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发现身边的历史》怎么写?请发范文!关于山东
十二年的流浪
文革最后一张照片。
1968深秋,北方的风已经凉了。女人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窗外孤独的落叶,似乎和弥漫的空气一样凄凉。她又一次把目光转向她手里拿着的照片。那是一张黑白制服照片,照片上一个男人脱下帽子,手里拿着一条武装带和一把盒子枪。整洁朴素的国民党中校制服勾勒出吴颖挺拔的身材,但她的眼神却是温柔的,甚至是谦和的。
女人叹了口气,最后划了根火柴,点燃了最后一张照片。随着火焰的迅速吞噬,关于男人的一切,连同那段浩瀚而激情的历史,都随着这张照片烟消云散了。
而这整个过程被我奶奶看到了。她才三十出头。一个女人是她妈妈,烧照片的时候专门叫她给她爸爸最后看一眼。
“那时候虽然我父亲已经去世好几年了,周围的邻居也没人知道我们曾经是国民党,但是文革的时候我们还是很害怕,所以所有关于我父亲的遗物当时都被我母亲毁掉了。”我奶奶对我说。
正是因为出生在这样一个国民党中校的家庭,我奶奶才流浪了十二年。
乱世中形成的家庭
我奶奶告诉我,她妈妈是东北满族,是清朝的蓝旗人。她是八旗中地位最低的贵族,在晚清乱世的时候,生计也只是勉强维持。后来,我认识了她的父亲,照片上的国民党人中校,并在动乱中组建了家庭。
“我父亲是张学良东北军下辖的国民党五十一军的一员,但张学良并不直接指挥这支军队,而是由余学忠长期担任司令员。至于他属于哪个总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虽然是中校,但没有直接参加前线战争,因为他的职务是军械师,只负责在后方造武器。”奶奶说。
51军从成立开始就在很多地方打过仗,所以外婆家也作为军人家庭随着父亲的军队四处迁移。“我妈告诉我,在我出生之前,我们一家人去过北平,安徽枣庄,河南蚌埠和许昌等地。从东北部,我对此无能为力。”
船上的大声哭喊
1938年9月,是日军肆意侵华,国内战火纷飞的紧张时刻。国民党第五十一军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继续作战。前线士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后方人员积极配合物资补给。“军械师的父亲虽然在后方,但也要时刻跟着部队走。”
因为条件艰苦,渡河时没有军用船只,所以我奶奶父亲的部队只能租私人船只,也就是普通的民用渡船。全民不分官职,同舟共济,可谓荣辱与共。就在大家都在忍受饥饿和疲惫的时候,一连串的婴儿啼哭声瞬间打破了路上的寂静,冲走了大家的疲惫。叫声很大,隔壁船上的人纷纷欢呼起来,连舵手都忍不住回头看。在那个年代,一个健康婴儿的诞生带给人们的震撼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人们围着婴儿,好像她有一些模糊但坚定的希望,他们一直都有。
我奶奶就是在这样颠簸狭窄的小屋里出生的,开始了她十二年的流浪。
当时后方部队在湖北。
幸运在不幸的路上
所谓不幸,就是我奶奶从出生开始,就被迫跟着部队到处走。好在意味着她毕竟被当成了军人家庭,每次转移过程部队都有统一安排,不同于一般人的逃亡;另外,父亲不用上前线打仗,一家人基本可以待在一起。这是我奶奶认为最大的幸运。
在食物供应方面,有军队发放的“金元券”,类似于现在的纸币。每次你去一个县或村庄,你可以用这张优惠券在当地购买食物。虽然食物不算丰富,但据我奶奶说,基本能维持温饱。“那时候杂粮多,玉米、大豆等;主食比较少,比如小麦。虽然是中校,但我们家每个人都很珍惜粮食。”服装供应方面,主要是自己准备。“印象中我妈缝的棉织品基本不冻。”
在住房和交通方面我更幸运。即使你在路上,也很少能持续超过一天。每天晚上,部队总会有地方落脚。可见当时的组织工作还是比较从容和到位的。外婆的印象基本上是不通宵的。无论是急宿还是暂住,部队基本都是借用地主和有钱人多余的房子来住,不会打扰普通百姓。只有少数人在山里的时候会住民房。正因为如此,住宿环境一般都能得到保证,能达到遮风挡雨的基本条件。
交通工具上,由于地形原因,走水路多的话一般可以租到各种大小的渡船。陆地这边,远的人会租当地的民用马车赶时间,近的人自己走。所有的行李都需要自己提,但我奶奶因为当时年纪小,大部分重行李都是父母兄弟拿的,所以没有太大负担。“但是行李毕竟太重了,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扔掉一批,大多是行李箱、被褥、衣服,很多现在想更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都在一次次的丢弃中丢失了。现在想想,还是有些遗憾。”
从出生到解放前夕,我奶奶随我父亲的军队四处迁移。短的一两个月再走,长的可以更稳定的待一两年。“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生病了连最基本的药品都找不到,奔波的过程也很累,但是不饿不冻,住的地方也比很多人好,路上还有父母兄弟姐妹照顾。现在想想真的很幸运。”我奶奶回忆这段奔涌的历史时,虽然感慨万千,但始终不忘感恩,不忘想起那些比她更艰难的人。
“黄蚂蚁和黑蚂蚁不打架。”
当地县有政府办的地方正规学校,当时叫完全小学。祖母的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无论他去哪里,无论他呆的时间是否很短,他都坚持把祖母送到这些小学。
据她回忆,当时就读的学校设备比较齐全。教室在平房里,有课桌和黑板,教室四周的中心区域是操场和升旗台。当然,当时升旗了,学生们要唱一首类似于现在少先队歌的《童子军》歌,并向国旗敬礼。学生多为本地人子女,老奶奶算转学生。学校也有统一的备用课本供学生使用。教师是政府派出的。
当时的主要课程是语文、算术、唱歌、体育、绘画。“语文主要学课本,也做课堂笔记,有练习正楷和小楷的书法课。那时候毛笔和墨水都很珍贵,要在学校统一购买。我们每天放学都把墨水盒带回家,第二天再拿回学校,怕它不见了或者坏了。语文老师很严肃。批改作文和日记时,他不仅要用红笔把不合适的或写得好的部分仔细勾画出来,还要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讲解。”
当时除了语文占教学比重较大外,其他四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辅修科目,不太受重视。当时也有考试制度,满分100分。“我的算术一直处于及格边缘,但我的语文从未低于95分。”我奶奶笑着对我说:“尤其是我的作文,一直受到老师的表扬。只有一次跑题,老师很生气,让我把手伸出来。但他毕竟是个温柔的人,平时也很照顾学生,所以不愿意打我;板子虽然很高很有气势,但是落在手掌上就变得很轻了。”
至于绘画,规定主题是绘画,老师酌情打分,通常以风景、动物等为主题。绘本和绘画用的红蓝铅笔在当时都是奢侈品。许多学生反复使用这些书,即使写完一英寸,他们也不愿意扔掉他们的铅笔。虽然没有人教我们,但是大家都主动去珍惜所有的资料。
“有趣的是音乐。那时候我们都是唱儿歌,就像画画课一样,完全不涉及政治领域。音乐老师对我们也很有耐心,一句一句的教我们唱歌,比如‘黄蚁黑蚁不打’,我们的热情很高。”
艰苦旅途中的温暖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部队已在陕南白河县流水店驻扎近一年,后转战安康县城。1947年,部队来到汉中宝成县,解放前转移到陈家瑛。
“我的父亲,作为一名军械师,非常熟练。各种武器保养遇到困难都要向他请教。每当他为抗战搬家,就和工人一起搬工具,到了下一个地方,就可以重新开工。人有工具,时刻为一线做好后勤工作。每当我选房子的时候,父亲总是把好房子让给别人。”
“在难得的闲暇日子里,父亲也很愿意和我们在一起。他是一个温和的人,话不多,但他总是让人感到亲切,爱我们。他会让我们排好队,给我们兄妹剪指甲。他轻轻地、耐心地把它们一个个切开。他还写漂亮的书法,教我们读书,给我们讲故事,讲笑话。”
随行的其他军属也很亲切。“我记得我在张寨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她的母亲是一个安静而有教养的人。有一次我打着嗝让她出去上学,她妈妈突然把我拉回来,厉声问我是不是拿了她的毛线。我很生气,也争论过,但是我打嗝了很久,居然不打了。她妈妈问我,‘别打嗝了,好吗?’我生气地点点头,于是她哈哈大笑,摸着我的头说:‘好吧,去上学!’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她的意图。"
在艰难的时候,人的真情总是显得那么珍贵。
艰难抉择后再次出发
1949年夏秋,国民党军队已被击溃。“我父亲的部队要求调到四川,但我母亲一直不愿意离开。我记得很清楚,我妈哭了一夜,她说‘东奔西跑这么多年,居无定所,什么时候才是尽头?不能再往前走了!我不相信* * *制作方能把所有人都杀了!’而我的父亲默默地踱来踱去。"
那时候我外婆家还不知道,这次迁徙四川是部队最后一次迁徙,去四川的大部分家庭后来都飞到了台湾省。经过一夜的挣扎,“父亲屈服了。”于是一家人最终选择了离开部队,留在汉中。当时* * *产党政府对像奶奶这样的国民党家庭的态度是,“愿意留下来等待政府安排的,愿意回老家的可以自行出发,政府提供旅费。”当时是1949年11月,一家人还是选择了出发去老家——东北,希望结束这么多年的漂泊之路。
更困难的迁移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还不完善。再加上外婆家从军人家庭身份变成了普通百姓,部队没有统一的物资供应和住宿安排,所以这次迁移更加困难。
他们每经过一个行政单位,政府都会给他们一张“介绍信”,相当于生活费。你可以用这封信在当地兑换一定数量的纸币,用这些纸币购买你需要的东西,解决住宿等。,售完即止。到下一个行政单位,可以把上一个“介绍信”换成新的“介绍信”,继续前进。
“我们大概50年元旦从汉中出发,* * *生产党政府一路上给我们提供生活保障。当初我们走的是公路,是汉中到宝鸡的必经之路。那时候我们还可以坐便宜的马车。来到秦岭,没有路,只好徒步翻越秦岭。”
那时候的山路并不是我们现在景区的笔直宽阔的山路,而是一条原始的土路。蜿蜒狭窄的道路尘土飞扬,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万丈深渊。就这样,一家人背着行李,走在石子路上,风尘仆仆。
“当时正好是冬天,天气很冷;而且总是没有时间吃住。每次走都要问当地人吃住在哪里。又累又饿,只能忍着。”
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这家人也没有失去乐观。经过留坝县时,奶奶发现那里有一座张亮庙。“我父亲和我们非常感兴趣,当时我们不想要门票,所以我们进去瞻仰了张亮的雕像。出乎我意料的是,寺庙四周翠竹环绕,环境幽静,路上的疲劳感顿时烟消云散!”
“我们又是军人家庭了。”
走了一个多月,一家人来到宝鸡。好不容易找到县政府换来一张“介绍信”,工作人员却说当地最高行政单位是市,他们要去找“宝鸡市政府”,县里无权给他们换。家人又来到市政府,但市政府说他们的信件是县级单位一路互通的,现在宝鸡县应该还是要负责这件事。这样推来推去,让大家疲惫不堪,又没有新的纸币来换取物资,无法前行,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回家的路总是那么艰难而漫长。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情就在这一刻发生了。
“我有一个哥哥,原本跟着我们到处跑,但是中途,我父亲把他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解放前,这所学校是国民党政府专门为其官兵子女开办的,收费全免。解放后,学校大部分师生或返乡,或随部队迁往台湾省。只有几个像我哥一样的学生被地下党发现培养,后来加入了解放军。”
“我们被困在宝鸡的时候也没闲着,四处打听我弟弟的下落。首先,他写信给他以前的学校网站,然后学校通过一系列方式将信交给他已经参军的哥哥。当他从信中得知我们无法继续前进时,他直接写信给他的部队,说明我们的身份;部队还直接致信宝鸡政府。就这样,我们又成了军人家庭,得到了* * *生产方给我们的军人家庭优待。”
在宝鸡分了房,有住的地方;再加上路途很艰难,实在走不动了,一家人最后就停下来了。
遥远的故乡
此时,正是1950的春天。暖意渐渐蔓延。
在随部队南征北战的长途跋涉后,外婆终于结束了近十二年的漂泊之路。
遗憾的是,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但她奶奶从出生开始就因为种种原因再也没有踏上过东北的土地。对她来说,家乡只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想象。
“当年不是从东北出来随军打仗的亲戚,早就不见了;还有那个飞到台湾省的哥哥,就更不好找了。”
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说起这些故事,外婆的表情让我觉得那些早已消散在历史情境中的往事,穿越了时间的苍凉,变得如此真实而清晰。
奶奶叹了口气,但似乎还没有从当年的记忆中恢复过来。
我默默地陪着她,暗自叹息。
文本b-历史感悟:
历史的延续
我奶奶的故事结束了,但我的思绪并没有停止。
当一切都消失了,人类剩下的只是沉重的历史。但是,如果历史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然,历史会被“留下”——时间流逝的每一秒,历史都会自动形成一份拷贝;而这一段历史,只有小心翼翼的保存,小心翼翼的思考,才能完成自身的延续,凸显自身的价值。否则,历史的长河就会枯萎,人类智慧的光芒就会暗淡。
在外婆的故事里,我不断强化细节,忠实记录;我力求每一行字都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不需要添油加醋,也不需要编造不存在的场景来充实记忆的空白。“说你记得的,说你想到的”是我对奶奶的要求。只有真实记录和忠于当事人的记忆,才能避免历史的扭曲,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守护者,才能完成延续历史的第二步——用心思考。
首先我强调尊重历史,不管是伟人的历史还是普通人的历史。伟人的历史当然更有研究价值,但普通人的历史也不容忽视。历史是由所有人的活动构成的,普通人也不例外。外婆家的流浪事迹真的很小很普通,但我不能就这样让他们白辛苦。我不能让他们扎实的事迹被时间淹没,所以我要记录下来。即使是最平凡的事迹也值得我们尊敬。因为正是他们这样的普通家庭和个人在那些年里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以及他们在困难面前的坚韧和顽强,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奶奶的叙述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未能完全统计出抗战期间全国军民的伤亡情况,这不仅令人遗憾和痛心,也有悖于尊重历史的原则。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发现、记录、尊重身边的历史,哪怕是平凡的。
由此,我很容易意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总是紧密相连的。国家一乱,民生必然凋零,奶奶辛苦12年也是必然。现在,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尽管存在这些问题,我们的国家总体上仍在朝着和平与繁荣的方向发展。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坐在舒适的房间里,静静地听奶奶讲故事。国家的命运不仅影响个人,而且时刻肩负着对国家的责任。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要对你的时代负责,这是很多人忽略的。生在乱世,就要接受现实,参军打仗,保家卫国;你得服从命令,到处乱跑。如果你生来就是治天下的,就不能安于现状。相反,你应该珍惜机会,永远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我们无法选择的。
那么,我认为我们应该正视历史。我很高兴看到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出现了“抗日战争前中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字样。没错。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一个政党而贬低甚至抹杀另一个政党的功绩,国民党也不应该忽视生产方的功绩,因为最终抗战胜利的是两党的合作。近年来,中学生开始越来越客观地看待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因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真正从中吸取教训。我奶奶的父亲所属的51军,曾经多次英勇抗日,家族长年奔波,更好地配合前线部队的抗日行动。所以要辩证的看问题,避免片面的误解。这也是忠于历史的重要体现。
另一件让我感动的事,是外婆坚持上学路上的故事。教育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虽然当时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但政府还是尽一切可能让学校继续办下去。各种教学工具的供应和配备已经比较齐全,就连小学也不例外。老师们也很认真,不是因为社会动荡、条件艰苦或者小学课程处理简单马虎,而是一如既往地忠实履行职责。据我奶奶回忆,老师对学生都很耐心很和蔼,对教学和批改作业都很严格。作为学生家长,他们也想尽办法送孩子上学。本地人是这样,奶奶这样的奔波一族也是这样。孩子们很珍惜上学的机会,他们都很理解物资的匮乏。没有人调皮,都在努力学习。各方都在坚持,各方都在努力。无论战局如何紧急,大家始终保持不动,步步为营。这种对教育的坚持真的让我震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成为列强的殖民地,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顽强的民族。
说到这里,外婆家面对困难的坚韧和乐观自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时很多人和他们一样,都有这种所谓的革命乐观主义。而这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乏的。我承认现在的人压力真的很大,我们都有这样或那样困扰我们的事情。然而,还有什么能比战争、饥饿、寒冷、亲人分离和流浪更痛苦呢?我们很难,但至少累了可以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至少饿了可以饱餐一顿。至少我们知道明天不用再走了,至少可以在学校稳定的学习生活。而这些在我们看来很基本甚至无足轻重的东西,在我奶奶眼里是不可想象甚至奢侈的。
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仍然拥有比我们更乐观的态度和更坚强的意志。他们可以在业余时间开个玩笑,他们可以完全敞开心扉去关心他人,他们甚至可以在途中饶有兴趣地参观张亮寺。而我们,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浪漫情怀。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哪怕是为了一个分数,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不禁好奇。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更高的东西,我们把自己绑得比茧还紧,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变得脆弱。我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茧会被过早戳破,总是忽略了茧外的世界其实很精彩。所以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最享受的东西,早就被我们在无形中抛弃了。我为自己感到羞愧,我意识到在艰难中乐观是多么珍贵。听着老人的叙述,我所有自认为能带来巨大压力的烦恼似乎都不那么沉重了,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为什么不抛弃那个不必要的茧呢?其实我们很容易停止抱怨,快乐的生活,感恩生活。
我奶奶最后对我说:“那时候我还小,那种奔波的生活让我有时候觉得很抵触。”每次去新学校,认识新邻居,我都没有做好和他们交朋友的准备,因为我总觉得明天就要走了,我知道我们早晚会分开。终于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和我玩得很开心。有一天晚上,她悄悄地来找我,说她可能明天就要走了。我问她,“我们一起去好吗?”她说,‘我不知道。我当时很难过,不稳定的感觉又袭来了。沉默了很久,我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就不能一起玩了。果然,第二天天不亮,她家就空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
我点点头。我能理解这种感觉。不过,我安慰老人说:“那些事已经成为历史了,你早就可以过安稳日子了。”
是的,那些都是历史。但是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不仅没有忘记,而且会永远记住。无论如何磕磕绊绊,请让脆弱却坚实的历史足迹继续走向无尽的远方。
-我想把这份文件交给我的祖母,感谢她忠实而耐心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