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不败之花》原创|主题|欣赏|总结
作者简介马甲(1910-),满族著名作家,原名白永丰,笔名白晓光、马甲。他出生于1910辽宁省新民县弓江堡子村的药先生家庭。1925在新民县文慧中学就读,1928考入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其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白晓光”为笔名在《沈阳平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诗歌《秋之歌》,迈出了文学创作的第一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只身流亡北平,过着失业和极度困苦的生活。但他坚持写作,写出了《寒夜之火》等中篇小说,并于1935年夏天在清华校园加入左联,走上革命道路。此后,在党和左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主编《文学导报》、《文风》、《黎明》等文艺刊物。“七七事变”后,1938到达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同年加入八路军文工团。他曾在雁门关外与樊婷游击队打过游击战,在克兰山脚下做过群众工作,在华北战场经历过十几次战斗。1941年加入中国。后在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文艺创作,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成为其创作过程的转折点,并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延安滹沱河流域》等短篇小说和散文。1946年,他和妻子沈巍回到东北根据地,参加北满农村的土改工作,当过工作队长、区委书记,写出了著名的中篇小说《江山村十日》,立即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被冯雪峰称为“炭画”。1950年出版《不败之花》,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这部中篇小说已被翻译成日语、蒙古语、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1951年随志愿军去朝鲜采访,后来写了小说《在祖国的东方》。1955年去盖县体验生活;65438年至0958年,全家迁到新民县兴隆公社,在那里深入生活,写出了小说《红果》。文革期间,他和其他作家一样,吃过苦。“文革”后,他写了两部代表作,著名的自传体小说《北国物语》和《血映关山——中国火的故事》,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好评。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新生的光辉》《过甸子梁》《散文集》《祖国河山》《友谊随笔》(与沈巍合写)和《马家散文集》。曾任东北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现任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辽宁延安文艺学会会长。
1946年5月,在东科尔沁中旗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在五彩万年青和野菊花的无敌世界里,四辆胶皮车离开通辽,向宇瞻县进发。车上30多位同志,都是延安的革命干部,将根据党的指示去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随着四平沦陷,他们不得不绕道宇瞻去哈尔滨。领导这些干部的是老红军出身的曹团长和沈阳人民副团长王耀东。他们身经百战,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他们领导的干部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都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同志。现在,他们看着美丽的草原,谈论着他们未来的工作。他们感到轻松愉快,但他们对前方宇瞻县的情况不熟悉,感到有些不安。因为最近蒋介石派人到内蒙,勾结地主武装,密谋反革命叛乱。大车来到西拉木伦河,河水很深。王耀东跳下车,帮助司机把车推过了河。然后,他坐在车上继续讲蒙古达尔罕王把草原卖给张的故事,达尔罕王手下的小武官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以及他带领百姓抵抗,掉进西拉木伦河淹死的悲剧。大家听得入神。随后,与、、赵班长谈了东北十四年沦陷时期的苦难,谈了夕阳和西山。蒙古骑兵向导带领大家来到贾家谷营子营地。王耀东在纳什乌鸡家过夜,一个蒙古老牧羊人,得知这位可怜老人的大儿子随伽达默尔反叛达汗王而死,小儿子投奔* * *当了宇瞻郡的保安。第二天,向导换成了纳什无极,他驾着四辆车,顺风走了三十里,来到了草原深处。大家都在欣赏草原的景色,一场雨把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泥泞,下雨,路极难走,拉车的大绿骡子竟然恐惧地倒在地上。曹团长和王副团长只好下车,踩着泥,冒着雨。他们凭着“不怕天上有尖刀”的精神和毅力,走了几十里路,来到了小桔河屯。每个人都睡了一夜好觉。第二天早上,他们热情地告别了纳什无极,约定再见,踏上了前往宇瞻县城的旅程。然而,当他们询问一位来自县城的村民时,他们意识到宇瞻县的一名保安已经叛逃。每个人都很惊讶,四辆车都停了下来。曹上校从那位老乡那里了解到,叛变的保安人员有三十多人,为首的是,他说收到了国民党的授权书。为了查明真相,王耀东带领警卫员杨德清和另外两名战士,带着大枪,到前方一片土埂下埋伏,观察警卫员所在的三家子村的敌情。然而,杨德清一发现五六个敌人,就开了一枪,把他们吓跑了,所以王耀东不得不把他们引回来。曹团长听了大家对敌情的分析后,立即让大家迅速占领前方700米的沙坨子。经过紧张的冲击,王耀东首先在敌人之前占领了沙坨子,并向对面的敌人开火。当所有队员都隐藏在沙丘后面时,曹上校通过望远镜看到敌人的骑兵从对面的沙丘后面过来,击中了马冲。于是他下令开枪,跑在最前面的敌人应声倒下,跟在后面的两个敌兵负伤折回,击退了敌人的第一次冲锋。这时,保安队里有人走到沙山底下,向这边喊,要求不要开枪,不要误会。曹团长等人分析了形势,决定派班长赵去谈判,了解敌情。但治安队耍阴谋,向赵班长开枪,赵班长只好在战友掩护下跑回沙坨子。很快,治安队又赶到了沙坨子。曹上校告诉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当敌人的马跑进有效射程时,他一声令下,五支长枪同时开火,把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正在这时,沈无忌带人来送饭了。原来,曹上校走后不久,蒙古老人听到枪声,断定曹上校与反动派交火,于是出发准备做饭。当下曹大佐顾不上吃饭,问无极到县的路线,又派班长赵骑马进城与孙县联络。班长赵骑马出了不远处,治安队派了十三四个人追。由于曹上校等人的配合,他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在这里,曹上校和看到沙岗子上的保安不到10人,决定组织突击队去抢沙岗子这个制高点。王耀东自告奋勇担任由五支长枪和五名警卫组成的突击队队长,勇敢地冲向沙岗子。他命令两个人从左右两个方向进攻,最后攻占了沙岗子,红旗插在了最高的地方。然而,在最后一刻,王耀东不幸中弹,在距离沙钢山顶20米处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当场埋葬了王耀东的遗体,每个人都感到悲伤。每个人都想到了他的品格和高尚的品格,而杨德清哭得最多。曹团长带领大家离开沙岗,向县城跑去,却迷了路,走了一夜,还是走回原来的地方。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他们来到县,找到了县长孙。每个人都非常高兴。第二天,曹上校带领大家出发去参加开幕式。途中遇到了沈无忌当保安的小儿子巴扎布。他和韩宝瑜一起在保安三中队,但他没有跟随韩宝瑜加入国民党。他还留在* * * *的队伍里,今天是来保护曹上校的。他们真诚地交谈着,来到了草原的尽头。他们即将登车去哈尔滨,却忘不了草原上不败的花。
作品赏析《不败之花》是马甲最好的小说之一,是根据真实故事写成的。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派出大批干部到东北开展革命斗争,巩固革命成果。马甲和妻子沈伟等人于1946年5月从延安出发,经张家口、承德、赤峰、通辽前往哈尔滨。但他们到了通辽后,才知道四平已经沦陷,要去北满必须经过科尔沁草原。他们与曹志学团长、王耀东副团长等同行在草原上经过三家子村时,与一名国民党造反派发生战斗,王耀东副团长鲜血淋漓,壮烈牺牲。革命者的悲壮事迹深深感染了目睹烈士风采的作者。他怀着充分的敬意和* * *写了这部小说。因此,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曹团长、王耀东和纳什无极,都写得栩栩如生,非常可爱。尤其是王耀东的形象尤为鲜明。他是一位有着长期革命经历的老干部,但他朴实、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同志和自己的警卫员要严格,但要爱护。我舍不得穿新衣服,却给了有困难的同志。他爱恨分明,阶级觉悟极高,痛恨一切反动派,却对苦难的人民关怀备至;对于一心* * * *的纳什无极,他是如此的关心和喜爱。对革命和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和乐观;我对我的祖国和美丽的家乡充满了深深的爱和坚定不移的爱。在与叛军的斗争中,他是如此冷静、勇敢、果断,指挥自如。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他,坚持承担起突击队指挥官的任务。他知道这项任务危险而艰巨,但他责无旁贷。他的上述行为很普通,但是很伟大;他是现实生活中的王耀东,是所有离退休老干部的形象,也是作家马甲本人的写照。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让人敬佩和爱戴。小说中的蒙古族老人纳什·乌吉也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他有着蒙古族牧民淳朴刚毅的性格。杨德清戏弄了他的好狗,烧了他的马草,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但当他得知眼前的队伍是* * *,是一个帮助贫困蒙古族牧民寻求解放的队伍的干部时,他立刻满心欢喜,为他们提供方便,为他们带路,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送饭,表现出他纯真善良的天性和强烈的爱恨情仇。小说中纳什无极与老干部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关怀,体现了蒙汉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关系,体现了我们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这也是这支老干部队伍最终能够顺利通过大草原的原因。至于小说中的曹团长和林岫形象,也是比较有特色和成功的。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洒脱自然的质朴美。作家用诗情画意的笔法和脱俗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东科尔沁大草原的独特风光:“五月底,蒙古草原上到处都是无敌的花。这是东科尔沁中旗的大草原,一望无际。晴朗的天空,天空湛蓝湛蓝,连一片云彩也没有。燕子在天空飞翔,大雁在歌唱。地面是全新的绿色和嫩草色。草丛中,蓝色的万年青、粉色的牵牛花、小猫眼花、素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风一吹,一簇簇五花野草都在低头,车轮尖尖的,狼尾巴草都挑起了小旗。”小说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这种美好的境界。一望无际、宽敞美丽的蒙古草原,花草形态各异,生机勃勃,顿时让读者放松,甚至陷入无尽的遐想。作者让他描述的悲剧故事就诞生在这些不败的花丛中。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不时描写相同但不同的草原风光和风俗。甚至在王耀东担负起突击队指挥官的任务,准备冲向敌人的时候,作者也通过他深情的眼睛观察到了草原的美丽:“王耀东说到这里,抬起头,情不自禁地向沙坨子下面望去。四周是平坦广阔的草原。雨后的绿,嫩的是真的绿。尖尖的草尖,肥肥的叶子,粗壮的草树捧着红花、黄花、蓝花。他对这些花多稀罕啊!”这是一首花的颂歌。这朵不败之花当然有独特的意义。它象征着革命者的不朽和无止境的革命,但它也显示了草原的独特特征。它以小说中描写的草原牧民的生活和刚毅朴实的性格,表现了小说强烈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