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高跷的行业代表。

说起苦高跷在甘肃乃至全国的名气,离不开一大批高跷爱好者的努力。鞠崇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巨崇绍1991从苦水中学退休后,一直在默默挖掘整理苦水高跷的资料。他认为,明朝洪武时期,来苦水的移民增多。每年春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都以唱歌和玩社火的方式表达他们当地的文化产品,而高跷是玩社火中最重要的一种。一开始苦水街的高跷大概只有两三尺。经过数百年的竞争,苦水街的高跷已经达到了3.5米到4米,村民称之为张耳高跷。

鞠崇绍老人在“二月二”社火表演中两次邀请数百名摄影、摄像人员受难,通过他们的镜头记录高跷表演者的细节,刊登在国内外媒体和杂志上,极大地促进了高跷的宣传。苦水街高跷表演艺术不仅是前人传承下来的民间绝活,更是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瑰宝。在苦水街,这种表演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女生)接受,并参与其中。

据苦水街道村支书甘培生介绍,苦水街道会踩高跷的有上百人,一些初高中学生才是真正的带头人。每一个踩高跷的高手都是从小练到大,先踩小高跷,再练四五尺的中高跷,十六七岁再练八尺到二尺的高跷。甘培生告诉记者,要练好踩高跷这门绝活,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其次,从踩高跷的练习中,要掌握“扎高跷得当,沉着稳健,不慌不忙,胆大谨慎,步伐稳健,站得高看得远”的方法。

虽然苦水街不乏高跷接班人,但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它的发展。“高跷艺术资料的发掘整理、表演者的意外保险、表演道具和服装、表演训练场地,单靠民间力量显然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希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鞠崇绍老人说。苗弥补了的不足。王继生不到1.5米的身高,迈着小“步”,慢慢移动1.8米的高跷,小心翼翼地保持身体平衡。

王继生,9岁,甘肃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五年级学生。他练习踩高跷已经4年了。

踩着高跷,王继生有点得意:“看到别人比我矮,周围的景色会更清晰。”

“六岁开始练七八十厘米高的高跷。他脑子好,反应快,身体素质好。他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王继生的师父苗宝山称赞他的弟子。

2006年,永登苦水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3岁的苗宝山是高跷的三名省级传承人之一,他告诉记者:“高跷高达3.5米,超过了一座建筑物的高度。加上人的身高,身高可以达到5米。虽然很有观赏性,但是一寸高一寸险,表演者必须大胆谨慎。”

2005年初夏的一个早晨,王继生第一次站在高跷上。王继生说:“当时我腿脚无力,抖得很厉害,根本不敢往前走。除了害怕,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几年,王继生因为练高跷吃了不少苦头。他的母亲唐说,苦水街上的高跷高0.7-3.5米,每根约有拳头大小。表演时,脚要用绳子固定在高跷顶端的踏板上,脚踝和膝盖要绑紧。“绳子没系好,腿会被磨出血,看着就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