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中学曙光学校历史
91年来,曙光中学为祖国培养了5万多名各行各业的人才。他们不仅遍布祖国各地,而且远离世界各国,为自己的家乡、祖国和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有革命烈士、政治活动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有科学家、专家学者、艺术家、作家和表演艺术家、运动员、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有在各个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无私工作者和劳动者。
还需要指出的是,曙光中学也对教师进行了培训。曙光中学周边有上千名教师,他们也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发展壮大。他们要么成为终身优秀教师,要么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专家学者。
91年来曙光中学的诞生、成长、发展,以及辉煌的成就,都详细记录在这部校史中。
曙光中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这无疑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没有中国社会80年的发展,就没有曙光的发展。曙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曙光中学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曙光中学发展的大环境和根本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学校的上级领导、校领导、全体教师、学校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以振兴中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思想,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读者可以从校史中探究。我只想说一个原因,就是“公共能力”校训在曙光中学发展中的作用。
很多学校都有校训作为全体师生的行为准则,但并不一定起到什么作用。往往名存实亡。但是,曙光的校训“功能”从提出到现在,几十年如一日深入人心,历届学生都对此印象深刻,一言一行都深受校训的影响。“功能”校训最初是老教育家张伯苓在1934为南开中学规定的。他在1938担任曙光中学董事会主席后,还规定“功能”为曙光中学校训,新任校长俞传健写下“全心全意服务大众,努力赋能”八个大字嵌在墙上。校训不仅仅是口号。俞传健校长在他的三年改善计划(将曙光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的计划)中,指定了一系列实施“公共能力”的措施,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共能力”训练,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全面素质教育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共同能力》可以说是对这种素质教育最凝练的概括,最容易让人把握和理解,也最方便让人实践。
中国长期以来将人的素质分为两个方面:公共道德和能力。易经载:“孔子曰,‘君子以德而学’”。“德”是品德,“业”是业务和成就,也就是能力。《礼记》说:“择才而能”。“德”就是品德好,“能”就是业务好,能力强。孔子把人的优秀品质分为仁、智、勇,仁是德,智是理、智,勇是德、力。孔子教人六艺,内容相当于今天的德(礼)、智(文、数)、体(射、御)、美(乐)、劳(射、御)。后来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说》)。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品德、特长和对他们问题的回答。张伯苓的校训“共同能力”恰恰抓住了人的素质的这两个基本方面——德和才,是最凝练的概括。当然,张伯苓也不能把美德、品德这样一个中性的概念作为自己的校训,然后用“公”来代表良好的品德,而这恰恰是品德的本质。所谓道德或品德,对自己来说确实有问题,但对人来说更根本,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根本不存在道德问题,对自己也没有问题。如何处理公私关系是伦理道德关系的核心。所以中国传统道德把“公”(把整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和“仁”(爱)放在突出位置,主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先天下之忧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个观点贯彻了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张伯苓是近代民主主义教育家,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但他们对人的品质的概括是高度一致的。
毛泽东在1942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了衡量文艺作品,这也是衡量文艺工作者素质的两个标准。他称一个为政治标准,另一个为艺术标准。前者是人为什么的问题,后者是人怎么样的问题,艺术水平如何。他指出,两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我们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作品,政治上再先进也没有力量。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作品,也反对只有正确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口号式口号’政治倾向。”(《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0页)后来,毛泽东把对艺术工作的要求扩大到一切工作,称之为政治和商业或红色和专业。他说:“红与专、政与商的关系是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我们必须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客,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用科学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是毋庸置疑的。每年都是这样,一直都是这样。”(《毛泽东选集》第7卷第351页)毛泽东所谓的“政治”是广义的,即立场、方向、道德和目的。他用一个时髦的术语,就是价值取向或者价值观。他认为,政治这个词将永远被使用,但其内容会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指的是任何人都离不开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而“专业”、“业务”、“技术”指的是人才、能力、手段、方法,这是另一个谁也离不开的主要方面。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要从一岸到达彼岸,有两样东西缺一不可,一个是舵,一个是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最喜欢的概念是德和才,也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德”是指良好的品德,即美德;“天赋”就是能力。比如陈云说,“你要德才兼备,但德为先。”(《陈云选集》第3卷第359页)邓小平说:“要注意培养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队伍。”(《邓小平选集》第3卷第380页)邓小平的“有思想、有道德、有教育、有纪律”的“四有”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90年代教育领域研究热点之一的全面素质教育,以及江泽民多次谈到的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德和才。在各种善德中,以“公”为主,马克思主义称之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两者缺一不可。只要强调一个方面或者只强调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当然,不能否认,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德与才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但不能否认德与才是* * *一样的,也不能否认各种公与能是* * *一样的。以上解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德才兼备或以公为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培养选拔人才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曙光中学在整个两个时代不断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虽然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曙光中学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功能”的校训一直推动着学校的蓬勃发展和学生的蓬勃成长。如前所述,当张伯苓将“共同能力”定义为曙光学校的校训时,“共同能力”的培养就落实到了学校的教育计划中,“共同能力”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我高中毕业1942班的时候,我留下了一个“公共能源平台”;1942初中毕业的时候,留下了“公能路”作为纪念。后来很多师生回忆在曙光的经历时,都谈到了“功能”这句校训对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最突出的例子是百岁老校长常。他在90大寿之际写下了《我与曙光中学》一文,总结了他在曙光当老师或当领导十几年的经验,即践行“功能”的校训。他把这段经历总结为16,被他的学生誉为“立足公能,严格要求,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纪念老校长陈喆百年诞辰散文集》中最突出的主题是“功能”的校训,这让这本书几乎成了一部“功能颂”。
事实告诉我们,“能力”没有争议,没有人反对每个人都应该有能力;关于“公”,一直争议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集体主义因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受到了很多批评。有些人认为个人主义应该取代集体主义成为主导价值观。但曙光中学的发展证明,“工能”校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在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解放斗争时代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代,以及在改革开放时代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肯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公共能力”的校训仍然是曙光中学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在热烈庆祝曙光中学90周年校庆的同时,反思过去90年的历史,展望未来,曙光中学一定会继续大力弘扬“功能”校训,让广大曙光学子将“功能”二字深深地、永远地镌刻在心中,并身体力行。
我完全相信,在整个教育工作中,曙光中学将秉承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为曙光中学锻造的优良传统,结合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贯彻“公共能力”的校训,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