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进一所中学当老师,教初一语文,但是经验不多。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如何教好高一语文?

第一,认真调查。

调查是研究的第一步。要想教好初一语文,自然要先研究初一学生。你在调查什么?要不要问问孩子对语文课有没有兴趣?心目中的语文课是怎样的?你希望现在的语文老师去教书吗?这些问题自然是要问的,对我们老师以后的教学工作也有帮助。但是,如果你问,那就要看你的真实能力,能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我担心的是,虽然你看到了学生们的期望,但也许这个艰巨的任务让你有点望而生畏,这个调查的价值有些飘渺。

所以希望中的语文课当然可以调查,但小学学了六年语文的孩子,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过去的语文课。自然调查可以针对孩子过去的语文课设计,比如:你最喜欢的小学语文老师是谁?他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你喜欢小学老师上什么样的课?这类问题的答案是,每个孩子都有话要说,是人生的真理,是你努力后能达到的目标。如果能借鉴儿童小学语文老师的长处,一定能顺利完成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的过渡。不先调查,你高一的语文教学从何说起?虽然你的方法在过去屡试不爽,但是适合现在的初一学生吗?记住,每一届的孩子,因为环境不同,老师的影响不同,对语文的认识也不一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办法。我先说一下语文教研方法的分类。

这其实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方。关于教学研究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不同研究方法的名称。例如,最流行的说法是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定性研究、历史研究、系统研究和逻辑研究。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上面的说法往往是你我,从外延上很难区分。如果以研究过程的思维方法来命名,会比较难区分清楚,比如归纳法、演绎法、分类法、还原法、批判法、引用法、建模法等等。

以上分类方法能给人带来理性的快乐,但难以解决我们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实际需求。笔者拟从熟悉和实用的角度出发,根据较为传统的名称,介绍调查法、文献法、案例法、分析法、实验法等几种方法。

调查是一种了解事情真相的研究方法。为了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我们经常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事实上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以调整我们的教学和教育策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语文作业的安排,学生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阅读的书籍类型也是我们经常关注的。对这些问题的具体了解,其实是一种考察。当我们把这个调查进一步具体化、数字化,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会具体、客观、深入。

要使调查结果具体客观,必须注意调查的基本方法。

首先,没有主观预设,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和个人感受,调查尽量在中立客观的立场上进行。

二是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部分和结论部分。引言说明了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式以及被调查者希望给予的配合,结论是表示感谢等等。

在设计问卷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不要暴露自己的意图,不要给出任何误导性的暗示,不要涉及被调查者的隐私,不要问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当然也不要设计难以统计的问题。

具体来说,不要在问卷调查中说我们这次的问卷是想知道你喜不喜欢语文学习,被调查者一看就知道你的调查意图是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或者提出应该喜欢自己母语的信息,自然被调查者就会知道不喜欢是不对的,典型的误导大家;不要问家庭月收入等问题,这涉及到别人的隐私;不要问诸如你如何学好汉语这样的难题。尽量减少自己喜欢的科目,比如排序。目前学校的学科很多,包括高中9门文化课,3门艺术体育课,还有数不清的实用技术校本课程。排序对象的数量超过10,统计工作量将是惊人的,多达362.88万个结果。这不包括每次排列的对象不是20或9或8。

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要尽量集中,不能一次调查解决所有问题。最好吐槽出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拟定一个预备性的铺垫题,在主题之后设计一个验证题。

比如我们要考察一个学生是否在考场上写作文,预备题可以是你在考场上经常是如何分配时间的,这就包括给作文留出了多少时间。如果学生经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写作文,在期末考试前20分钟才开始写,那么他后来说的话就是骗人的,成绩不应该算。是否征兵是我们调查的主要问题。问题不应该直接提出,而要不要拟稿,是由审文后的写作行为决定的。在主题之后,试题可以设计为:如果作文草稿打出来,做其他试题时草稿纸会不会不够,或者翻页时是否用草稿纸,或者其他方法来检验前面的话是否属实。我们调查老师是否看中文杂志,预备题可以让他们有时间看,其次是主题,经常看的时候。通过无暗示的前后设问,可以判断你看的答案是真是假。可测试性问题也可以设置为著名杂志最近三期的著名或主要文章标题,这样就可以识别出来,达到考察的目的。

最方便的问题呈现方式是统计真假问题,但其缺陷是包含的信息最少。例如,是否阅读中文杂志下面有两个选项:是和否。第二个是选择题。问卷设计最常见的方式是多项选择题,给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选项,让被试只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填写或打勾。再次是尺度问题,就是调查被试的程度,比如他们对某本书的态度,在他们认为符合自己实际的尺度上画一个圈,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问题下面画一条直线,直线的两端分别给出带两极的词,比如“喜欢”和“不喜欢”, 并分别在直线上标出中点端点和两端平分线点,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量表上的点得到被试的态度,五个点分别代表:喜欢。

问卷调查是最基本的研究起点,也是我们经常用来进行课题研究乃至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用数据说话是相对科学客观的思考和研究,结论自然有说服力。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呈现问题的方式,比如图标、排序等。,但我们一般不容易涉及和使用它们,因为很难设计问题和统计它们。

使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报告一旦发表或出版,我们往往需要将问卷附在研究报告中,以显示其研究的客观和科学程度。否则,人们往往不容易只接受结果而不公布问卷本身,因为你的问题设计不科学,得到的数据和结论自然也难以客观科学。

第二,认真听课。

初一学生对中学的所有学科都充满了好奇心。自然,如果你把课堂设计得有趣,拒绝枯燥,你就能深刻地抓住学生,然后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对初中语文产生热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趣?只要你在备课时能时刻牢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朗读比赛、辩论活动、想象表达、角色扮演、多媒体辅助、课内课外衔接等。能用的一定要用在一年级语文上,总有孩子喜欢的方式。真的不行怎么办?别忘了你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你应该在教学中主动邀请他们。实在没办法,那你就只好在教完之后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不让孩子在进入初一的时候发现自己亲爱的语文课其实是一潭死水。

第三,培养习惯。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增加,你的语文教学可能会有一些法宝,比如上课习惯、提问方式、作业设计、预习要求、听课说明等。自然,它们不能在这些学生身上失效。所以你有什么要求,就要说明你的理由,你的理由要让孩子充分信服。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自觉地跟着你开始一年美好的语文学习之旅。另外,请不要急着把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全部用在这些刚入初一的学生身上。毕竟他们适应和配合你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你在孩子对初中语文无所适从的时候抛出一堆规范、要求、准则,他们不怕你才怪。学生害怕老师的琐事。如果他们因此而害怕中国人,那绝对是错误的。

第四,开展活动

我们常说孩子语文学得好,其实不是语文老师教得好,而是孩子自己学得好。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中国尖子生,一个文科爱好者,哪个学生不喜欢读书思考?要想让阅读和写作在高一的孩子心中种下根来,你首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氛围,这与你自己的语文习惯密切相关。你喜欢阅读吗?你经常写信吗?当孩子看到你书桌上的课外书时,往往会阅读你记录的心情日记,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快就会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当孩子有了这样的意识,不得不说已经开始崇拜你了,或者对语文感兴趣了。如果你能在这个时候给予最及时的表扬,在班里给予最温暖的感染,语文学习就会在最快的时间内蔚然成风。多开展立足现实生活的语文活动:按照重庆市政府“唱红歌、读经典”的要求,开展《论语》诵读活动。

五、督促养成习惯

在我看来,初一学生必须养成的语文习惯包括:预习习惯、听力习惯、作业习惯、积累习惯等等。语文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和第一步。利用预习作业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如何准备学习。预习作业包括单词挡道、课文难点、语言亮点、初读体会五个方面。倾听习惯:师生发言的机会,提醒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作业习惯:书写工整,保质保量,约定俗成:语文积累包括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积累好的学生往往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缺乏语文积累意识,所以我的积累对孩子提出了两个要求:每天积累五句成语,两篇好段落,写两篇随笔,随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六,坚持反思。

教学反思应贯彻的要求之一是“重视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思想反思是教学成熟的开始,因为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辉煌的闪光,一些平淡的回忆,有好的理由,也有不好的理由。这些都是你教学经验中的宝贵财富。只有不断反思,教学艺术才能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