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什么和如何教?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以说,所有的地理图像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和一定时期内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是地理基础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地理中的人地关系、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落实到区域中,这是我们地理教师的基本认识。但是,对于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尤其是对于高考地理的复习,我们一直很困惑。问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握区域地理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因此,区域地理教什么,怎么教,成为地理高考复习的难题之一。我觉得老师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困惑可能是因为以下两个因素:(1)高考笔记中没有明确区域地理的具体内容,只是笼统的一句“不同尺度区域(大陆、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和中国“北、南、西北、青藏四个地理单元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确实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2)新课程高考试题中,没有直接考查区域地理知识的考试内容,区域仅作为试题素材或题干背景出现在试题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涉及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原理分析,“教什么”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关,属于课程范畴;“怎么教”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属于教学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取决于不同的考虑。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属于课程内容和目标的“教什么”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如何教更重要,因为涉及教学方法和效率的“如何教”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效率优先”的含义,他们通常更关注和考虑如何教。这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是国家制定的,学校规定的,尤其是在统一高考制度下,我国教师的自主权极其有限,所以我们的课程意识比较薄弱,甚至缺失。我相信这就是国内大部分老师的现状,因为没有必要,也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去自主创作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留给我们唯一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怎么教。所以,在我们心目中,所谓的教学研究,一般就是教学研究或者研究教学方法。导致我们的教育研究视野“沦为一种技术”,我们的教学行为沦为一种“狭隘肤浅”的技术操作,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学生态。回到区域地理教学。你会发现,所谓的困惑,其实是我们需要同时面对“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教什么”的问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更为迫切的现实。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我们无动于衷:怎么选,怎么选?面对时间紧、要求高、考试难的现实,我无所适从:怎么教,怎么学?这是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面临的心理困境和教学困惑。我们做什么呢问题是研究的向导。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对此,我提出了自己的两个基本观点,即“从高中地理知识的角度看区域,从高考题的能力来指导教学区域。”前一句重在“看”,就是给区域地理一个恰当的定位,明确应该给学生什么区域地理知识,也就是了解区域应该“教”什么。最后一句重在“教”,就是给区域地理一个教学方法论的指导,知道高中生“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的路径和方向,也就是解决一个“怎么教”的问题。这两句话是原则上的提示,不具备操作性,实践中还是很难把握的。我们就利用今天的话题来做一点探讨。“从高中地理的知识视角看区域”。我们来看看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区域”的内容。必修三教材围绕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主题展开,其核心思想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下面,我们把必修三中关于区域的内容梳理如下:地理区域、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从上面的结构体系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知识领域中,关于“地域”的地理,主要不是关于地域的基本地理事实和知识,而是关于地域的特征、结构、差异、联系和发展。特别关注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与区域问题密切相关,其目的在于解决区域问题。这里的“发展”是指对环境的改造和治理,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这给了我们区域地理教学明确的目标维度和合理的内容参考。那么你需要区域地理的基本事实知识吗?当然,而且是必要的。但是这里需要强调两点:(1)区域的事实性知识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所以不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超越课本,教学意图要高于课本。因此,区域复习不应停留在事实知识的低水平重复,而应与高中地理知识相衔接,将初中地理知识融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2)选择区域地理的事实性知识,即适当取、舍、增、减。因为要求学生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上面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教什么。《从高考题能力到教学区》。掌握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通过知识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才是更重要的目标。就应对高考而言,学会解读和处理知识信息,学会迁移和运用知识,学会讨论和表达问题,是一种学习成绩,也是应试要求。这就涉及到“怎么教”——如何有效复习。怎么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操作形式或教学形式,在我看来还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它与教学内容和目标密切相关,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单纯谈教学方法。根据区域地理教材编排体系,一般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基于高中生复习区直接服务于高考这一基本事实,它应该有别于一般的区域地理教学形式。根据我的课堂观察和实践经验,以下几种区域复习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以借鉴。第一,区域模块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缩写为“地理事实+地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第一轮复习中最常用的形式。由于与教材结构基本相似,教与学相对容易,教师处理教材更方便,教学进度和内容呈现与教材知识体系基本一致,易于掌握,各种辅导资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中,教师往往从突出某一地区的主要地理事实入手,从课堂叙事入手。教学体现地域整体性原则,以掌握地域的基本地理事实和特征为主要目标。第二,知识要素的结构模型。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缩写为“地理要素+区域”。这种模式是区域地理教材总论部分采用的形式,因为在区划中没有采用,区划仍然是区域模块结构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风格、区域通论、分区等采取不同的模式,有些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如果我们大胆一点,能不能设想把整个初中区域地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一次性按区域把要素整合起来,用要素来教整个区域?比如,我们可以用“区位”因子了解各地区的空间分布,用“气候”因子了解各地区的气候分布、特点及气候成因,用“地形”因子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讨论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环境问题等。。。。按照知识元素对每个区域进行系统扫描、知识梳理和特征概括,不再按照每个分区进行模块学习。第三,教学主题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可以缩写为“教学主题+区域”。这种模式不再系统地讲地域知识,而是以地域背景知识为主题的形式发展。区域地理事实知识作为主题背景进行提示和发现,这里区域知识不是目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才是目的,主题是关键。每个区域设计一个(最多两个)教学主题,是整合区域地理(自然和人文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环节,综合性强,要求高。这种教学结构虽然更符合高考要求,但是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有二次复习安排,适合大部分普通中学复习二论。关于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高中地理必修三,采用类似区域案例的方式,以区域为案例进行主题解剖。上述三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的。“模式没有好坏之分,教学也没有模式之分”。该模型只提供了一个结构框架和一个教学意图。模式固化了,就会变得僵化,变得灵活,才是适应时代和人民的唯一正道。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对它的探索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