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月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2017电影《明月几时有》什么时候有评论?1《明月几时有》的幽默是很多人在观影前都想不到的。
学者要出逃,特工要见面,没想到杀手先来了。这六眼相对,三脸傻逼。你觉得你紧张不紧张,搞笑不搞笑?霍建华扮演一个教日语诗歌课的老师。前一秒他还在和军官们一起唱歌,下一秒画风突然转变为“七步成诗”的砍杀顺序;还有一波又一波的突击检查,突如其来的子弹头...这些冲突点相当密集,尤其是藏在棉花里的针,让人感到恐惧。
还有很多喜剧元素,适当穿插在紧张的革命和浓雾中。欢乐的感觉也给角色增加了一些人性,使他们不那么具有象征性。当然,由于影片篇幅有限,确实只有周迅和马芳两个角色表现出了变化和成长,其他角色一出场就定下了基调和风格。但因为有一群表演实力不错的演员,这些角色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的有层次有质感,感同身受。
演员,音乐,布景都是亮点,什么时候是月亮真的没有错?
周迅在夜色中以犀利的侧脸胜出。
说起主演该剧,蛰伏多年的周迅自然是最大看点。这次回到荧幕,周迅的表现力还是一炮而红,直戳人心。
周迅演的大部分著名角色都是敏感、神经质或者传奇。但这一次,蓝芳的角色苍白如菊——对茅盾的向往更淡了,对未婚夫锦荣求婚的拒绝也更淡了。当她看到刘黑仔杀人时,她也变轻了。她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看到这个角色的微妙变化——她看到表妹结婚,淡淡地问:“你为什么这么急着结婚?”女孩还是老样子;得知母亲被抓,周迅在镜头前站了一分钟,眼神充满了戏剧性,但此时的举手投足已经是一个领队的架势。周迅的表现不仅“含蓄”,更是在夜色下以犀利的侧脸取胜。
2017电影《明月》是什么时候有评论的?2战争时代离我太远了。从小看的抗日电影,都是过去的英雄,活得光荣,死得好。但是许鞍华把这一切都融入了日常生活。抗战,传说,英雄,都是日常生活。
任何时候,你都是活着的。吃饭,谈恋爱,分手,穿漂亮衣服,结婚,甚至革命也是最重要的杂事。
就连文学史上那些著名的人物都是在逃出来的船上相遇的,也是沈先生,刘先生,你也来了。蔡夫人好久没见你了。是文联的春节茶话会。
从抗日战争开始,大家都是邋遢笨拙的。大家都是普通人,自然没有什么大智慧和全面的招数。卢巧音颤颤巍巍的也能成功逃脱。彭于晏玉妍杀汉奸,全靠运气。杀人后,他和同伴骑着自行车离开了铃铃,这显然是一次成功的晚自习逃脱。
顾芳似乎也没做什么大事。她传递消息,偷偷挨家挨户发传单。放下传单,按响门铃,躲在暗处,看到年轻人打开门,仔细研究传单,心满意足地笑了。她是那个手里拿着火把试图在黑夜中照亮天空的人。
自然也有犹豫、恐惧、必然和穷途末路。顾芳放弃了救她的母亲,蹲在地上哭了。矛队队长兼游骑兵刘黑仔犹豫着是否应该蹲下拥抱她。
旧时代的明月与今日无异,我们也有火把可举,在房贷、户口、学区房背后默默点燃。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我们的时代终将到来。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顾芳要打游击。她妈不肯放她走,说抗战时期给你的不多,给你的少很多。当然,我无法说服她。顾芳坚持要出去,但她妈妈追上了她,给了她一把伞和一枚戒指。然后后面的妈妈把拖鞋踢回家,顾芳继续把头埋在路上,好像她只是要去学习或工作,但她显然是要冒生命危险。
叶德娴演的真的很好,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那种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从一开始的抠门地主到最后牺牲在日本人的枪口下,不是反转,是完整的性格。
她只是怕傻村姑失去信息,也想顺便去看看女儿。谁想到她会被逮捕?抗日是常态,牺牲只是偶然。没人当真。
从一开始,我就很惶恐方木会因为被剧宠而随时死去。因为太日常了,喜欢一个你认识的人,她出事就更难过了。
人在死前会暴露真实的自己。那一刻,方木展现了一个人最高贵的灵魂。这个灵魂通常睡在她普通老妇人的身体里。
可能因为是导演的脑残粉,很多人批评的节奏和线索在我看来都很精彩。像看小说一样精彩,像沈从文的。显然,他还在写他的小孩子们的爱恨情仇。他换了一支笔,去写山水了。
包括信息很少的春夏,她就像这部小说里的标点符号。给了电影一个出口,也是结束叶德娴的原因。
在周迅眼里,水是明亮的;在春夏的眼里,火光闪烁。
另外,我一点也不无聊。我一直看得惊心动魄。周一晚上,四线城市的小电影院上座率居然是三分之一,没有人中途离场。方妈妈去世的时候,我瞥见前排的男生偷偷跟在女朋友后面抹眼泪。
“月,缺它。”这部电影一模一样。我可以看到很多配角粤语的原声发音,但我会怀念周迅独特的嗓音。反之亦然,总有缺陷。但就看两场,两个都没错。
在电影的最后,刘黑仔向顾芳告别,说时代动荡,他们以如此严肃的方式告别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当你赢了。
“我真名叫孔秀芳,今年就要27岁了。如果你记得这个名字,你一定会找到我的。”
可惜历史上刘黑仔死于46年,他也是27岁。
云开雾散,明月未照故人。
顾芳死于1998年,当故事发生后的50多年里,月亮在她身边落下。
2017电影《明月几时有》回顾3《明月几时有》的开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粤省港大营救》——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香港和广东的东江纵队,在日军偷袭香港期间营救了800多名文化名人。这场生死营救让蓝芳这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认识了游击队队长“刘黑仔”。后来她被组织起来,开始地下工作,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者;她的决定也影响了她周围的人,新老朋友都被卷入了这个故事。
乍一看,这个故事才是主旋律!但导演许鞍华做了一些处理,把“套路”变魔术,把《魏郑光》这种有距离感的独角戏,“失焦”成了有笑有泪的日常。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足以成为这个大时代里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注脚。
用布景、台词、表演细节来呈现乱世。
像黄金时代一样,许鞍华选择了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来讲述月亮何时会出现。抗日战争的亲历者梁家辉弓着背坐在黑白摄像机前,在采访中讲述往事。连皱纹都能演的梁家辉,令人信服,一秒钟就投入进去了。然后用很多细节,包括布景、台词、表演,来描述乱世香港的社会面貌。
酒店老板娘马芳是个精明的市侩,柴米油盐生意都要精打细算,不顾人情。当她得知周迅的女儿蓝芳投身革命时,脱口而出:“革命对你来说少了很多,对你来说多了一点。为什么要去?”劝阻无效后,也有一句话:“死了也没关系,不要拖累队友!”另一方面,刘黑仔是个神枪手。他果断又有技巧。他带着一群不怎么聪明,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队友。春夏演的富家女看似天天歌舞升平,其实只是笼中之鸟,父母在狱中,无人依靠;药店的女老板和收留革命者的农民...更难得的是片中汉奸的刻画。他们一直被称为“走狗”,他们对着“马芳”惊慌失措地举着生产党的* * *海报大喊大叫。他们本以为自己会死,不想“走狗”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把他们扔到河里。每个人都可能自私、懦弱、愚蠢。他们只是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
省去枪林弹雨的套路,把唯一的战斗场景做成慢动作。
在《明月几时有》的上海发布会上,许鞍华突发奇想,与现场媒体分享了她在收集资料时收获的趣事。她说,有一段时间,日本人想尽办法在香港营造“太平盛世”,其实大家都在找吃的。战争电影《最常见的就是拍没饭吃的人》,但她也发现,那段时间,人们出门前还是会穿鲜艳的衣服,甚至戴墨镜;乱世里,有看似荒诞的事情,也有婚礼的繁文缛节...“我还看了一部叫《人在天堂》的电影,有很多明星主演。从头到尾,女星们都穿着旗袍、大衣、高跟鞋;男人穿西装,晚上睡觉!你根本想象不到!”许鞍华就像一个发现了宝藏的孩子,还在沉思。
像这种冲突甚至侵犯的细节都是真的,她都蹭到明月几时有了?在这部由许鞍华拍摄的战争电影中,枪声和地动山摇的大场面“套路”被刻意省略,甚至更加极端。导演绝招中唯一一次与日军的直接对抗,被拍成了慢动作的“子弹烟花身体舞”,轻松又浪漫!更多的笔墨还是用来描写战时小人物的生活以及他们各自适应时代的选择——很许鞍华。她说自己拍不出纯粹的动作戏,“看人家做危险动作我都怕得要死”。在她看来,剧中的冲突都是合理的调整,她也能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