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具体计划是什么?
前言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基本进入小康社会、建设中西部强县、由县建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循环经济基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县“十一五”规划将以“强、生态、和谐”为指导,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先导规划,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政府的行动纲领。
一.现状和形势
对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审查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县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全县经济进入了改革发展以来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55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2亿元,年均增长约16%。第一产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增加值从2000年的6.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7.68亿元,年均增长4.7%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6543.8+0.2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9.7亿元,年均增长30.5%。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8.8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6543.8+0.4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654.38+0.03%。2004年,我县在全国县域经济中的排名从2006年的751上升到434,三年间全国排名上升了317。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中排名147(统计样本为1388个县),全省排名第五,成为经济总量最高、发展态势最好的太原直属县。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主导产业得到有效提升。“十五”以来,农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5.1%下降到2004年的14.8%,下降了1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40.2%上升到2004年的57.1%,增幅为1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波动调整中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34.7%上升到2002年的36.3%,2004年下降到28.1%。从整体上看,我县第三产业结构已由2000年的25.1.40.2: 34.7变为2004年的14.8: 57.6: 28.1,工业发展重心向第二产业集中,第二产业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迅速,农业增长方式得到改善,农业市场结构不断优化。粮食和农作物良种率超过95%,种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县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100余个,其中23个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养殖户、社区养殖和畜禽“寄养家庭”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县年出栏生猪25万头、肉牛3万头、奶牛6000头,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葡萄果产业实现了由劣到优的大规模转型,以“一江两路”为重点的优质葡萄果发展迅速,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三晋第一生态沟”白石沟普丰山庄已形成省会知名的集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十五”期间,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我县发展壮大了清徐庄园、泰森牧业等一批从事农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20个。其中,龙头企业14家,中介组织5家,专业市场2家,其他组织20家。山西水塔老陈醋集团已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最大的食醋生产企业,形成了“市场主导、基地主导、基地与农户联动”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是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十五”以来,我县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33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85.3亿元,年均增长2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00年的6543809.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1.2亿元,年均增长27.8%。“十五”期间,我县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保持在55%至65%之间。煤焦和铸造行业是我县的经济支柱,也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群。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它们已成为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集团。梅津、耿阳、东升、应县、亚新、袁钢6家机焦企业已全部投产并发挥作用,全县焦炭设计生产能力达到700多万吨。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改变了焦化行业“唯焦化”的现象。煤气净化项目、焦油深加工项目、化工回收项目相继开工,煤焦油产业链不断延伸,资源利用率和效益提高,煤焦油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桐乡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镁集团。全县金属镁实际产能达到65438+万吨。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纺织、新材料、建材等产业蓬勃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格局在全省走在前列。
五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十五”以来,全县投入城乡建设资金5亿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市政工程方面,县道硬化率达到96%,市政路网总长47.75438+0 km。日供水能力达到1.01.000吨,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0%,全县燃气用户3900户,液化气用户31.000户,储气罐容量2万多立方米。全县集中供热能力达到654.38+0万平方米,全县20%的居民纳入集中供热范围,实际总供热面积达到78.8万平方米。交通方面,* * *投资3.05亿元改造道路480.8公里,村村通工程完成156个村170公里建设。全县货运量达到898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60088万吨,开通县乡客运专线29条,完成旅客发送量863万人次。环境改善:拆除、重铺高标准便道2.89万平方米,更换青石板路缘石5830米,安装路灯821套;完成东湖围石坝、截污、东湖引水工程及周边绿化工程,全县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5000吨。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化覆盖率18.3%,城市绿地率15.6%,人均绿地7.62平方米。村镇建设:徐沟镇已完成金川路及北街改造、金河中学建设、东南广场住宅小区建设。东峪镇完成了全乡主街辅路拓宽改造工程、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千亩节水示范园、高速公路沿线林带等生态示范工程。逢蒙镇完成了刘晓路建设工程和食品工业园规划。旺达乡建起了农民医院。截至目前,徐沟、逢蒙、东裕已进入国家级小城镇行列。
六是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十五”期间,社会事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市场稳步增长,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43.8+0亿元以上。在科技事业方面,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到大力推广。科技兴县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县投入1373万元,实施国家、省、市、县科技项目180余项。建成了4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个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5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采取科技下乡、科技中介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方法,举办各类培训班786期;培训人数6.8万人,科技普及率逐年提高。教育方面,全县高、中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基本达到100%,初中生巩固率、普及率达到98%以上。全县初中毕业学生比例达到80%,基本完成了“十五”期间制定的各项任务。文化事业方面,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县逐步形成了以新闻、广播、休闲娱乐、文物为先导的文化产业基本格局;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乡镇文化馆都有不同程度的建设。文化卫生事业方面,卫生改革和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传染病防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十五”期间,清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但如果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清徐,认真反思,就会发现清徐县还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工业增长模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依赖性强、农业现代化投入不足、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使得清徐县的整体优势无法更好的发挥。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全球各类工业能源处于供应紧张格局,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生产的资源消耗与资源限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工业发展已经到了资源承载约束的战略转折点。我国资源保护水平和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管理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约束的矛盾。“十一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依法淘汰落后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形式。世界经济在趋向融合的同时,也在以一些地区为核心不断趋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新的竞争形态。经济圈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明确定位,强化作用,将其纳入经济圈发展体系,是“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是区域专业化程度提高,区域产业优势分工凸显。从国际上看,国际贸易优势产业分工格局日益清晰。国内经济发展也伴随着区域经济专业化的进程,突出表现为基于优势和资源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同的经济社会因素,特别是资源禀赋和能力基础,决定了不同地区需要重点发展产业。
四是社会事业成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经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社会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资源,构成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经济增长是社会在人力、文化、科技等方面综合支撑的结果。社会事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激励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决定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五是我省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新能源基地建设迫在眉睫。我省多年形成的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运行质量相对较低,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十一五”期间,我省将以新能源基地经济发展为重点,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体系,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能源基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强、生态、和谐”蓝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强县”战略,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打造经济对社会事业的反哺。强化社会事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协调发展,营造“创业在清徐、生活在清徐、发展在清徐”的良好氛围,进入中西部百强县,具备撤县建市条件,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清徐的强大,代表了清徐通过建设山西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努力成为中西部强县,支撑大太原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清徐的强大,要求我县成为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试验田。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聚产业资源,增强产业链耦合度,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减少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培育优势产业,增强根植性的目标。清徐的强大要求我县强化政府服务效能,塑造创业氛围,大力发展社会支持平台,加强“创业在清徐”的环境建设,实现清徐县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清代表了我县建设循环经济,改造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人居环境,构筑太原生态屏障的发展理念。生态清洁要求我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稳定当前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升级进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树立生态意识,向环境要效益,增强清洁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清徐要求我县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为目标,以生态保护、绿化建设和水环境建设为重点,带动清徐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居在清徐”的环境建设,为聚集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和谐廉洁徐代表了我县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思想。和谐清徐要求我县成为山西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沿。也要求我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经济反哺社会的管理机制,努力营造“发展在清徐”的环境,构建政府服务机制发展下的社会支持平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建设山西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目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动力,基本实现小康,具备撤县建市的全部条件,进入中西部强县行列。
(2)具体目标
从经济总量上看,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在经济结构上,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第三产业实现稳定增长;在环境管理方面,循环经济得到广泛应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降低,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改善。到201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15.7%;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年均增长19%;乡镇企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增长18.8%;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10%;外贸出口供应总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年均增长9%。
在社会发展方面,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科技事业显著增强,研发经费持续增加;教育全面发展,人均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文化事业全面提升,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卫生事业有序推进,卫生人力资源进一步充实,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县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经济发展支撑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8%,人均生活用电量达到342.2千瓦时,全县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10790万千瓦时;低保标准达到300元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享受符合参保条件的城市低保户人数;每万人医生数达到13人;每万人大学生人数达到237人;高考升学率提高到66.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四。主要任务
(一)扩大对外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可持续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构筑鲜明的实力优势,是清徐县“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1,主动承接太原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积极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同时输出能源和原材料,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抓住太原将完成中心区重污染企业搬迁的机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实现太原和环渤海经济圈优先转移的能源化工产业的承接、转产、升级和转型。
在能源行业,继续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基础能源产业,优化煤炭生产技术结构,建设大型矿井,联合改造一批小矿井,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同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优化煤炭生产布局,严格控制总量,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加强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煤炭产能新增400万吨。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重点发展以电厂和燃气开发利用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加快煤矸石和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泰森牧业等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处理集约化养殖场污染控制问题,做好沼气资源化利用。
化工方面,要抓住全球石油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给煤化工带来的机遇。同时,化学工业作为对能源资源依赖性强、污染大的产业,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加快发展以煤化工为基础的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甲醇-烯烃”产业链、“煤焦化-焦油深加工”产业链、“煤气-甲醇-合成氨-尿素联产甲醇和二甲醚”产业链。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化工,大力发展深加工和精细化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乙炔化工、化肥、焦油回收加工等特色煤化工产业。特别要重视焦油深加工、醇醚燃料、煤制油项目的研发和建设。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化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积极发展太原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配套产业,积极发展镁加工和精密铸造产业。优化外贸结构,合理控制焦炭、镁等一次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和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其他深加工产品出口。发挥我县金属镁制造优势,延伸产业链,形成紧密的太原、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圈;充分发挥清徐资源、铸造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精密铸造产业。
镁加工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将清徐打造成为太原信息产业的紧密配套圈;我县镁加工业努力拓展和延伸“焦炉煤气-硅铁-原生镁-镁合金-深加工-还原渣制水泥-余热发电”和“煤矸石-电-硅铁-镁”的产业链,重点发展镁合金板材、棒材、带材和手机外壳、方向盘等镁合金铸件。同时,要抓住国家材料绿色战略的发展机遇,按照“加大R&D创新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注重综合利用,扩大市场应用”的思路,大力提高失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精密铸造行业,大力发展汽车铸件、精密小型铸件、特种铸件(含不锈钢铸件)、轻金属合金铸件等高档铸件;控制中低档产品的发展,鼓励其提高质量,实现企业的经济规模化和清洁生产;加强铸造企业与外加工企业的联合重组,加快提高铸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传统铸造企业实现生产转型、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与国内外主机企业直接对接。打造太原及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支撑基地;逐步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市场信息中心,增设销售网点。
3、主动接受太原市场的辐射,积极发展食品加工和建材工业。立足自身农业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重点培育发展食品加工业,巩固当前副食品供应基地县的地位;积极适应大太原经济圈城市建设市场加快发展的趋势,引导和加快建材产业发展,打造大太原经济圈建材制造中心和流通中心。
食品加工业方面,为适应太原市消费结构达到小康消费阶段的发展机遇,重点发展醋、葡萄、乳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在发挥传统品牌优势的同时,要注重新产品的开发,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奶业扶持,建立健全从养殖、饲料、防疫、治疗到收奶的一整套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恒达牧业奶业产业化项目,建立健全从养殖、饲料、防疫、治疗到收奶的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流通领域的一整套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全县奶业快速发展。加快农业结构和产品质量优化调整,大力推进水塔老陈醋和泰森肉牛产业化项目建设。
在建材行业方面,为满足太原市不断扩大的城市建设市场的需求,我们将重点发展城市建设行业和家居行业,以促进我县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散热器行业发展积累的销售网络,大力发展建材行业;充分消化利用煤化工循环经济系统和金属镁制造循环经济系统的产出产品,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发展建材工业;大力发展家居建材批发市场,培育配套物流业,增强建材家居产业发展活力。
4.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产业水平。立足产业特色和优势,继续加强与友好县(市)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磁性材料生产、纳米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扩大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强化我县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
在生物制药产业方面,按照“依托品牌、整合资源、引进技术、做强园区”的要求,在清泉湖开发区设立“生物谷”,逐步形成生物产业集聚区。配合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性的重大项目,加快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建立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生物产业发展主体的作用,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尽快实现产业化。鼓励生物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金融信贷,引进外资、政府金融支持和资本市场风险投资,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解决生物产业发展资金问题。争取省和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重大生物工程建设。
新材料产业方面,按照“强化R&D和创新,提升产品档次,注重综合利用,拓展市场应用”的要求,重点推进纳米材料、新型建材和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强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材料产业化领导小组,加强对新材料产业化项目的统一管理和指导。结合机构改革,建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要求的科技管理体系,完善产业化项目管理,进一步简化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认定审批程序,努力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风险投资机制,提供股权资本,重点支持产品市场前景好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降低创业壁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资金,帮助推荐优势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实施直接融资。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政府基金,重点支持“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专”企业,以贷款、贴息、入股等形式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和外资加强对新材料产业的投资。
(2)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请访问。com/kcnews_detail.asp获取以下内容?Id=38523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