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是创新型人才,人才来源于教育。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是智力的高级体现。它具有思维新颖独特、想象力丰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统一的特点。对于中学生来说,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发展和创造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思维活跃,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性智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素质。
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可以改变过去传授知识和解决“万有引力是什么”问题的做法,从培养思维能力和思想教育入手,确定教学目的,用科学史把两者统一起来。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人类历史上对太阳系的认识(日心说和地心说)。
(2)牛顿之前,科学家在发现万有引力之前都做了些什么(重点是第谷的观测和开普勒三定律)。
(3)牛顿的新贡献(展示了从三大定律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过程)。
因为它展示了重要物理规律发现的全过程,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了过去“苹果落地”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一时“灵感论”;同时受到科学家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启发,提高思维能力素质。
2.巧设习题,开拓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习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1)一题多解:用不同的物理规律或数学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思维更加流畅。
比如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 s位移24m,后4s位移60m。求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和初速度。
解决方案1:基本公式法
1t 4s内的位移:s1=v0t+at2。
第二个4 s的位移:S2 =[2v0t+a(2t)2]—(v0t+at2)= v0t+at2。
代入t=4s,s1=24 m,s2=60 m,则解为:a=2.25 m/s2,v0 = 1.5m/s。
解2:如果物体在8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即4号末)的瞬时速度,那么v4= m/s=v0+4a。
如果物体前4 s的平均速度等于第2s末的瞬时速度,那么v2= m/s=v0+2a。
将以上两个公式结合起来,可以得到以下结果:a=2.25 m/s2,v0 = 1.5m/s。
(2)一题多变:对题目进行开发和修改,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使一题成为多题,逐步延伸和扩展,可以有效调动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使思维灵活。
比如下图,上表面粗糙,质量为m的小车B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滑块A(可以看作质点)从小车左端以水平速度v0冲上小车。已知A和B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u。
请问:如果滑块A能停在小车B上,它们一起运动的速度是多少?滑块A在小车B上滑动的距离是多少?
通过改变设置问题的条件,设置问题的方式可以改变如下:
①如果要防止滑块A滑出轿厢B,轿厢B的长度L至少是多少?
②当小车B的长度L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的动能损失最大?
(3)若小车B的长度为L,滑块A的初速度v0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滑块A滑出小车B?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因为学生在设计实验的时候,必须用脑中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知识,考虑使用哪些仪器,如何组装,如何操作。学生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所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操作能力后,老师给学生一个设计题目,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让大家一起讨论分析,选出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思维能力的集中表现,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