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三女子中学校服

旗袍简介

旗袍(Qipao,旗袍),传统女性服饰之一,是20世纪上半叶汉族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和西方文化设计出来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一种体现。目前,在一些西方人看来,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的文化象征意义。在浓厚的封建伦理氛围中,女性希望成为像

现在一般不可能暴露曲线。传统的旗袍一直都是直线剪裁,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没有暴露出来。

[穿着传统旗袍的宫廷人士]

穿着传统旗袍的宫人

[编辑此段落]

旗袍的起源

现代旗袍的起源

在二十世纪初,流行穿喇叭袖短外套和无袖背心,外套在地上前后摆动。此后,旗袍的下摆、袖子、翻领、领子都做了一些改动,加上了装饰,变化复杂。但仍保持了旧款旗袍马甲的直宽风格,采用传统的直线裁剪方式,展现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

[旗袍]

旗袍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旗袍在长度,宽度,开叉高度,短袖和低领方面反复变化。1929,受欧美短裙的影响,原本长度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有了校服旗袍,下摆缩到膝盖以上1寸,袖子西式。这一变化受到了批评。1931年后,旗袍开始变长,下摆下垂。3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袍底垂下遮住双脚,称为“扫旗袍”。以前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被缩短到了肘部。之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开了左边的衩。后来,缝越开越高,渐渐到了膝盖到大腿。由于反对,长袍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是舆论压力一减,长袍开衩迅速崛起,1933之后,宽衩旗袍开始流行。

传统旗袍是上下直线,加上高挺的领子。三十年代初,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袍的腰部开始收缩,1934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完全显露出来。齐耳高的领子逐渐变短,后来有的变成了无领旗袍。

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祖入关,定都北京,然后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民众剃头更衣,掀起了大规模的血腥杀戮。至此,几乎所有的传统服饰,汉服,都被禁止穿着。据说穿了几千年的汉服形状,只保留在家里汉族妇女的衣服里。男女在庆典场合都要穿长袍,长袍有很多种,包括宫廷长袍、龙袍、绣袍和常服长袍。

从字义上看,旗袍一般是指旗手(男女均可)所穿的长袍,但只有八旗女子所穿的长袍与后世的旗袍有关,而作为礼服使用的长袍,如长袍、绣袍等,习惯上不归入“旗袍”之列。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来看,满族女性是被禁止模仿汉族女性服饰时尚的。到清末,也有汉族妇女模仿满族服饰。满汉女装风格的悄然交融,让双方服饰的差异越来越小,成为旗袍风靡全国的前奏。

晚清时,旗女所穿的长袍宽大宽大,线条挺拔硬朗,长度至脚踝。“元宝领”应用广泛。领高盖住脸颊,触及耳朵。袍上绣有各种图案,领、袖、翻领、领有多个宽滚边。咸丰、同治年间,镶卷达到了顶峰,有的甚至整件衣服都镶卷了花边,以至于几乎很难辨认出原来的材质。女袍、袍的装饰达到了顶峰。此时,清朝正试图挽救自己的危亡。清朝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师,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出大量留学生留学。在中国,学生最早出现了西式学生衣帽礼服的输入,为评判美提供了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了社会着装观念的改变。以后旗袍演变成一种融合中西风格的新样式,其受西方影响的变化可以说是开端。

民国旗袍

1911辛亥革命的突然爆发,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扫清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抛开了传统苛刻的礼教观念和风化观念,解除了服饰制度上等级森严的各种橘子。服装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转型已经水到渠成,旗袍也因此卸下了传统的沉重包袱。旧式的旗袍被抛弃,新旗袍在乱世开始成型。

此时时尚中心早已从苏州、扬州转移到上海。上海也是女性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家竞相创办女子学校,掀起了女权运动的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风气,清理了服饰化妆上的陈规陋习,趋向简洁,色彩上力求典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旗袍最初是以背心的形式出现的,长到脚背,加在短外套上。后来长马甲改成了无袖款式,成了新旗袍的雏形。据说最先走红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的第一个俑。当时,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和时尚的先锋,甚至是打扮成女学生的名人和时尚人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时期。这时改良后的旗袍在结构上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体。旗袍虽脱胎于清朝的女子长袍,但又不同于旧制,成为中国现代女性的标准着装,吸收了中西服饰。

旗袍起源于旗手的长袍,而北京是旗手居住人数最多的地方,所以直到清末民初,旗袍都属于京派文化。清代旗手的袍服有男袍和女袍,但因为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起源于旗手的袍服。清初的旗女袍,比较细长紧身,袖子窄,样式简单,到了清末,已经变得宽大复杂。辛亥革命后,大部分旗人放弃长袍,改穿长衣长裤,所以20世纪10穿旗袍的人很少,20世纪20年代才略有恢复。丁哥之后,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的主要地点是上海。

清末旗女的袍子与民国旗袍主要有三个区别:

1.旗女袍宽而直,不露身;民国时旗袍开衩收腰,显示体态或女性曲线。

2.旗女的袍里有裤子,开叉处可见绣花裤腿;民国时旗袍里面有内衣和丝袜,开叉处露腿。

3.旗女袍的面料多为厚重的锦缎或其他提花面料,装饰繁琐;民国时期旗袍面料较轻,印花布增多,装饰更简单。

正是这三个不同点,让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长袍变成了可以和西洋裙比肩的新品种。袍服是大衣,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身份表达等。),它们的审美意义是传统意蕴。裙子,法国的长袍或英国的连体裙,与中国长袍有着相似的强调功能的历史和传统,但展示女性的身体曲线也是其悠久的传统之一。现代裙子强化了这一特征,从含蓄、理想化、局部表现到暴露、性感、全身表现。就现代西式礼服中女性体态微妙变化的所有这些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穿旗袍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一位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于一个身材好的女人来说,不穿旗袍真是一大损失!”

[编辑此段落]

旗袍的形成过程

民国旗袍的特点,符合西方服装的审美,不是偶然的。那个时候,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糅的大都市,是最有资格的发源地。现在我们可能很难找到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仍然可以断言,海派长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大胆一点,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的旗袍,或者说意味深长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眼里,旗袍一词引起的联想或形象,就是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1920年代的旗袍,依旧宽大挺拔;与秦朝流行的倒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倒大”的形状。但是肩部、胸部甚至腰部都呈现出合体的趋势。张爱玲说:“最早发展起来的旗袍是严谨的,冷冷的,方方正正的,带有清教徒的风格。”如果这位善于观察和描写时尚的女作家指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萌芽”,那么“冷峻古板”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现代女装最辉煌的时期。此时的旗袍身材修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性着装轮廓相吻合。此时的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袍的局限,完全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全新服装样式。首先有“逃学”的说法。旗袍的部分是西化的,在领和袖外采用西式处理,如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兰袖等。,或者左右翻领的双翻领。这些改革虽然没有被广泛采用,但却显示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自由,旗袍的原有程序已经没有遵循的必要。旗袍与西式大衣的结合也是“独派”的一大特色,使旗袍进入国际服装大家庭,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搭配。用现在的话说,已经“国际化、现代化”了。30年代后期,“改良旗袍”再次出现。旗袍的裁剪方式和结构更西化,胸腰省的旗袍使用更适合。同时出现肩缝和袖子,使肩膀和腋窝贴合。也有人做更柔软的垫肩,称为“美肩”。这说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切肩为特征的旧理想角度。这些裁员和结构调整是在上海进行的。上海鸿翔公司后人金泰俊先生对此坚信不疑。虽然他没有亲身经历整个过程,但是上世纪40年代在鸿翔工作的时候,他可以从大师那里得到很多关于它的信息。此时的旗袍已经成熟定型,未来的旗袍再也无法跳出上世纪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胖瘦、装饰上做一些改变。全世界女性都喜爱的旗袍,是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典型。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是模仿海派旗袍的。当时的上海是亚洲时尚的中心,也是交际花的天堂。

定义更宽泛,但实际上基本形式更确定。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叉的变化。因为裙子的位置是女性时尚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30年代的欧洲,女装的摆线总是很低,而腰围却很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色,也是区别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1920年代的影响,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到1938,旗袍已经很长了。尤其是1934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非常流行。这说明海派旗袍和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一件带有中国特色的连衣裙(或者在面料、细节或装饰上展示的)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没有翻领、领子或开衩的旗袍。

[编辑此段落]

旗袍的穿着特点

特性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具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特征:开衩或半开衩的形式,领扣,侧衩,单片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众多特征中的一个,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须的。

京派和海派旗袍代表了艺术和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的特点是吸收西方艺术,创新、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的风格有官派的风格,内敛简洁。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逐渐趋于稳定。旗袍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女装。经典相对稳定,时尚千变万化。但服装设计师往往会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之一。

旗袍是现代中国女性的传统时尚,不是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过去的沧桑,也有崭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欣赏性比较高,所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虽然现代穿旗袍的女性少了,但是现代旗袍很多地方仍然保持了传统的韵味,同时体现了时尚之美,所以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旗袍风格分类

旗袍的款式很多,有如意门襟、琵琶门襟、斜门襟、双门襟等。有高领、低领和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狭缝中有高狭缝和低狭缝;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双旗袍,单旗袍。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型和翻领造型的变化。

袖型主要款式有:宽袖型、窄袖型、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翻领的款式主要有圆翻领、直翻领、方翻领、琵琶翻领等。

圆排扣旗袍连衣裙——前面的线条圆润流畅;

直排扣旗袍连衣裙——身材丰满、圆脸的女性适合这种款式,可以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排扣旗袍连衣裙——前面部分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适应不同的脸型。

琵琶翻领旗袍裙-

除此之外,还有双圆搭旗袍、双搭旗袍等款式。

衣领

普通领、企鹅领、凤仙花领、无领领、滴水领、竹领、马蹄领。

木材组织

旗袍是由布、丝、锦等制成的。目前有绢绉、绢纺、电纺、杭罗等真丝面料。

颜色

常见的红色旗袍,色彩艳丽,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满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集中体现了东方女性含蓄典雅的魅力。

模式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有织锦,有双鱼、富贵花、梅花等中国传统图案,也有用中国水墨画技法描绘花卉图案的手绘旗袍。

制造

1.切割

(1)确定布的正反面——将布的正面叠放在里面,背面画粉线,浅色布不要用深色的颜料粉;

(2)确定面料的折叠线——由于旗袍的前后中心没有接缝,所以在排料时可以将面料的单边对折,直到足够肥大。

(3)确定服装面料的图案方向,使衣片、袖片和领片上的图案方向一致;

(4)在裁剪丝绒面料时,注意使每一片毛绒落向同一个方向,以免产生色差;

(5)裁剪时,应在轮廓线上加适当的接缝和贴边。缝制普通拉链,缝份需要1.5cm,隐形拉链,缝份需要1cm,包边和嵌边的缝份也不同。

(6)检查面料裁片和衬里裁片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右翻领(有或没有错误的剪裁)

缝纫

(1)零件图

(2)侧缝附有拉绳

(3)拉绳连接到内边缘

(4)缝纫

[编辑此段落]

旗袍奇装奇服

现在的旗袍虽改为满族妇女的长袍(或称“旗服”、“旗服”),但不是旗服;你我之间没有关系,我与你之间也没有关系。旗袍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时尚,体现了西方的审美,采用了西方的剪裁。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

为了便于区分和理解,以下也是对旗装“特点”的概述:

特点:多采用直线,衣身宽松,两侧开叉,胸部腰围接近礼服尺寸比例;存在

【晚清女性】

晚清妇女

袖口领口有很多卷饰。

颜色:黄色是皇室的专属色,禁止人们使用。旗帜色彩丰富复杂,所用材料多样,所以喜欢使用高对比度的颜色。

圆盘滚边设计:在领口、袖头、褶裥处加入几条鲜艳的蕾丝或彩色的牙齿。因为旗装是一种平面礼服,所以滚筒就成了除了面料之外唯一的设计空间,所以多滚筒才好看。清末时兴“十八嵌”(即十八花边嵌)。

图案:清代旗袍图案多以写生为主,龙狮出兽,凤鹤飞禽,梅花,竹菊,八珍,八仙,人生幸福等都是常用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