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经济概况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7亿元增长到47.4亿元,年均增长15.5%,比“十五”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5620万元,年均增长28.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53倍,年均增长44.04%;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7亿元,年均增长19.1%。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9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7倍,财政收入增长1.7倍,工业增加值增长1.94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64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1.56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82倍。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2654.38+0.5亿元、33.6亿元、654.38+0.6.9亿元,分别增长4.4%、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4亿元,同比增长37.6%;财政收入达到52938万元,同比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同比增长19.4%;农民人均纯收入5203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18元,同比增长16%。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亿元,同比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同比增长42.9%;财政收入达到6.23亿元,同比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2亿元,同比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11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75元,比上年增长17.6%。武宣县2012年财政收入6.23亿元,同比增加0.94亿元,增长17.68%。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87.29亿元,同比增长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89亿元,同比增长28.0%;财政收入达到6.75亿元,同比增长8.42%;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01亿元和37.25亿元,同比增长0.8%和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8亿元,同比增长9.8%;三次产业比例由27.5:48.4:24.1调整为27.6:47.2:25.2。

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2.5亿元,增长8%,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24.3亿元、441亿元、241亿元,分别增长2%、12%、7.7%。工业总产值1128亿元,增长1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6.9亿元,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9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731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由27.6: 47.2: 25.2调整为26.27: 47.68: 26.05,非税收入占公共预算收入比重降至36.05%,下降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明显优化。解放前,武宣县有铁匠、印刷工、榨糖工、榨油工、制面工、酿酒工、织布工、陶工、石匠、木匠等小作坊。锰矿开采于民国5年(1916)。1950至1957年,县内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了大米加工厂、酱料加工厂和陶器俱乐部。1958至1965扩建建设了县发电厂、自来水厂、县农机厂、县印刷厂、县大米厂、县陶瓷厂、县副食品加工厂、县锰矿、国营武宣农场附属厂等小企业。公社还建立了集体企业,如农具厂和缝纫社。但从1958到1960,工作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浮夸指挥之风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1961年后调整。从1966到1975,国有行业从9个单位增加到17个单位。其中:1970县磷肥厂、县电池厂建成投产。1971年新增县水泥厂、铜矿、构件厂、制药厂、萨诺厂等企业。1974新建县糖厂和县氮肥厂。1979年,武宣县糖厂生产正常,工业总产值27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6.90%;整改后,全县锰矿工业总产值为2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从1980到1990,工业有了新的发展。武宣农场糖厂于1984建成投产。当年糖业产值7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1.25%。锰锌矿石工业产值占11.65%。1986后,加强重点企业扩产和技术改造,加快工业生产发展步伐。1990全县工业总产值(1980不变价)4950万元。其中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44家,产值4286万元(全民所有制工厂21家,产值3944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23家,产值342万元)。上缴税利总额887万元。仅制糖工业产值就占工业总产值的41.07%,上缴税收占54.79%;锰矿锌矿产值占19.66%,上缴税金占37.77%;水泥产值占1.86%。1990的工业总产值是1950的707倍。

2008年,工业总产值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工业增加值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领先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8家,比上年增加9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1.8亿元,增长20.5%;增加值711亿元,增长31.7%。年末累计产品销售率为93%,比上年下降6.6个百分点。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轻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4%,同比增长14.3%。重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8654.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6%,同比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3亿元,增长20.4%。利税总额2.05亿元,同比下降30.4%。盈亏平衡后利润8764万元,同比下降47.8%。五大支柱产业中:制糖业实现利润6073万元,同比下降43.3%;采矿业实现利润654.38+0.3万元,下降95.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47万元,下降97.0%;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21.83万元,增长1.32%;供电行业实现利润20万元,下降95.1%。

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447亿元,增长28.3%,工业增加值达到37.5亿元,增长2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93.5亿元和33.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6%和33.6%,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4.3%,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武宣县地处低纬度,气候温和,耕地集中,适宜发展农业。民国时期,由于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徘徊不前。民国28年至36年九年间,全县粮食产量减少44.83%。解放后,武宣县人民政府带领农民改变生产关系,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同时,国家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虽然在完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走了一些弯路,但农业生产发展很快。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0年增长2.27倍,农业总产值(按1980不变价格计算)达到11560万元。

2008年,武宣县耕地总面积3.5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82万公顷,森林面积5.82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28万亩优质谷,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25万亩甘蔗是国家食糖生产基地县;水果654.38+0.6万亩,主要品种有龙眼、牛心柿、巨峰葡萄、大果枇杷等。73万平方米的食用菌是来宾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7000亩优质茶叶,年产70万斤名优茶。此外,武宣是广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农林牧渔业2012年总产值37.23亿元,增长9.3%;粮食总产量达到1715000吨,增长8.6%;推广农作物套种30.88万亩;甘蔗新增种植面积5.96万亩,预计甘蔗总产量达到265438+万吨,入厂原蔗达到1.9万吨,均为历史新高。食用菌种植面积550万平方米。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两基”目标,2010年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评估验收;本科高考人数连续四年突破1000人,上线率跃居全市同类学校首位;圆满完成三年职业教育计划,2010县职业技术学校被创建为自治区职业教育示范学校。

2011学年,武宣县中学普通高考招生1831人,在来宾市同类学校中保持第一,同时创下新纪录,其中一本121人,增长33%,二本10人。武宣县第二中学2012年高考772人,477人上本科,其中音乐本科上线率91%,艺术本科上线率84.8%,体育本科上线率87.5%。

2012年,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教职工358人,在校生5200余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专任教师54人,在校生3524人;初中10,专任教师1031,学生18325人;小学136所,专任教师1761人,学生3249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44人;全县有37所幼儿园,9676名儿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私立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4年实施了全县9项重点教育工程,扩大了公办和多样化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县区小学就近入学,教育教学奖励机制完善。县职教中心被列为广西县级职业技术学校改革试点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9.18%,高考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2014年,县级学校如下:

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武宣县职业教育中心)

武宣县高级中学。

武宣县第二中学

武宣民族中学

武宣县县城中学

武宣镇中学

武宣镇中心学校(原武宣镇第二小学)

武宣镇实验小学

武宣镇第三小学(原草厂小学)

武宣镇第四小学(新建)

武宣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2010,武宣镇对河小学先后完成县人民医院医技楼、业务综合楼、河马卫生院等8个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启动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在来宾市名列前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

201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62%;在全区率先创新实施新农合按日付费运行模式。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电子备案数量为29万件,备案率为82.16%。“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各项指标运行良好;在卢鑫中学建立首个“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首批“计生诚信示范县”、“基层计生阳光行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截至2008年底,全县已有9028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比上年净增1,461。全年征缴养老保险基金654388+0.2亿元,发放养老保险金358654.38+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260人,比上年净增855人;参加工伤保险7975人,比上年净增853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764人,比上年净增13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9880人,比上年净增515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21人,养老金2.5万元。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为1524。

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低保得到保障,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4.6万人下降到2000年底的1.95万人。

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1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比控制率低0.24个百分点。1166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获国家“中国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参保人数达到10.7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县人社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城乡居民的生活救助和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居民4698人,农村居民23647人,五保供养3116人,救助孤儿70人。先后被授予“全区民政建设五年先进县”、“全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城镇新建保障性住房256套,农村危房改造3002户。

2014年,农村劳动力就业1103人,城镇新增就业35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1%。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89%,城乡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23092人,养老金3693.2万元。享受农村低保22654人,城市低保3746人,分别发放低保2451.3万元和1.6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3116人,五保供养6710000元。2400户农村危房、36户廉租房、379户公租房和500户城市棚户区(危房)改造扎实推进;投入1466万元完成村级道路29.95公里、扶贫培训、扶贫产业发展、“雨露计划”[11]等扶贫项目,全面完成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65,438+00年末的265,438+0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