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作文(我的担心和乐观)。如果不是,应该怎么写?
那时候父亲从北墙开始,一个一个的给范仲淹的故事配图。作为一名初中生,我虽然很佩服范仲淹忠君好学的精神,但对他报国为民的志向,对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关切,却不甚了解。虽然父亲一再解释,但并没有引起我的思考,因为我当时太小,不懂。我只是觉得,爱国将领冯天骧在给范仲淹的词中称他为“范晓老子”,实在是滑稽可笑。看我傻笑的脸。当时父亲脸上还是很不满意的。
我高中的时候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出自中学课本《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欣赏了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才华横溢的文采,感受到了他忧国忧民的政治担当和宽广胸怀。
据当时的语文老师说,范仲淹之所以能以激昂的笔触写出《岳阳楼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因为他登上了洞庭湖上的岳阳楼,看着烟波浩渺的湖面,感悟涌上心头。从此,洞庭湖和岳阳楼与政治家范仲淹融为一体。看一眼洞庭湖,登上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感受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政治担当,成了一个夙愿。
感谢全国改革开放30年主题笔会的主办方,今天给了我放弃愿望的机会。
早上八点,从长沙出发,经过屈原的故乡汨罗。首先,我参观了任纪念馆,瞻仰了任老的塑像,并参观了任老的故居。接着,考察了汨罗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参观了生产扬声器的现代化企业。
午饭后,我安排参观洞庭湖和岳阳楼。新装修的、高大雄伟的围楼围墙、沿湖的石刻诗词、唐代以来的几个建筑模型、九曲诗廊等沿湖景点都深深吸引了我。怀着一颗庄严虔诚的心,我步入岳阳楼大堂,面对着正面墙上的岳阳楼全文,解说员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青州三贤寺父亲的讲解,对范仲淹的“忧患与乐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洞庭湖虽然处于枯水期,但“洞庭为天下水,岳阳为天下楼”的美誉在今天得到了印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优秀的乐观主义,对于一个公务员、一个公务员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价值取向如何多元化,都是永远不能丢弃的……”在岳阳楼前,当地电视台记者采访一位博主时,被采访者是山东大众著名博主老袁。老袁的话和范仲淹的《忧患与乐观》犹如钟声,警钟在我耳边响起,更像洞庭湖的碧波,一扫我思想深处的尘垢。
在这里,我想起了任的一句话“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任,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要走九十九步”。那是当年任老对党员的教导。尽管当今社会发展,我们仍需学习古人的“乐观主义”和任老在革命步伐中所倡导的进取精神。
补充:
范仲淹那句忧喜交加的名句,源于孟子。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李青六年(1046)重修岳阳楼时,收到好友滕忠良的来信,并附一幅晚秋洞庭图,请范仲淹在重修的岳阳楼上做笔记。在欣赏迷人的图画时,我突然回忆起童年的记忆和兴趣。小时候和继父、母亲去过洞庭湖,那里的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我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意境,丰富的驾驭文字的经验,思绪万千,一个千古传诵的岳阳楼故事,从作者的感情深处汹涌而出,笔锋一转,跃然而出。其中的点睛之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全文的核心和主题,是对古人忧患和乐观的高度概括。这种高度概括,是他多年“求古人之心”的一种顿悟。
范仲淹心目中的仁人是谁?被尊为圣人的是孔孟,尤其是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为了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和“民比君贵”的理论,他到当时的齐、宋、滕、魏等许多国家进行游说,并一度在担任客座公使。因为齐宣王不关心人民的疾苦,他只想要个人的享受。孟子和齐宣王有过两次关于快乐的对话。
第一次,陈琪去见自称快乐的齐王,他无言以对。回来后告诉孟子,他很高兴,认为这是说服齐王的好机会。第二天,孟子去见齐王,讲了乐之旨。当谈兴风华正茂的时候,孟子灵机一动,巧妙地把话题引到了政治上。正是受到了问答的启发,终于唤醒了齐王,使他认识到首先要关心和救济百姓的疾苦,然后才是“与民同乐”。只有这样,齐国才能繁荣。
第二次在雪宫,齐宣王再次问孟子关于幸福的问题。孟子强调,不能与民同乐的君主是不合适的。君若能以民之乐为乐,则民以君之乐为乐;君若能以民之忧为忧,则民以君之忧为忧。与全世界分享快乐,与全世界担忧,这是绝对不合理的。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国家就不会繁荣。(原文:“为人民服务是不对的,与人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享受人民的人,人民也享受自己;人有其忧,人有其忧。乐在人间,忧在人间,而不忧王。”)
孟子的忧患与乐观,完全是站在君主的角度考虑的。范仲安受孟子思想的启发,把他的乐观主义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认为每一个做官从政的人都应该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乐观主义。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升华了自己的忧患和乐观,把忧患和乐观分解为“先”和“后”的顺序,以此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更加崇高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