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是现代儿童教育的创始人。事实上,他的“生活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在我的理解中,是一种辩证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所谓“活的教育”,狭义上是书面教育(死的教育)的对立面。众所周知,教科书是死的。老师必须根据课本的内容来教,而学生需要根据课本来学。但是,人是活的,所以教学的方式应该是活的,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应该是活的。所以,“活教育”其实并不意味着抛弃课本另辟蹊径,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这显然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
其实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陈鹤琴先生认为,“生活教育”的课程是让孩子通过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以及个人观察来获得经验和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抛弃教科书,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拓展。比如生活教育的课程类型,其实叫“五指活动”,即:儿童文学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艺术活动。
“活教育”强调在做中学,在做中学,在做中进步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比如学生好动、好奇、喜欢成功、被表扬、喜欢模仿,然后迎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贯穿教学。陈鹤琴先生认为《自然与大社会》是活教材,所以总体来说是一种非常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的务实的教育方法。
说白了,现在的教育缺乏很多务实的内容,很多走上社会的人都觉得在学校学的东西很难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活教育”充分体现了“活”字,让学生尽可能地用手、眼、口、鼻去感受,用脑去思考。这是一种对真实事物的接触和思考,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