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北京近代中学教育的开拓历程:两所顺天中学(三)

1902,顺天中学开学。开学那天,光绪皇帝特意订购了一套《古今图书集成》,连慈禧太后也亲自派人送来了书柜,以示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有一集讲的是顺天中学的最终选址。在争取地宫门外这块地之前,曾有人建议顺天中学选址在安定门郎家胡同的郑经书院旧址。郑经书院,原名八旗官学,正式成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1898年政变后,书院制被废除,成为顺天中学的备选校址之一。但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在郑经书院旧址设立宗室觉罗八旗中学,成为八旗子弟的专属学校,顺天中学只好让步,最终将军事总局旧址作为学校所在地。这所由郑经书院演变而来的八旗中学,就是今天北京市第一中学的前身。

说完顺天中学的建立,我还想提一下几乎同时诞生的另一所学校:武城学校。在戊戌变法期间,孙家鼐提到了五城学派。“今天五城(指五城帝国,清朝时分为东西南北五区)设校。请建议五城帝国立即建立学校。以后是否暂借寺庙,建立学校,由五城帝国随时决定,从此必将建功立业。”同样,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和随后的庚子事变,建立五城学派的建议被搁置。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新法令,实施新政改革。在此契机下,设立五城学校的建议再次被提及(此时顺天中学正在处理中)。顺天、武城察院提督为武城学校联合会组织效力:“现在时局艰难,需要人才。首都是首善之区,应该先举办,推广各省。经过本·唐寅和我院的演出,在琉璃厂北后铁厂义塾旧址上开办了武城学堂。”奏折很快得到批准。1902初,武城学堂正式开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六日有拍照会。为了说明此事,按照学校的说法,我愿意选择正月十五入学,25号开学。”1902年,钦定学校章程公布后,武城学校正式更名为武城学校。

巧合的是,这所学校与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1902年,12年,史静大学师范学院开学。1904,史静大学师范学院改为优秀师范系。1908年,优秀师范系改为独立设立的史静优秀师范学校,并在琉璃厂五成学校校址新建校舍。吴城中学在姬友师范学校东部新建教学楼。1912,史静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武城中学改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3随着北京师范大学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也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武城中学也成为了北师大附中的前身。

顺天中学每月发放“奖学金”。

1902年,经过陈璧的反复努力,顺天中学终于正式开学了。因为是面向整个顺天府招生,所以当时的报考门槛并不低。首先,当时没有身份证。为了核实候选人的身份,申请人不得不找到北京的一位官方老乡,并要求这位老乡给他们开一张证明,上面要清楚地写下他们的简历、三代、年龄、外貌和籍贯。但如果能顺利通过入学考试,这些学生的待遇还是不低的。很多标准都是参照当年国子监文凭生的待遇制定的。比如,每个学生每个月有325元的伙食费,每月“月考”结束后,会获得类似今天的“奖学金”。

顺天中学的中考试题从今天来看也是灵活多变的。比如2月26日1903,有两道联考题,都是“讨论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就学制和科举制度的利弊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个问题则是针对历史上光武帝“畏首畏尾”的做法。

当时学过英语的同学,在报考时要在试卷上做标记,注明是哪个学校学的英语,以便录取时查对。老师们阅卷很快,第二天就按照成绩把学生分班。1903,四个班69名新生被学校录取,3月14,两个走昌平的学生复试。这一期加起来有71个学生。

说起顺天中学的教学工作,和现在的中学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当时的顺天中学虽然名为“中学”,但其性质更接近大学预科,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时期。当时顺天中学采用分班教学的模式。有五个中国老师,还专门聘请了五个有英国留学背景的老师来教英语、算术、物理(当时叫“格致”)和体操。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办学规模日益壮大,学制也日臻完善。

当时规定顺天府高等小学毕业的学生直接升入顺天中学,接受“义务教育”——免费。但如果没有读完小学,各个部门推荐的“分班生”每学期需要交40元的学费。另外,从外省市来“借”的,食宿每学期在50元,吃不饱收45元,32元是只吃午饭不住宿的。相关费用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前缴纳,一旦退学学费不予退还。

这所顺天中学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早期西方文学流派的教学理念。语文、经学、中国历史、地理都是中文授课,英语、数学、物理、外国历史地理、经济学都是英文授课,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国外进口的原版教材。这和现在的私立国际学校很像。不同的是,顺天中学的英语相关老师不是外教,而是天津舰艇学院毕业的中国人,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风格丝毫不亚于外国人。此外,学校还开设体操课和第二外语课程(日语和法语),甚至在当时就有倡议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国学教育也在这所学校得到了彻底的贯彻。由于清政府部门的设立,国子监被裁,原本由国子监子承担的祭孔任务落到了大学、武城学校、顺天中学学生的肩上。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他们都会去孔庙祭拜孔子,担任仪式的执事。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年顺天中学的学生,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自愿在学校附近组织成立了“半日制学校”。每天派两个学生当老师,从附近招了60个学生,分中学和小学两级,教半天的课程。每个星期天,中学的学生都放假,所以他们把上课时间改为一整天。这种社会实践,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当时小学义务教育的一个空缺。

顺天中学因为课程设计好,一度被称为小清华。中国* * *产党早期创始人张申府(张松年),国学大师梁漱溟,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校长汤用彤等都曾就读于顺天中学。1906年,梁漱溟小学毕业,进入顺天中学。他直到1911才毕业。顺天中学的读书经历给梁漱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晚年他写道:“从十四岁进入中学开始,我就被一种向上的趋势所驱使,去追求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而活;第二个是社会问题,也就是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

后来有人提出,北京四中的前身是顺天中学,梁漱溟应该是北京四中的校友。事实上,北京四中的前身顺天中学与梁漱溟就读的顺天中学并不是一所学校。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下面要提到的另一所顺天中学。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