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是什么意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体”就是根本的意思。

“使用”是指具体措施。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20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学,“西学”是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商学、教育学、对外贸易、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主张采取造枪、修铁路、开矿、铺电线等自然科技、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中抗议书》中说“中国以伦理、宗教为原,以国家富强之术为辅”。这个想法首次被揭示。后来西方人用各种方式表达。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楠溪富佐在《世界公报》上发表了《省时》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在《史静大学开学一折》一书中再次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向西方议会学习,90年代以后,他们进一步批判洋务派从基础学习的思想,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制。张之洞于1898年5月发表《劝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变法。一些外国人,如赫德和蒂莫西·理查德,也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主张这一论点。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至今仍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上,洋务派先后打造了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局等晚清中国第一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从事商业活动,但其管理者甚至管理制度仍模仿政府,高层管理者大多也是官商,可谓中国利用西方的缩影。这些企业在中国早期工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