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复习大纲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1)领土和行政区划

1.位置

中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中国的陆地和海洋位置:东亚和太平洋西岸。

中国的经纬度位置:中国疆域从北到南横跨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度60多度经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东9区)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东5区)时差在4小时以上。

中国地位的优越性:

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热量丰富。南北相差近50个纬度,使得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为中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陆海地理位置:我国东临太平洋,使得东部地区深受海洋影响,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业生产,以及海洋资源和海洋事业的发展。而且因为有许多优良的港湾,有利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和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亚欧西部,陆路交通便利,亚欧大陆桥已经开通,可以直接与其他国家沟通。

2.广阔的领土

中国幅员辽阔,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我国领土的四端是: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要水道中心线的交汇处(135?e),最西端是帕米尔高原附近(73?e),东西距离约5000公里,南端在曾母暗沙(4?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是的,南北距离大约是5500公里。

东西跨度大。当东边的乌苏里江充满阳光的时候,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依然是星夜,两地有天壤之别。

南北跨度大。当海南岛进入春耕季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雪世界。有季节差异。

3.边境和邻国

中国陆地边境线2万多公里,与中国毗邻的国家有14个。东与朝鲜接壤,北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西北和西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接壤。南部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从北到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接壤。中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延伸至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海。沿海有5000多个大小岛屿,如台湾省岛(最大的岛屿)、海南岛、舟山群岛(最大的群岛)和南海诸岛。我们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4.行政区划

目前,我国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人口和国籍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口约654.38+0.295亿(2000年),占世界总人口的22% (654.38+0/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分布大致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2.华侨华人

中国有3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华侨的原籍是广东和福建两省,这两省的很多地方历来被称为侨乡。

3.控制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实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紧迫任务。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万多。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400多万。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境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3)地形

1,中国的地形特征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山区面积广阔,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分布。西南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第一级台阶。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西部与第一级之间的第二级台阶,海拔1000m-2000m,主要由高原和盆地组成。第二级台阶以东是海拔500米以下的第三级台阶,主要是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深层湿润空气和大量水汽的供应;使河流向东滚动,沟通东西交通;大河从较高的台阶流向较低的台阶,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的分布

东西三条线:自北向南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喜马拉雅-南岭。东北-西南走向三排:自西向东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省山区。

有两条南北走向:贺兰山和横断山。西北-东南走向三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特点及分布: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它的特点是高山、连绵的雪山、广泛的冰川、众多的湖泊、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水资源。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和甘肃、宁夏、河北的一部分,海拔约1000米,是中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形不起伏;许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位于海拔1000米-2000米之间。地面覆盖着松散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石最广泛、最深厚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沟渠峡谷数千条。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山峦起伏,崎岖不平。

大盆地分布及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紫砂页岩分布广泛,被称为“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是戈壁和沙漠,东部是沼泽和盐湖。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典型内陆高原盆地。

三大平原的分布及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海拔200多米。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地势较低,有数千里田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暖温带)、东南丘陵(亚热带)等。

(4)气候

长度温度和温度区

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是:冬季气温普遍较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OC。主要原因有:冬天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能较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除外)气温普遍较高,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如下:夏季,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更多;夏季夏季风盛行,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至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越高,纬度越高,白天越长,减缓了南北接收太阳光热的差异。

冬天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天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霍州)。重庆、武汉、南京被称为中国“三大火炉”。

活动积温及生育期:总的来说,我国各地活动积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农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减少了,生长期也缩短了。

2.降水和干湿区(东西部差异)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及成因: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成因:中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亚欧大陆。夏季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被重山阻挡,路途越来越远,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影响力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我国各地降水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5-10月(夏秋季)。这一时期的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80%。就南北方不同地区而言,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长雨季,长河道汛期),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短雨季,短河道汛期)。

成因:中国降水的这种时变特征与季风中锋面移动引起的雨带移动现象是分不开的。5月,来自北方的暖湿气流在南岭与来自南方的冷空气相遇,雨带萦绕,华南雨季开始。6月,雨带随锋面移至长江流域,在长江中下游晃荡了一个月左右,持续降雨。此时正是李子黄熟的季节,被称为长江中下游的雨季。7、8月雨带随锋面向华北、东北推进,华北降水明显增多。9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雨带随锋面迅速撤至江南。再加上台风和雨水的配合,此时华南的雨水还是比较多的。

中国干湿区的划分;根据降水与蒸发的关系,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分为四种类型的干湿区。

3.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两大特点。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天吹南风,温暖潮湿。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着季节的变化,风向相反的风。海陆差异(热量)是中国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传统上将我国明显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界限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和以南地区为季风区。

4.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南北差异较大;降水主要受海陆位置(季风)影响,东西差异大;地形是指地形的影响和山脉的走向。地形的多样使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

5.气候的利弊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气候的主要优势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许多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有广阔的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成熟。夏季的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的北界,中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中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受季风强度影响,各地降水年变化大,容易发生洪涝和干旱;寒潮、霜冻和台风造成的灾害性天气危及农作物的收成。

(5)河流和湖泊

1.外部流动面积和内部流动面积

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流出河流。流出河流的流域面积称为流出面积。最终不流入海洋,流入内陆湖或中途消失的河流,称为内陆河。内陆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出流河及其水文特征: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方水文特征差异明显:南方出流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含沙量小,无冰期;除北方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流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长,植物茂盛,河流泥沙含量低,冬季温度在0OC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内陆河及其水文特征:中国内陆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内陆河流的主要水源,因此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季节密切相关。

2.长江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它的源头是脱脱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主峰格拉丁的东南部,全长6300公里。流经青海、四川、重庆、西藏、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流入东海。从丹东雪峰到湖北宜昌,长江上游峡谷众多,水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著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位于长江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是中游。这一段长江是弯曲的,有许多湖泊和支流。从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下游,该段支流少,河宽水深,河段受潮汐影响,水位有规律波动。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长江航线运量大。凭借投资少、成本低的优势,长江水电资源占全国三分之一,被誉为“黄金水道”。

3.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西藏高原巴颜喀拉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区(内蒙古青丝甘宁,从陕西直下山西,转河南、山东),流入渤海。从巴颜喀拉北麓到内蒙古河口镇,上游青海段清澈缓慢。青海省东部甘肃段多峡谷,水变浑浊,水量增加。青铜峡以东的丁梦段,水流稳定,水量减少。河口镇至河南玉瑾为中游,先后接纳汾、渭等数十条支流,水深湍急,含沙量大。金梦下面是下游,流经平原。河宽水缓,泥沙沉积为“地上河”。每年秋末冬初,冰坝常常阻断黄河上下游(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水流,解放前几乎每年都因冰坝决堤而被淹。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泥沙。

4.湖

中国湖泊众多,有2000多个天然湖泊。主要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苏的太湖和洪泽湖、安徽的巢湖。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纳木错位于西藏中部,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和最高的湖泊。

㈥中国的资源

1.中国自然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不足。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前三者为农用地,后者为非农用地。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为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我国人均耕地少,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比例不合理(耕地和林地比例小,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不足);土地利用过程不合理,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土地分布不均(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平原,林地分布在东部湿润山区,草地分布在西部半干旱内陆地区)。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每年的6月25日是中国土地日。

3.水资源:中国水资源总量世界第六,人均只有世界的1/4。以及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制约了水资源的可利用性。解决水资源问题是个问题,一方面建水库,另一方面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必须掌握)解决时空分布不均。更重要的是,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势在必行。

(7)中国的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的逐步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1.主要铁路干线

随着2006年7月1青藏开通,全国各省区市都有了铁路。南北干线主要有:北京-哈尔滨-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刘娇线和宝成线。东西干线包括滨州-隋斌线、北京-秦皇岛-鲍静-京兰线、陇海-蓝欣线、沪杭-浙江-江西-湖南-贵州-贵阳-昆线。正在建设的南疆铁路将陇海至蓝欣线延伸至中国最西部的边境城市喀什,是中国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

2.了解一些交通枢纽,比如北京、郑州,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农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东方和西方之间,北方和南方之间存在着地区差异。西部地区主要发展畜牧业,东部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

地区

耕地类型

作物成熟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陆地

一年一茬还是两年三茬

小麦、花生、甜菜和棉花

秦岭-淮河以南

稻田

一年两三季。

大米、油菜、甘蔗和棉花

农业的发展要注意因地制宜。除了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外,社会经济条件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第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重中之重;其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第三,利用农业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从区域规划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中部地区要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要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因素。中国的工业分布不均,多沿交通干线(铁路线——京哈、京广、哈大等。)、公路线路、河流-长江及海边(辽宁中南部、北京-金堂、长三角、珠三角等。).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开发区(上游水电,中下游煤炭石油),现在中国各地区都在经济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