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阅读、写作和研究,培养“自留地”

首先,扎根成长,从认识一个团队开始。

2065438+2008年春天,我有幸加入了由王老师发起的“讲述者”教师专业发展。在这个高能的团队里,一群勤奋、有思想、热爱叙事的老师一直走在读书写作的路上。在他们的影响和鼓励下,我成功地开始了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成长之路。小组阅读时,王银仿老师推荐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经典著作《终身成长》。书中重点讲述了成长思维模式,教会了我如何获得终身成长的能力,让我相信只有成长才能成为更好的老师。王红梅老师带领我们解读这位不可思议的少年的大脑。在书中,我学会了如何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如何开发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四年时间,我从一篇800字的叙事文章逐渐挑战到1500字的教育叙事,用教育叙事叙述教育。四年来,我坚持用自己对成长的激情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力,用自己对阅读和写作的积累引领学生提升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像我一样热爱写作,热爱成长;四年来,怀着一颗不断成长的心,我严格要求自己,以每年不少于5万字的阅读写作目标锤炼自己,让这份发自内心的成长需求成为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二、追光成长,让职业发展有“名”可循。

2022年3月,我有幸入选兰山区第二期“三才”项目候选人。“三才”称号对我来说,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也是我成长道路上一份温暖而及时的鼓励。

2022年5月2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我不再以教师培训负责人的名义参加培训,而是第一次以“三工候选人”的名义正式参加培训活动。我非常兴奋。我把每一次专家讲课都录了下来,生怕培训的时候漏了一句。在为期一天半的读写研主题培训活动中,我组织学校“三”考生、2021和2020届新教师、项目骨干教师、读写研团队骨干成员、申请读写研的领导按时参加学习,同时按照三位专家的主题指导,不断查找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给自己的职业规划一个“名”让其有法可依。

三、特别成长,打开一扇“读写研究”的窗口。

本次阅读、写作、研究专题培训分为三个主题:提高教师阅读能力、表达教学经验、研究教育课题。三个精准的培训课程,打开了我“读、写、研”的一个窗口,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读、写、研的关系,更加明确了读、写、研发展的N种可能。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吴欣欣教授作了主题为“提高教师阅读能力:路径与策略”的专题报告。吴教授从为什么要做专业阅读、什么是专业阅读、如何做专业阅读三个方面对专业阅读做了详细的分析。至于专业阅读,她建议大家读“苦读”的书,追求深入理解,刻意对话。只有干巴巴的钓鱼阅读,才能触碰到深水源,让专业阅读促进专业发展。

对研究感兴趣的人是幸福的。江苏省特级教师、专职高级教师、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冯卫东作了主题为“把“好课”做成好作品——基于案例谈论文写作教学”的报告。冯院长从一个案例中找到了类比,指出写作是一种强制阅读的方式,是一种建构。要写好,就要把思想实验付诸实践,教得精彩,知行合一的实践才是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如果能说出一个、两个、三个问题,开始写的时候可能会得八九十。教育部国家培训计划首批专家、广东省中小学名师研修班主持人、深圳市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员吴向东做了“如何成为研究型教师——谈研究方法与策略”的专题报告,详细阐述了教师常用的三种研究方法,为我在选题上打开了思路和视角,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四,坚定成长,深化“自留地”的专业化发展。

三次专家培训主题鲜明,策略得当,让我对阅读、写作和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脉络,也让我对阅读和写作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

1.在专业发展的“自留地”播下读书的种子。坚持每天读书,每天至少读书一小时,认真践行区“五个一”行动,坚持每月阅读1-2本书,用别人的智慧助推自己,自觉主动提高阅读训练能力,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在专业发展的“私人情节”中浇灌叙事之花。每周继续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教育叙事,用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认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让写作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3.赶上专业发展的“自留地”里的“科研肥”。继续投身教学实践,积极探索课题研究,经常阅读课题研究书籍,多参加课题研究培训,用三年的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让课题研究来源于并服务于教育。

成长是一种信仰,是蝴蝶在阳光下褪去绿色翅膀的骄傲和满足。只有长大了,才能做一个光明的自我建设者,才能发出生命中最美的光。希望自己能在三年的培训学习中,向着“成名”迈进,跟着光走,流下每一滴汗水,在读书、写作、研究的道路上,耕耘专业成长的“私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