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理和生平简介
著名小说家钟理和,因其一生坚持文学创作,被称为“倒在血泊中的笔耕夫”。1915出生于新大路关(今屏东县高树),1960年因肺病去世,享年46岁。父亲钟凡薯在刘队客家地区很有名。他是地主,也是乡村企业家。他的家庭很好。其母刘是一翼。刘有三子一女,排行老二。童年时,他很受父亲的宠爱。因性格愚钝老实,被家人称为“阿城”,意为憨厚老实。直到去世,附近的熟人还是叫他成哥或者成叔。八岁从烟浦公学毕业后,因体检不合格未能继续学业,转到私塾学习中文,激起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之后,他继续在长治公学进修,并接受了两年的中文教育。他深受老师广大兴士的古代文学影响。著有《台湾历史故事》、《朱一贵事迹考证》等。,并开始阅读中国的古今小说。当时写了一篇短文《来自乞丐的启示》和张惠体的长篇通俗白话小说《雨夜花》。据说这份手稿有枕头那么厚。隐约有从事文学创作,当作家的梦想。钟理和成年后才华出众,相貌英俊,气质高雅。根据长辈们的传说,当年他的另一半约会的时候,经常因为会引起女方的注意而不让他一起去。18岁时,他结束了私立学校的学习。当时钟家刚刚以合资方式买下美浓尖山一带的山林,自称是第三家公司。钟理和被派到农场当监工,并与同姓女工钟平美相恋。“同姓婚姻”在传统客家村落中受到压制,因此他们的爱情遭到家庭和社会的强烈反对。此外,他学业上的失败对他打击很大,特别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钟去了明治大学深造。相比之下,钟理和对文学的热爱不能持久,这逐渐成为他的烦恼。天生的浪漫气质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让钟理和觉得,追求文学似乎是创新和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的唯一途径。所以他决定反抗和挑战他背后所代表的封建意识。8月3日,1940,我和钟平美从高雄出发,途经基隆,去了日本。然后从下关坐船到釜山和沈阳。他们逃到满洲奉天之后,主要是想摆脱封建社会婚姻的枷锁。然而,那时的“满洲国”并不是钟理和梦寐以求的祖国。他越观察清楚,越觉得这和他一直惦记的祖国大相径庭,接触过的同胞也和他预想的完全相反,这让热情的钟理和感到幻灭。彭瑞金的《钟理和传》曾说:“这一时期有一部作品《城中黄昏》,后被改写为除此之外,还有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友谊》。他们于8月10日左右到达奉天,与他们的同胞林国良住在一起,并很快租了房子。未完工的台东饭店,是这种生活体验写出来的作品;在北京生活时写的日记小说《门》也记录了丰田的生活细节。“门”的原名是“绝望”,也曾有人建议用“树叶”。从命名过程来看,作者的人生经历并不顺利。另外,《大地之模》也是一次奉天体验。”1941年,我家搬到北京,直到1946年,战争结束,我被迫搬回台湾省。小时候,娇生惯养的钟理和因为坚持要和钟平美结婚,和家里闹翻了,流落在中国北方,无依无靠。由于她拒绝为日本组织工作,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然而,钟理和更坚定地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在北京的六年间,他去了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同时,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还参加了台湾省吕萍同乡会的各种活动。他还以笔名“刘江”投稿、出版书籍、翻译和介绍日本文学作品。1945期间,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在北京马曾书店出版,其中收录了《夹竹桃》、《新生》、《游丝》、《薄芒》等短篇小说。这本只有163页的薄薄的小说集,成为钟理和生前自己出版的唯一一本。此外,我还留下了一本日记,详细记录了我在战后初期的经历和感受。8月1945,15日,日军宣布战败投降,居住在北京的台湾省人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战争结束后,吕平台湾的民众不仅内部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台湾省民众在北京也处于不安的境地。战后在北平很难为台湾省人找到一个位置。之后,他又写了《红薯的悲哀》和《祖国的归来》两篇文章,可以说是钟理和在京期间的反思性作品。1946三月底,钟理和带领家人返台,在屏东县内埔初级中学找到一份代课老师的工作。不幸的是,由于肺病,他在8月份换了工作。此后,他辞去教职,进入松山疗养院长期疗养。直到1950+00结束,做了两次大规模的胸部整形手术,切除了6根肋骨,我才出院回家。1954年正月,次子李玟病死,钟理和精疲力竭。钟理和写下了他内心的悔恨和在野外的痛苦。发表在《野风》杂志上的这部以李玟之死为主题的作品,是他病愈归来后被文坛接受的第一部作品。出院10年后,钟理和已经无法外出从事体力劳动,大部分时间只能呆在家里养病。在此期间,上帝对他的意志考验从未中断,他不仅进入了贫穷和疾病,还遭受了灾难。他的弟弟钟因为基隆中学案,当天凌晨从手术床上醒来时被枪杀。等他到家的时候,他父亲留给他的地已经因为治疗卖完了。大儿子铁民也患有脊柱结核。他弓着背,因为无法同时为两个人筹集医疗费用,错过了适当的医疗。在此期间,钟理和仍然没有停止写作,甚至交出了更多精彩的作品。1955年完成唯一一部小说《骊山农场》,1956、11年获中国文学艺术奖励委员会小说二等奖。获奖不仅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突破,也使他能够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台湾省作家如廖清秀、钟肇政、陈火泉等互相鼓励,出版《文友通讯》阅读和讨论彼此的作品。林编辑了《联合报》副刊,开始了本土作家的创作。钟理和的小说和散文终于有了更多的发表机会,这是钟理和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但因为生活的艰辛,身心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最终于1960年8月去世,享年46岁。钟理和生前的文学成就并不被当时的文坛所认可,甚至他的家人被要求在他去世前烧掉所有的手稿。他死后,经过林等友人的努力,小说《骊山农庄》终于出版,实现了生前的遗愿。20世纪70年代,台湾省文学研究者张良泽先生不畏艰难,编辑了《钟理和全集》,并在袁晶出版社出版。钟理和的文学成就才出现在世人面前,甚至引起了批评家对钟理和文学成就的关注,形成了一种长期的“钟理和”研究趋势。关于钟理和在台湾省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应凤凰在《钟理和文学发展史与后殖民话语》中说:“如果说钟理和是台湾省文学史上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最突出的部分应该是他所谓的殖民作家性格,这与台湾省的殖民历史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台湾省文学的独特性就在于此:无论第一世界还是中国大陆文学,这种漫长、复杂、多变的殖民历史,正在使台湾省文学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它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钟理和的作品和经历代表了一部不可磨灭的“台湾省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