校教育而言,教师应注意防止学生厌学:

(1)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娱乐、休息和生活,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全面发展。

⑵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⑷摒弃“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避免滥用惩罚,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5.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6]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形成快乐、好学的积极氛围。

曾经,关注学生,洞察敏锐,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4)防止攻击

攻击行为是由愤怒和不满引起的发泄、反对、对抗、泄愤等攻击行为。说谎、攻击、偷窃、吸烟、破坏性恶作剧等中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非常不利,主要是家庭和不良伙伴的影响。

防止攻击行为的主要措施有:

(1)尽量组织孩子参与活动,帮助孩子学会合作。

(2)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

(3)不要忽视任何攻击性的动作。

(4)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5.讲道理,让孩子自觉控制情绪。

(6)采取适当的惩罚,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

一旦注意与家长保持联系,整理一些资料供家长参考。

我有一个关于心理健康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的案例研究。

案例1: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

一.导言:

当今社会,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普遍生活条件相对富裕。在家里都是小黄帝,在长辈的溺爱下长大,为所欲为,缺乏生活的纪律性,独立生活的能力,行为习惯差。对这些行为的纠正将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学生情况:

镇海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董,男,十岁,独生子女。在这里我们暂且称他为温温。据了解,他母亲是外地人,这个学生是她和现任丈夫再婚后生的孩子,奶奶很疼爱。但他母亲对他很严厉,只是方法不当。有一次,为了惩罚孩子不做作业,他把孩子绑在床上。这孩子好动懒,平时不认真完成作业,还经常捣乱。他是出了名的懒学生。

我是去年接手这个班的,很快我就发现他上课坐不住,一会趴在桌子上,一会摆弄同学桌子上的学习用品,一天下来,他的座位就像个垃圾桶。在学习上,书写潦草,字迹潦草,写出来的字参差不齐,笔顺不规则。每次老师布置作业,学校都止于完成多少,我回家从来不做作业。如果他被老师叫去做作业,只要老师不小心,他又会管闲事。有一次,在野餐的前一天,我说:“谁也不能不完成作业就去野餐。”这一天,温温做作业很快,即使在休息时间也是如此。写完作业后,他主动问我:“老师,作业是什么?”这一天的作业字迹也比平时正确很多。可见,适当的刺激对温温是有效的,可以刺激他自觉完成作业,引起良好的行为,最终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因此,我选择了行为改变技术来纠正温温的不良行为。

三、修正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1.确定结束行为,消除半学期(18周)内不交作业的现象。

2.起点行为分析该生第一周不交作业超过10次。

设计有利的场景

a选择增强措施,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第一周内不交作业,减为9次就扣1分。超过上述标准的,酌情增加奖励。

b联系家长,告诉他们辅导方案,争取家长的配合。

4.选择合适的策略

增强功能

最低标准同意学生每周不交作业的次数应该逐渐减少。每周评价一次,根据你减了多少次给几分。一定的分数可以换取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父母可以带他们去逛一逛期待已久的公园。也就是给什么样的奖励。

b从第一周到第八周逐步制定减少无报酬作业的目标。8周内完成预定目标的,不定期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

c剥夺某一周未达到预定目标,即剥夺一个喜欢的活动。

5.分析效果

每周都要进行分析和评估。如果作业行为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会继续按计划进行。如果达不到预定目标,重新考虑加固,加固强度是否合适,是否要修改。

四、辅导结果:

前两周我的积极性很高。我不仅认真完成了作业,而且我的书写也很正确。第三周,情况又重复了一遍。根据这个现象,我及时联系了父母,让他们用适当的刺激来保持他的兴奋。我许了个愿,如果这周认真完成作业,我就去吃肯德基。第四周和第五周分别带孩子去了临江公园和宁波动物园,适当的刺激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我还联系了班主任,给予他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努力把物质奖励转化为精神奖励,最终内化为自我需求。这是我的最终目标。果不其然,半个学期下来,这个学生作业做得很好,一个学期下来,成绩前进了五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五、经验: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可以被教育和改造的,只要他有精力和责任心。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力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敏感地发现了学生的可教性,即在行为改变技术中,可以通过适当的刺激来调动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性。野餐前认真完成作业,找到学生的兴奋点,适当运用,及时联系家长,家校配合,促进学生改变。还注重对学生重复行为的矫正。反复做,反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