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缺乏责任感?来看看发生在身边的几组镜头。
镜头一:“快去睡觉,我帮你收拾书包。”这位母亲对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说。
镜头二:儿子小学三年级,但在学校有点进取心,其他事情都不管,连值日生都扫地。他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让其他同学帮他收尾巴。
镜头三:“妈妈,把我明天要穿的衣服拿出来,快把这套衣服给我洗了。后天体育课我就穿。”这是已经上六年级的女儿晚上睡觉前对妈妈说的话。
这些孩子往往让人省心,做事虎头蛇尾,自我意识强,很努力,不在乎成绩。更有甚者,他们对父母态度恶劣,喜怒无常...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有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原因有很多。比如意识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自制力差,坚持不够。但是,只要家长深究原因,就会发现孩子本身还缺少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责任感。
我想说,责任感是一个人未来立足社会、取得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我们这里的家长老师肯定不会反对吧?的确,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对社会负责,也要对家人和自己负责。培根曾说:“责任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如果早点在孩子心里播下,就会收获一生的幸福。”责任是孩子成长的特殊营养,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然而,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和老师无奈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太缺乏责任感了!尤其是独生子女,更是缺乏责任感!他们不仅不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在学习上也很被动,很无聊,做事没有开头。很多家长朋友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全家人都很开心,认为孩子从此长大了。但我不知道他经常从学校打电话回来。一会儿他没带语文书,一会儿他忘了数学书,一会儿他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全家人都“慌了神”。
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很多家庭的当务之急。
二、孩子为什么不负责任?
那么为什么孩子不负责任呢?通过分析现状,我们发现有两个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有很多不负责任的现象,对孩子影响很大。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浙江嘉兴市秀洲中学学生李说:很多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责任感,我想说:其实我们也很无奈。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见到校长,有时候还一起挤公交。那时候校长经常叫我们上车要让座,遇到老师要打招呼。我们也很听话,让座,按照校长的话打招呼。从来没有人认为这是荒谬的。我逐渐养成了这些习惯。但是到了中学以后,有些同学会笑我傻。一开始,我并不介意。后来,我变得很尴尬。一个人看到老师才打招呼,一个人坐公交就让座。不知道是害羞还是其他原因。我们班选举劳动委员会的时候,我其实觉得我能行。如果让我做,我肯定会做好,但是我从来不敢自荐,而是等着老师来找我。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我们的行为似乎对集体漠不关心。其实不是我们没有责任感,而是怕大家嘲笑我们,说我们在老师面前装乖,会被同学孤立。在我的班上,我不想“脱离群众”。我想很多同学都有这个考虑。
我是一名中学生,平心而论,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对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不擦黑板,不值日,迟到早退都是每个班的现象,老师也管不了。我想了很久,我觉得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父母经常带孩子在公交车上抢座位,孩子长大后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几率有多大?我觉得不会很大,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就是“上车抢座”的教育。他怎么能把座位让给别人呢?父母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管。”当你想帮忙做点家务的时候,总会被赶走:“去学习吧,你不需要。”听着这话,我们长大了,怎么会想到主动做家务呢?当然,我心里想的是“我只是学习,不关心别的。”因为我一直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孩子小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他不懂事的时候,父母在上面写什么就是什么。他们没有辨别和拒绝的能力。当他们懂事的时候,习惯已经形成,很难改变。所以,我奉劝各位家长,要对我们的成长负责,要在没有颜色的“白纸”上认真书写。
2.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一和大三学生的孩子责任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说一下对孩子责任心发展有负面影响的三种教养方式:溺爱、放任、专制、不一致。
溺爱父母的育儿方式,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所有的事情,包括能做的事情,都是父母在做。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甚至吃饭、睡觉、洗手、刷牙等事情都被认为是为父母做的,与自己无关。这样的过度关爱,让孩子不知道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要学会关爱自己,而这种关爱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当父母的教养态度是过度顺从时,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孩子的人格表现出更多的不负责任,不利于责任感的发展,特别是集体责任感的发展。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虽然有交流和沟通,但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有奖惩。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对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规则视而不见。因为每次孩子违反这些规则,他的父母都会放过他。这样,家长无形中为孩子违规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良行为,失去了责任心发展的良好环境。所以在这种放任自流的育儿方式下,孩子缺乏责任感,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极为不利。也可以说是影响孩子责任心发展的主要负面因素。
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把孩子当成附庸,压制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与自由放任相反,这样的父母过分干涉孩子的行为,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让孩子没有发言权,让孩子说什么就做什么,稍有违反就训斥惩罚。这些父母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着他们的孩子。他们往往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很少考虑孩子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严格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守各种规则,却缺乏规则的解释。这种方式的孩子大多爱撒谎,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以免受到惩罚,缺乏社会责任感。
不一致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会因为时间、地点和自己的心情而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长此以往,父母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会缺乏温情,有时不管,态度自然,有时管得严。可以说是一种混乱的育儿方式,缺乏一贯的要求和态度。在另一种情况下,父亲和母亲对孩子负责任的行为有不同的要求,这使得孩子无法预测他们对负责任行为的反应会受到惩罚还是鼓励。孩子无所适从,在应对责任时采取更保守的行动,即使对责任有正确的认识,也不会付诸于相应的负责任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忽视他人和集体,甚至自己的承诺,责任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上面提到的四种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什么样的育儿方式可以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认为,民主的育儿方式最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责任感。这是从民主育儿方式的特点来说的。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控力和主动性,对孩子有适当的期望、要求和奖惩,经常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意见,及时纠正孩子在教养过程中的错误。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强,有强烈的“我自己能行”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基本上能做自己的事,主动性强,不需要大人时刻提醒。民主家庭的孩子更有责任感。所以,民主的育儿方式有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上面提到了很多理论。可能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责任感?“知心姐姐”陆琴说,培养责任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说,责任感的培养取决于我们父母平时的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在家里要采取民主的育儿方式,明确孩子和父母的平等地位,让孩子知道“我是家庭的一员”。
强化孩子是“家庭一份子”的意识,让孩子享受“家庭一份子”的待遇,也要付出“家庭一份子”的劳动。有这样一位父亲,从小就告诉孩子:“你是家里的一员!”所以家里总是允许孩子参加不同的工作。吃饭的时候,父亲会把拿饭的任务交给儿子。刚开始的时候,小家伙总会问:“为什么要我拿?”如果我得不到呢?"这是我爸爸问他的:"三个人分工,拿饭,做饭,饭后收拾,你更喜欢哪个?“权衡了半天,孩子觉得还是拿食物比较合适。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就开始帮助家里上菜。有一天,孩子们的奶奶来家里玩,看到孩子去冰箱拿吃的,就赶了过来。”我去拿,我去拿。怎么才能让孩子得到食物?“只有这么小的孩子。”谁知孩子严厉地说:“奶奶,我来拿。这是我的责任。我是家庭的一员。”
等孩子大一点,我们也可以适当让孩子知道一些家长的担心和困难,问一些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幸福,这有赖于父母和自己* * *的参与,从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自助或家庭服务是一种责任。孩子完成任务后不应该有任何物质奖励。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自助或家庭服务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的习惯。要淡化有形的物质奖励,代之以精神上的爱抚和鼓励。孩子们每天下楼拿食物时,应该得到表扬,给他们一个吻或一个拥抱。家长要在亲朋好友面前表达对孩子兢兢业业工作的赞赏,让孩子有一个长期坚持下去的动力。
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常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务。
对于孩子来说,责任感其实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岗位责任的分量,倒垃圾、洗手帕时要表扬鼓励,疏忽时要批评惩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走出自我中心,加强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感。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是爸爸妈妈的事,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分清这一点后,让孩子做自己的事,为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你应该收拾你的玩具,打扫你的房间,洗你的脏袜子,早晚照顾好自己。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就要马上起床,困了再起床。起床后,你应该自己整理床铺,自己背书包。按时上学。如果刮风下雨下雪,你要早起,走路上学不要上车,永远不要迟到。作业要独立完成,说过的话不要断,让孩子逐渐养成习惯,做的事一定要做完。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有些家庭要求家人洗完澡后把换下来的衣服放进洗衣机,但8岁的王刚经常忘记,他的妈妈让他用笔记本写下洗完澡后要做的事情,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那以后,王刚再也不会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由此可见,当孩子被要求记住做某件事时,与其被大人提醒,不如让孩子写下自己想做的事,让孩子逐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教育孩子对家庭负责,孝敬父母。比如长辈生日,送一份自己做的礼物,写一句心里话,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过生日的时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谢父母长辈,因为长辈养育自己不容易;关心父母,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记住“这是我的责任。”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养成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我们也应该鼓励孩子们完成他们开始的事情。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摸摸试试,但是很随意,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所以,家长要对交给孩子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要检查、监督、评估结果,培养孩子坚持不懈、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3.订立责任合同。
通过和孩子订立责任契约,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否则会受到惩罚。孩子们经常出于兴趣做事情。要让孩子对一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明确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与惩罚挂钩。洗菜的家务如果承包给孩子,除非做好,否则他们吃不完所有的菜。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一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接受应有的惩罚,并努力补救。
做事不负责,必然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急着给孩子擦屁股,而应该让孩子接受不负责任造成的自然后果的惩罚。(以下是颜老师在备课组的例子。你可以在讲座中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讲述。)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口头禅是“我关心他”,没什么意思。要喂饭,陪我们做作业,早上不断督促我们起床。他看起来仍然好像不在乎老师让他做什么。尤其是做作业和起床,只有到了最后一刻你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管我们说什么,他总是说“哦”,承诺了就忘了。他无能为力。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一切都说“我不在乎”。我做作业很匆忙,做错了一堆,就不再提醒他了;我熬夜了,也没给他打电话。连续几天,他因为做错作业和迟到被老师严厉批评。我求助的时候对他说:“你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不能事事都靠父母,不然天天挨批,老师也不会再喜欢你了。”他深深地低下了头...谢天谢地,那次谈话之后,他的儿子似乎变了。现在高二了,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了。放学后做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一小时,晚上定个小闹钟,自己走路上学。他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甚至还当上了中队长。
对孩子责任范围内的事情要设定期限,家长要将成立原则贯彻到底,并与惩罚挂钩。如果规定孩子不要乱扔东西,家里所有的东西用完后都要放在分类箱里。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在书房、客厅甚至厕所里乱扔东西,提醒他清理干净。如果孩子拒绝执行,可以给予一定的惩罚,比如你今天做卫生,今天洗碗、洗碗,或者取消这个周末的欢乐谷之旅,取消这个周末的书城组建。
当孩子的一些行为产生不良后果时,就让他们去尝试补救。如果孩子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买回来还给别人。也许对方会觉得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者觉得孩子损坏玩具是常事,或者不好意思接受孩子的赔偿。但家长要坚持让孩子给对方赔偿,让孩子知道不良后果谁负责。再比如,一个孩子跟着父母去朋友家,不小心损坏了朋友的财物。这个时候,孩子应该知道是自己的过错造成了这个后果,应该给予补偿,鼓励孩子勇敢承担责任。然后,他们必须带着孩子去买东西,去朋友家道歉。当然,家长要在家里给孩子做好榜样,“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有威信要求孩子负责任,让孩子有模仿者。
5.通过鼓励表扬和信任来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的母亲,请学会“依赖”你的儿子,对他说:“有个儿子就不一样了!”如果你有女儿,请“依靠”她,欣赏和赞美她:“有女儿真好!”以我自己为例。当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自己处理不好的事情或问题时,我就对儿子说:“全靠你了!”“虽然他满口答应,但在帮助母亲和作为一个男人保护女性方面,他总是表现出一种自豪感和自豪感。”一切都取决于你!”这简单的一句话,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高度信任。信任可以让一个人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些父母抱怨他们的孩子自私冷漠,不关心他人。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太在乎了。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想想看,当我们成年人赢得了别人的信任,我们都会努力工作,挖掘自己的潜力,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
当然,也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责任感感到骄傲。有一个10岁的女孩,负责倒家里的垃圾,已经五年了。5岁的时候,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她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拿着垃圾桶去倒垃圾。父母为了支持她做家务的兴趣,夸她倒垃圾,夸她有能力,还经常在外人面前夸她。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逐渐形成了习惯,并把这种劳动视为一种责任。
表扬会带来积极正面的行为,但表扬是有技巧的,要具体而不是笼统。“昨晚,我看见你收拾好你的校服。我很高兴你及时做好了准备。”这种表扬比“今天早上你是个好孩子”具体多了。
6.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我们中国的父母在孩子的事情上,往往会“帮你不商量”。他们体贴地为孩子做事,主观地为孩子做决定。结果,他们剥夺了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机会。爱孩子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一切”,而是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尽快学会对自己负责。
我们在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的时候,也要讲究技巧,但是要把“一问一答”改成“多项选择”。一位母亲正在家里打扫房间,这时孩子碰巧跑了过来。母亲趁机问她:“要不要帮她收拾一下?”孩子回答的很干脆:“不会”孩子这么不喜欢工作能怎么办?于是母亲想了想。而不是问孩子“你愿意帮她打扫吗?”,她不妨问她“我们打扫过了。你是拖地还是擦凉席?”于是,母亲把所有的问题都改成了选择题,让孩子选择其中的一个。于是,孩子们从中做出了选择并付诸实践,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艰辛和快乐,也在无形中学会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四、注意事项。
在操作这些具体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社会行为习得的典范。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不要说小孩子没有记性,他们经历过的一切都忘不了。”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责任感的强弱,是孩子最先得到的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
对任何人来说,做好一件事却不去做,是一种责任的缺失;同样,对自己尽力也做不到的事情负责,也是对责任感的滥用。父母要时刻反省自己,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父母经常对别人吹牛,长期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悄悄模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自己说的话不承担任何责任。所以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例:河北省冀州市职教中心的尹建光曾经介绍过他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孩子。他说如果老师让他收作业,他的孩子会坚持收最后一份。如果遇到不会的同学,就手把手教他,而不是让他抄。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都是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从不仓促应对。家长会上,班主任对他说:你家孩子可以说是班上最有责任心的孩子了。为什么他的孩子这么有责任心?他认为根本原因是他和妻子的模范作用。
尹老师的妻子是一名普通工人。她在厂里摘棉花,根据摘下来的点数(皮棉里的杂物)计算工资。很多工人从家里拿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做二流产品,他老婆从来不做。她常说,做事要讲责任。怎么才能造假呢?妻子的责任感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尹老师本身就是老师,有督导早读的任务。冬天,他总是早起,准时到校。他在家经常说,少睡点,多尽点责任。在业余时间,他喜欢写评论。他儿子问他为什么不写其他风格?他说,“根据我的性格和特点,这种风格最能让我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这些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
根据他的经验,孩子缺乏责任感。很可能是家长自己没有责任感,无形中转嫁给了孩子,对孩子产生了误导。)
2.要坚持。
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期间会有反复。作为父母,要细心观察,耐心教育,循序渐进地教育孩子。同时,更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相互沟通,肯定孩子的进步,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及时调整教育方案,让孩子的责任感逐渐形成。这些都需要家长持之以恒。父母本身的坚持,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
3.避免越权。
孩子选择做事情后,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不完美而替孩子插手。聪明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无能”,可能会逃避做家务、收拾房间,有时甚至会故意表现得无能以逃避责任。当一个孩子第一次尝试做一件事时,总会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完善”他的计划和方案,但千万不要自己动手。经过多次练习,孩子可以更轻松地完成自己选择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