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官的人品主张。
王守官认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30岁左右就在自己的“主要领域”做出了“著名的贡献”,那么也许他在24岁左右就已经投身于这个领域了。所以孩子十六七岁的时候,是他探索人生,发现自我的一年。他能否获得“入科”的机会,很重要。他强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应该是政府的一个方略;这是科技界的一项重大社会责任。首都有很多科技机构和人才,他们有能力为年轻人承担这个责任。1998年7月,王守官给数十位院士、专家写信,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建议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为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生组织“科研实践”、“名家讲座”等活动,希望让他们接触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以便在需要开阔视野、寻求方向时得到引导。
在他们科学青年的初期,及时受到导师和朋友的熏陶;接触机遇,了解机遇,包括振兴祖国科学事业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他希望他们中那些最终立志投身于科学的人能够在人生的这一关键时期受益于社会的关怀和前辈的支持,并为那些最终被分流到其他岗位的人奠定有益的科学基础。
王守官的建议得到了积极响应:61院士和知名专家于6月1999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展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倡议》。1999 6月12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开学典礼在北京四中举行。
王守官和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的同志们把这次活动看作是首都中学和科研部门联合进行的一次“为明天的杰出科学家创造机会”的实验,是一次科普+教育的前沿课题。在2005年春天王守官撰写的一篇题为《引导对科学感兴趣的优秀青年进入科学》的报告中,对这一实验课程总结如下: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以“为明天的优秀科学家创造机会”为宗旨,设计了一个实验,将对科学感兴趣的优秀高中生组织成科研一线的优秀群体,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这个实验,除了本身的目的和意义,它的方法还体现在科普与教育领域的“前沿课题”的交集上。王守官说,从科技俱乐部的角度来看,是为“为明日的杰出科学家创造机会”的实验;从参加此次活动的中学来看,是利用科研一线的条件,对高中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和高层次“探究教育”的一次实验;从承担此次科普活动任务的科研组来看,是一次将常规的“高级科普”延伸为“个性化专业教育”的实验。这三个方面可以看作是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的基本性质。
当初,为了获得科研单位和课题组的支持,王守官一个一个地走访。但他还是认为自己工作不到位。他说,对科学感兴趣的优秀学生有几万人,但科技社团能提供的“学生会员”有限。根本的局限在于能够接受中学生进行“科研实验”的研究群体数量有限。但王守官还是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如果找到一个可能的“科学苗子”,就去帮助一个。今后要进一步努力,尽可能让这项活动得到更多科研团体的认可和支持,使其规模不断扩大。
王守官还提到,参加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学生成为杰出科学家的概率有限,但很有必要。所以,更确切地说,这个“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的根本功能,应该是帮助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走进科学”,发现和培养作为科技支柱的人才,投身于科学事业,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智力保障。
面对未来,王守官信心满满。他坚信,在全社会对青少年科学培养的重视下,中国的科学事业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