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个问题的思考:教育的五个阶段
如果让我自己来分期教育,我肯定先说最简单的一个: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另一个版本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阶段。如果再高级一点,就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
我说三个版本,第一个和第二个大家都知道,没有道理。
相对于1题中的知识点,我的第三版并没有突出教育的对象——人的改变,只是考虑了对已有知识的贡献,教育的目的是改变人。
与知识点相比,我的第三版与知识点的相似之处在于,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的。
(1)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连续学习,直到第二年当医生,我从来没有反思过。我总是处于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留学后进入反思认知阶段,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永远写不出论文。
成为教师后,我将自己的五问反思融入学业评价,试图构建一个发展性的学业评价方案。同时针对我和很多同学学不会的问题,开发了学习心理学这门课程。随着一轮迭代升级,我进入了兴趣驱动的积累阶段,也是目前的积累阶段。所以我今天给你们展示的是我在那里积累的。
需要说明的是,从我开始反思开始,我的心态就已经升级了,因为我不断的审视和修正自己的三观,才不会一直那么傻。
(2)其他相关知识
这个知识点和五题反思报告有关。1题答案是遗传学习;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反思性认知;第四题和第五题是探索性整合,但五题反思是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整合,而不是围绕一个具体问题。
如果你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继续写五个问题,那就是兴趣驱动的积累,迟早你会成为专家。感觉自己现在是五问反思报告和五问评价的专家了。因为我自己写了差不多200篇,复习了2000篇。没有人能有这个尺寸。
当然,在写五个问题的过程中,我的心态也在升级,因为我看待世界和思考的方式在改变。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写一篇五题反思报告,可以打通教育的各个阶段,最终让我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天啊,我怎么这么厉害,能把背弯了!
这个知识点与隐性知识的表现形式有关。在继承学习阶段,我所学的知识都是外显的。但在反思性认知阶段,很多知识是隐性的,但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关于自己的知识。
这些知识往往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实践是发现不了的。如果你不反思,即使别人显化了它们,明确地告诉你,你也不会认为那是一片知识,而你只是自己看不见而已。所以我认为反思性认知和显性隐性知识是一回事。
(1)解释现象
为什么中小学的学习那么枯燥?因为这个阶段以遗传学习为主,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忽视了反思和探究,兴趣驱动和心智提升根本不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患上「空心病」?因为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这些人只是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利益驱动,所以他们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几乎不再去寻找。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唠叨?因为没有看对方的反应,没有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需要传达,是否有效传达。这是没有反思认知造成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高分低能?因为没有和周围的人比较,没有反思做人做事的方式是否合适。这也是没有反思认知造成的。
为什么我们的原始创新这么少?因为大家都只学一个专业,不喜欢读书,知识范围很窄,知识不能很远的迁移,探索性的融合是谈不上的,所以所谓的创新多是小打小闹。因为我觉得创新是探索性融合的结果。这样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国家要搞“四创”,为什么西浦要提倡融合教育。
(2)优化决策
回顾我接受的这么多年的教育,大部分时间我只是处于继承性学习的阶段,反思性认知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这真是后知后觉。所以,以后如果有“不用写五题反思报告”的想法冒出来,要及时刹车,避免回到继承性学习阶段。
同时需要刹车的想法,以及“所有医生都已经很厉害了”“看了那么多书,这个人真厉害”。所有这些观念都把教育仅仅看作是继承学习的一个阶段,所以坚决摒弃。
不再和人争论“读书是愚蠢的”这个话题,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在强调,教育不仅仅是读书(遗传学习),还有更高的层次,比如反思性认知、兴趣驱动的积累、心智模式的升级。
另外,我把五题反思报告整合到了学业评价中,这是一种探索性的整合,已经获奖并尝到了甜头。今后要继续将五问反思报告融入到其他领域,如教师培训评估、企业员工培训评估、研究生培养等。
其实我开设的《学习心理学》这门课,也是一门探索性的整合,是相关理论与反思性学习的整合,是知识获取与知识应用的整合,是高中理论与民间大师实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我整合了西浦创造的思想,让老师和学生创造个体之间认知差异和个体内部认知差异的知识,这是教师经验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当然,核心还是学生的“学不会”与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的融合。
以后要多涉猎,多尝试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让创新有套路。我觉得落实这个想法的方法就是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正常的问题来问自己。这个可以整合到其他领域吗?或者说,我该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