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到处都有什么风俗和好玩的活动?
二月二民间传说元代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间活动的记载更多了。人们也称这一天为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燕京岁时年谱》说:“二月二日......今天人们呼唤龙抬头。日食时吃饼的叫龙麟饼,吃面的叫龙须面。别在闺房里缝了,免得伤了龙的眼。”这个时候不仅女人要吃饼和面,女人也不能操作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了民国时期当地二月二的民俗,称:“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早上用扁担敲梁,就是敲龙头,表示龙刺落地,盖近休克期。农民早餐吃的是粗米粉做的糕点和馒头。所以女人天天给孩子剃头,掩盖了龙抬头的意思。”这是辽宁的民俗。早上要用长杆敲房梁,叫醒龙。同时,我也做一些面食吃。二月二龙抬头作为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已经基本淡出了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但也要认识到“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比如古人对龙的崇拜,古代天文学对“龙抬头”的唯物解释,仍然有研究价值。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传统节日之一,称为“龙抬头”,又称“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各人剃头。旧时淮安有句话叫“人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该理发了。二月二日,龙抬头,是个吉利的日子。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二月二刮胡子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凡子剃头”也是这个道理。为了吉利,在理发中间加了“龙”字,称为“剃龙头”,以区别于其他时间的理发,也有女生选择这一天打耳洞。另外,家长选择这一天送孩子去读书。二月二,家家接女儿。旧社会,正月里,新娘不回来,媳妇不出户,正月里没房。同时还有一种迷信说法是“嫁出去的女儿正月不能看父母的灯,父母的灯害死公公”,所以正月嫁出去的女儿是不允许回父母家的。一个多月了,姑娘想妈妈,妈妈也想她,所以2月2日,不仅是正月,也是个吉利的日子,于是各家都带着女儿回了父母家。二月二日,据房梁说,蝎子和蛤蜊无处藏身。这一天,农历新年祭祀剩下的蜡烛被点燃,照亮横梁和墙壁,以驱逐害虫。另外,这一天,孩子们用筷子把瓢敲干,说:“二月二,敲瓢叉,九只老鼠瞎。”用筷子敲小酒杯,说“二月二,敲小酒杯,十窝老鼠空”驱赶老鼠,杀死老鼠。用白纸写一个“二月二日,虫蚁直上地面”的清单,其中“虫蚁直上地面”要倒过来,然后贴在桌子或床腿上,避开虫蚁。“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蓝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蓝灰画大小不一的圆圈,象征大圆遇上小圆,祈求丰收,是另一种民俗。2月2日,一些人在除夕吃锅巴,妇女被禁止使用针线活。据说龙抬头的时候会被缝伤眼睛。2月2日,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为“土地生日”。为了给土地公“暖寿”,一些地方有举行“土地会”的习俗:家家集资为土地神祝寿,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放鞭炮,建国后逐渐淡化。& lt/SPAN>。& lt/p & gt;二月二是山东省汶上县春节后的重大节日,尤其是汶上县南站镇。这一天,也是举世闻名的土地庙骡马大会。远在新疆、内蒙的牲畜都在提前赶着开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资交流会。这一天天亮后,日出前,我习惯把仓库围起来,就是用草木灰围出一个像粮库一样的图形,中间放上粮食,用砖压着,表示今年粮食丰收,希望有个好收成。把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着“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蜻蜓都会死在一堆”。据说即使孩子在墙根玩耍,也不会伤害孩子。还有炒豆(这种炒豆被当地人称为“煮豆”,也叫“蝎子爪”。其中,煮豆是指黑豆、黄豆或花生,一般是煮熟或油炸,也称煮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西北、山东等北方一些地区都有吃炒豆角的习俗,预示着每年春天的开始。)习惯,提前几天用调料泡黄豆,晾干,当天炒,见面就换。也是用糖炒的,但是主料是黄豆。孩子们到了家里,就念叨着流行的一句话“二月二,蝎子爪(炒黄豆),大妈大妈给”,豆角(炒黄豆)成了接待的主打产品。人们吃豆子赶二月二的土地庙会,游玩,购物,交流,看戏等等。学生到校,热火朝天,教室成了豆子的小展场,笑着品尝,看谁的手艺好。这一天不允许喝烧小牛(面粉做的汤),尤其是家里有龙的时候。据说怕桂圆烧焦的人活不长,所以这一天只能吃面条和饺子。饺子馅是用从农田里挖来的荠菜和春节肉,调味做成的。在此之前县城就有卖荠菜的。这一天,女人不能在房间里梳头,否则,房间里会有蜻蜓。而且女人一根针一根线都不敢动,怕伤了龙睛。2月2日以后,农民开始忙于农活。由于北京的二月二日是龙抬头的日子,许多食物都与龙有关。在北京地区,这一天常吃春饼,称为“吃龙麟”,吃的时候配“合菜”更讲究。组合菜是由瘦肉丝与菠菜、豆芽、大蒜和其他蔬菜一起炒制成的。吃的时候,把春饼分成两份,淋上甜面酱,配上大葱,然后夹着组合菜卷成筒状。此外,面条和饺子在中国北方很受欢迎,到处都有一种特殊的说法。比如吃面叫“吃龙须肉”(吉林)、“挑龙头”(河北),吃饺子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压桂圆”(内蒙古)、“吃龙牙”。此外,二月二还有一种食物,叫做“太阳饼”,用来祭拜太阳神。人们有在二月初一祭祀太阳神的习惯,后来土地神的生日也包括在内,改在二月二日,称为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载:“二月初一,城里人把米面做成小饼,一层五个,上面有一寸多高的鸡,叫做孙饼。拜太阳之人,买而献之,三到五。”这种饼是用米粉蒸的,也有人用糯米。鸡是太阳的象征。鸡叫时,太阳升起。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是喜欢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驴打滚”是豆面饼的一种,北京清真小吃。将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上炒好的黄豆,加入红豆馅,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即可食用。由于清朝的大排档制作和现在销售的时候,豆面是边做边撒,就像乡下的毛驴就地打滚,上面盖着黄土,所以得了幽默之名。根据山西省的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日,龙抬头。这是山西的一个受欢迎的节日。在山西,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理发,而在农村,他们剃光头以摆脱过去的厄运,迎接来年的繁荣。一般来说,在农村,二月二,我们总是改善我们的食物,吃饺子,麻花和煎饼。青龙节的由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魂过后,大地复苏,阳气升起。山西民间谚语有句话叫“二月二,龙抬头”。津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所以禁止去河边和井边挑水,以免带回龙蛋。在河边、井边行走、劳作时,十分注意安静,尽量不发出任何声响,以免惊扰青龙,毁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这一天在山西北部,“乾隆”盛行。早上太阳还没升起,家家都提着茶壶,去河边或井边打水。按照今年几条龙控水的计算,在茶壶里放几个铜钱或者硬币。抽完水,他边走边往家里洒了一路水,把剩下的水和钱都倒进水缸里,乾隆就被带回家了,意思是一年发财。吸引乾隆的时候不要说话,以免把乾隆吓跑。在晋西北的一些地方,乾隆选了一棵大树或者一块大石头,撒上灰线。用红线系一枚铜币,先把铜币放在灰色线圈里,用手拉回家,用容器盖上。山西省东南部,摇钱龙用厨房灰,撒上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口一直到厨房,绕着水箱。俗话说:“惊蛰之后,百虫死。”在青龙节期间,许多驱赶毒品的活动在民间很受欢迎。《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震,天师咒悬,防虫毒。”早上人起床,避免说“起床”二字,怕所有的毒虫也会有反应。晋南民间传说喜欢煮满静汤,洒满墙壁缝隙、墙角、炕席底、床下,称为“禁虫”。还有的召集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的头上,在院子里洒米汤,意思是驱散瘟疫。人家的门周围都是石灰。晋东南民间画了一个药葫芦,里面有蛇、蝎子、蜈蚣、蜻蜓、蜘蛛等毒虫。,并贴在墙上,名曰“止诸虫”。还有人用豆子和小麦粉拧成灯的形式,埋在土里,称为“熏蜻蜓”。晋中一带,民间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扁虱不敢上炕”。用石灰在马桶和门上围一条线,这叫消灭瘟疫。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打扫卫生。山西北部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小米面团糊在二郎神吠狗的嘴上。青龙节在山西南部一些地方被称为“花潮”。人们带着酒和食物到郊外,在选定的地方围坐,载歌载舞,尽情饮酒,这也被称为“春游”和“郊游”。晋东南习惯用糯米粉做煎饼,向妇女表示哀悼。晋中地区的孩子习惯放风筝。有的县讲究这一天打灰坑,祭拜土地神。山西北部人喜欢吃面条和粉条,叫做挑龙味。还有吃蛋糕糊狼嘴,吃梨救火弄脏。吕梁地区喜欢吃煎饼,叫“揭龙皮”。晋南那天一定要吃麻花和痱子,叫“咬龙骨”。晋西北讲究青龙节,闹了不少社火和秧歌,盛况酷似外地的元宵。青龙节,陕北人讲究灶神前吃枣山。一家几个人把枣山切成几块,一人一份,上面三块小费给父母享用。芮城和合的青龙节,有一个延续千年以上的古会,堪称奇俗。据说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至今已有1800多年。也叫“三社典”,纪念东岳皇帝黄治水有功。在这一天,村民们狂欢并展示他们家中最珍贵的宝物。民间也称之为“明宝会”,意思是取宝可以辟邪避灾,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届时,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女性将演唱传统民歌,男性将扮演粗犷有力的神灵、地方武将、文官、八仙、世俗之神等。,或骑马、骑牛、抬杆;或者赤身裸体,腰缠野布;或土布裤衩,背上有铡草机、冰刀、粗檩、石磨,大有男子气概。当地外号叫“呵呵二拍”。社火的氛围是由锣鼓构成,渲染出来的。打击方法简单原始,俗称“留锣鼓”。传统节目包括玩狮子、跑旱船、踩高跷、载人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开始,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泰山庙旧址结束。以前,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就结束了。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角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初,来阆会的人都买大黄梨带回家孝敬老人,所以“二月二”庙会又叫“黄梨会”。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人们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二月二,河北省,农村有早早摘龙蛋的习俗。天亮前,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井里打水。据说二月二号井里会有龙蛋,他可以把龙蛋摘回家,以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2月2日在福建福州,福州人吃咸粥而不是糖粥。咸粥是用糯米、芹菜、葱、蒜、虾、牡蛎、肉丝做成的咸粥。咸粥是二月二煮的,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很少有鸡鸭鱼肉。只有在春节前,才有必要和可能采购,为除夕和正月准备足够的“粮草”(因为正月期间,很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很难在市场上买到合适的粮食)。储存了近一个月的食物都吃光了,吃不完的食物也快烂了。2月2日,节俭的主妇把第一个月没吃的食物全部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粥,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免得浪费。2月2日之后,普通人开始靠面包和水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月二煮咸粥的习俗。由于二月二来源于清理和烹饪正月里剩下的食物,有些人有余粮就做,没有就不做。这也是二月二不如“敖九节”热闹规范的原因。但二月二毕竟发扬了福州人不奢不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贵州黔东南的“京桥”是黔东南苗族地区(台江、凯里、黄平等地)最热闹的节日,在农历二月初二。“京桥”这一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穿上盛装,前往“京桥”。孩子们穿着新衣服,胸前挂着装有鸡蛋的网袋,这一天被苗族人称为“儿童节”。在祭拜桥桥的宴席中,如果遇到路人,第一次踏上桥桥,被认为是吉祥的。桥主要是不停的吃,用热腾腾的桌子招待你,送鸡蛋和糯米。“桥”分别放在田野、沟渠或人行道上,也铺在人行道上,方便行人行走、休息,修身养性,以求昌盛。架设的桥梁以家庭为单位;宗族群众;全村架设的公桥有三种。“敬桥”以家庭为单位,各有各的专用“桥”供祭祀。不能随意崇拜某个“桥”。要尊重桥,必须先建桥。凡是苗族妇女,婚后不孕,生下女孩无男孩或男孩无女孩,都可以请巫师验字。如果确定她需要建一座桥来讨孩子,她可以建一座桥。“桥”的材质大小取决于架设的地点,包括杉木方、木板、石头、木凳。“桥”是一个鬼师傅建的,他献上一尺二寸布(黑白),一元二角,五斤大米,三尾鱼,三个鸭蛋或一只鸭子作为祭品。仪式中,巫师念了一句“祝福语”请求诸神保佑,早日把孩子送到家人身边,让家里满门抄斩,等等。“桥”架设完毕,祭祀完毕,“架桥”仪式结束。从现在开始,每隔二月的第二天,就会有一次祭祀。如果三年内生了孩子,在生完孩子的第三年要举行“圆桥”以示感谢。之后还会不断有牺牲。举行这种仪式时,祭品比“桥”里用的要贵:如果“桥”里用鸡蛋,这时就用鸭子,在“桥”里用一头猪,以示感谢。三年内不生孩子,就继续“敬桥”,直到有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