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填海造地的利弊?
填海造地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
荷兰围垦的后遗症:破坏地下水位;许多自然植物和动物急剧减少。
荷兰退耕还海计划(将中国10%的现有农田变成沼泽、湖泊和海洋)
最近,沿海发达地区掀起了填海造地的热潮。如天津临港工业区一期20平方公里填海工程的环境影响已通过国家工程院专家评估,填海一期工程已正式启动。这个填海造地工程最终将填海造地5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填海造地扩建工程。一期工程位于塘沽海河入海口南侧滩涂区,西侧以海防路为界,北侧以海河入海口南支导线为界。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4公里,填海面积20平方公里,形成可利用土地面积6.5平方公里。再比如广东的珠江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填海造地近2万公顷,广州番禺区80%的土地是历代填海造地。
填海造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但在这股热潮的背后,我们应该冷静思考。我们做得对吗?不可否认,我们填海造地的目的很明确:追求产值和利润的增长,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如果不认可或不承认环境本身的价值,采取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了?我们对后代负责吗?
不合理填海带来的生态负面影响主要包括:
1.填海造地带来赤潮。填海造地使海水的潮差变小,潮汐的冲刷能力下降,港内纳潮能力降低,海水自净能力也减弱,导致水质恶化。此外,填海造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污染物多,特别是各种污水直接排海,大大增加了海水富营养化的可能性,从而大大增加了引发赤潮的概率,给沿海海水养殖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2、引发洪水。1994年夏天,华南地区发生了200年一遇的大洪水,但气象专家表示降水量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填海造地堵塞了一些入海河流,影响了泄洪。同时,洪水造成的内涝使更多的地表水渗入地下,填海造地堵塞了一些天然出路,从而导致当地地下水位上升。近年来,广州和深圳发现了许多。
3.破坏大量红树林。红树林被称为“海洋森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它们的生态系统有许多功能,如沉泥淤塞、加速土地形成过程、净化海洋、防止赤潮、清新空气、绿化环境等等。它们还能为鱼类、无脊椎动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地、觅食和繁殖场所,因此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被称为鱼、虾、蟹等。近40年来,我国红树林面积从4.83万公顷锐减到1.51.000公顷,其中大部分毁于填海造地。红树林资源的减少带来了沿海生态环境的恶化,沿海土地侵蚀日益严重,台风风暴潮损失加剧,近海珍珠养殖业整体衰退,滩涂对虾养殖爆发,森林面积和近海渔业资源减少,等等。
4.它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合理的填海造地破坏了海岸自然景观环境和海洋生物链,导致海洋生物锐减,引发社会经济问题。许多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填海造地活动而改变,严重破坏了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被破坏,物种减少。比如北海填海,海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加,浅滩消失,海岸自然性降低,生物生态环境破坏,海洋渔获量减少,物种也减少很多。近日,香港最高法院驳回了湾仔地区的填海造地工程,理由是该地区帆船、渡轮频繁,是香港的自然景观,应该受到保护。
不合理填海造成的恶果,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显现。舟山市地处长江、甬江、钱塘江交汇处,海水常年浑浊,航道淤积日益严重。近年来,在舟山开发建设过程中,一些见诸报端的重大填海工程,如普陀东港开发区工程、刘恒小果巨人填海工程、渔浪填海工程等,大量采用移山填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岛屿间潮流的速度和方向及相关水文条件,人为加剧了海道的淤积。此外,众所周知,舟山群岛属于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但近年来渔业资源急剧下降,原因之一是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舟山群岛的每个礁滩都是鱼类重要的洄游栖息地。海平面以下的地形地貌一旦被改变或破坏,将直接影响鱼类的栖息地,破坏鱼类的洄游规律。大面积填海造地,对于海洋洄游鱼类来说,就像一只飞来飞去的信鸽,因为磁场的变化而无法回到栖息地。
广东省汕头港的航道由于其内湾多年来的填海造地而逐渐淤塞。20世纪50-80年代,汕头湾被围近70平方公里,导致纳潮量从1956年的2.96亿立方米税减少到80年代的150万立方米,造成湾口外航道水流明显减缓、淤积。后来又修建了一条外部导流堤,花了不少钱,但效果还是不大。由于航道深度的限制,万吨级海船近年来不得不在湾口外寻找广澳湾作为新的深水港。
全新世海侵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厦门湾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复式海湾,以杜东湾为主干,有马祖湾、杏林湾和吴彤湾,总面积135多平方公里。虽然厦门湾主航道快速淤积的原因之一是近50年来龙江河来沙增加了3.5倍,河口浅滩东移,但50年代初修建的高集海堤大大削弱了厦门湾的潮汐力。杏林湾填海后,海域面积减少近一半,纳潮量减少45%,导致1974-1993鼓浪屿南北主航道年均淤积30cm。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合理的填海造地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看似是一条“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发展道路,却严重忽视了我们环境和海洋生态的安全。近年来,我们所处的陆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但破坏我们身边生态的事件却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无非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尽管有关部门年复一年地喊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但他们仍然热衷于做对生态环境有害的“事业”。
如何看待填海造地,如何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国外有很多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在我们的邻居韩国,有一个巨大的填海工程——新万金工程。这一填海工程计划在韩国西部海岸群山与福安之间的海湾修建一条33公里长的堤坝,将建设28300公顷良田,储存1.1.8万公顷淡水湖泊,年产粮食654.38+0.4万吨。这个兴趣非凡的项目被赋予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名字,叫做“新万金事业”。顾名思义,新万金项目,无论其规模和预期效益如何,都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填海造地单一项目之一。但是这个工程拦截了两条入海河流,对大自然的巨大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
新万金项目自动化至今已有12年,期间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卢武铉四位总统领导的政府共投入超过1万亿韩元(1美元约合1180韩元)。随着工程总量过半,伴随而来的是政治叹息和民间抗议。世界三大环保组织之一“地球之友”国际总部主席纳巴鲁也赶到首尔,要求暂停新万金项目。韩国政府对新万金项目的意见也有分歧。环境部和海洋与渔业部出示了黄牌,而农业和林业部坚持绿灯放行。
许多国家都可以填海造地。这种项目有利有弊。受益者,土地增产,增加谷物和小米;害人者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孰轻孰重难以抉择。韩国的新万金填海造地,就是在这样的利弊中,分分合合了10多年。最近,南韩首尔的行政法院接受了环保团体的投诉,并裁定新万金填海工程暂停。于是,投入巨资修复的长堤等烂尾工程,面临着发展生产还是保护环境的新选择。韩国农林部长金永进因不满法院停止该项目的判决而辞职。在多次挽留失败后,卢武铉总统批准了他的辞呈。一项填海造地工程迫使政府高级官员辞职,这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反映了人们对利用自然的不同想法。生产与环保、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抉择,将伴随着新万金项目引起的争论。法院的最终判决不一定代表真理的归属,但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将是永恒的主题。
填海造地最成功的例子是荷兰。他们数百年来填海造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是从海里“取”来的,这是公认的人类战胜自然的壮举。然而,荷兰政府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项宏大的计划:将填海造地恢复为原始湿地。农业部在1990制定的“自然政策计划”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用30年的时间恢复国家的自然,也可以称之为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一政策是为了保护因填海影响而急剧减少的动植物,通过恢复过去的景观,为普通人的生活增添美丽的风景。规划中的“生态走廊”是恢复过去的湿地和水边链,建立一个南北长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带”。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地带回原来的地方?原因之一是近年来围海造地的后遗症不断出现,如圩田盐碱化、海岸侵蚀、物种减少等...这些原因促使荷兰政府下定决心恢复湿地,努力探索与水共存的新途径。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单纯经济增长的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GDP增长的硬道理是错误的,只要经济增长了,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事实证明,没有教育,没有文化,没有政治,没有社会。以牺牲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来换取一时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就会陷入失序和危机。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保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经济增长应考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我们不应反对填海造地,但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和盲目填海,我们不能忽视对海洋和陆地环境的保护。如果我们以牺牲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代价来努力发展和繁荣当地经济,那无异于杀鹅取卵,饮鸩止渴,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